APP下载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2022-03-30彭文艳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经济发展策略

彭文艳

摘要:在如今供给侧改的背景之下,教育投入成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GMM系统分析模型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教育经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的表现最为显著。除此之外,技术、劳动以及资本对于经济的发展同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表现出了区域性的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这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目前阶段,基础性劳动力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其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地减小,发展性和技能性的劳动力逐渐成为了各行业在内部转型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響。

关键词:教育经费投入;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策略

教育教学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经费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效果,它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逐渐提高,这对经济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其作用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了地域性的差异,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可以明显发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教育投入的依赖性有着明显的差异。以江苏省为例,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已经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经费的全覆盖拨款,并建立了稳定的增长机制,促进了教育以及经济体系的改革、发展。2018年,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高达2827亿元,同比增长8.9%,占比80%。近几年,江苏省已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优化结构,以“调结构、提效益”为主导,建立与师范生培养成本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也促进当地经济同比增长达20%。所以本文对在如今地理经济的思维之下,对于教育经济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以及区域之中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型探讨

在目前阶段,根据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来讲,在处理变量关系之中利用面板回归进行内生性问题和动态关系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保证技术参数的准确性。通过对前向解释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量分析可以得出,在模型之中内生性问题的客户取决于参数间的协同效应,一般利用GMM技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数据的构建,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利用了这样的原理对教育经费投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动态关系的模拟,并分析其二者之间的联系。在目前阶段,根据我国当前时期经济发展趋势,选择其他条件不变,模拟分析可以发现在前期GDP的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后期66.5%的GDP增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十二五”期间,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等的国际影响,其平均增速仍保持在9%,速度上虽有所放缓,但是在产业调整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依然保持着十分平稳的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并且依然保持了10%的增速,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研究调查可以发现,每增长1%的教育经费投入就可以带动13.5%的GDP增长,所以在“十三五”阶段,随着经济的常态化发展,高新技术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居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并且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值在2017年就已经占GDP总量的51.6%,所以这使得产业结构的转型成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分析

(一)全国性GMM动态分析

在西部地区,我国的产业水平相对较低,第一、二产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位置,市场上对于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依然较低,所以过度的经费和教育投入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限制了经济增长。除此之外,劳动投入却表现出了显著的增长,首先,劳动力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它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现实前提条件;其次,就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劳动的投入受供给侧改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这使得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也在逐渐减弱。然而在中西部地区,劳动投入却依然占据重要因素。其中,技术投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解释变量中,科技才是生产力的第一发展要素,这一理论已经被国内外多种实践证明,而且我国的产业转型同样也是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引入的,所以在技术的投入过程之中,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反资本投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相对是比较小的,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资本的投入有着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与劳动就业的稳定结合,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资本投入所能发挥出的促进作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所以反映在经济增长中也并不明显。

(二)地区性GMM动态分析

1.教育经费投入

在目前阶段可以发现,我国的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问题,这导致了各地区在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并且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东、中、西这三个部分,这与三个地区的基础经济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都表现出了由东向西降低的发展趋势。经济总量在东部地区表现最高,相对而言,表现出的增长的弹性也就比较小,在时经济的发展中对于当期经济的影响也相对就比较小,反之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其总量较小但弹性却较大,前期对于当期经济水平的影响也比较大,这就是教育经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区域差异。在东西部地区进行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中部等地区却并不显著,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内部区域的产业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对也都比较高,而在中部地区传统工业相对雄厚,所以各省份对于经济的发展都赖于矿产和能源的开发,以粗放型工业为主,这导致了社会在就业结构的体现上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水平,所以进行过度的教育经费投入反而对经济的增长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各地区也应该注意产业结构改革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这使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高素质人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了人才结构的优化,展现了教育经费在劳动力结构改革中的推动作用,满足其后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地区,较高的教育产出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了更大的弹性,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表现出了内部推动作用。

以江苏省为例,在苏南地区覆盖的学校明显超过苏中与苏北,教育资源发展极不均衡,这包括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就是各区域的经济水平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明显不同,教育资源和教学经费的倾斜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次,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同样也作为活动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金融中心,分布院校面向全国。在分布组成上来看,部属院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所以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苏南地域的教育资源都处于优势地位,并且这些院校为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作用。而在苏北一些农村地区的教学院校中,师资力量一般,主要培养服务于一般性地区的人才,大众型专业居多,而且这两个地区轻纺和农林专业院校分布较多,但入行门槛较低,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不高,所以即便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来看,高校教育人才大部分采取了就地消化的政策,江苏省的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了自身发展,如南京地区教育资源过剩,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毕业生外流,而苏州等地则相反,在苏州等地加大教育资源的倾斜可以更好培养人才,促进当地的经济效益。

2.劳动投入

劳动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由东向西依次衰减,东部作为我国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其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市场要求也比较大,劳动力依然在经济发展之中依然处于首要地位。中部地区有很多的粗放型工业产业,对基础性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所以经济增长和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而西部地区教育落后,人口稀少,其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在市场中的供给反映比较弱,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即使加大劳动力投入,经济发展也没有明显的改善。

3.技术投入

经济发展中技术投入所表现出的区域差异性相对也比较明显,在东部地区技术投入呈现了较为微弱的抑制作用,在中部地区技术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则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科学技术的有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环境研发能力与技术投入均处于我国的领先水平,但其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这是由于很多中小型或者是一少部分大型企业在技术投入的过程之中缺少突破性和创新性,所产出的效率相对也比较低,限制了技术投入在拉动经济增长之中的促进作用。而在中部地区,产业转型所提出的市场需求对于技术投入有着明显的行业诉求,但是受到传统工业之理念的影响,部分的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革的过程之中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导致了社会稳定以及就业问题等受到直接影响,使技术改革进程相对缓慢,而产出效率也变得愈加不明显。西部地区,由于大多数省份在技术投入上的能力不足反映出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时水平也不高,而生产环境薄弱,技术投入难以体现出高效的性能,所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之中表现出的促进作用相对并不明显。

4.资本投入

资本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表现中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东部地区一般显著。西部地区由于仓储、运输等的基础设施导致了对工业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这也是工业有效发展的外部保证,并且随着固定资产等内容的增长,其基础设施在进一步的完善过程之中必然会促进经济效益的飞速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经费投入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所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是实现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之一。在目前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其投入力度,保障刚性需求,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定,合理分配支出、经费比例,优化投入结构,减少额外的支出,提高使用效率。注重拓宽来源渠道,鼓励办学形式以及集资形式等的有效开展,发挥出教育经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要不断优化投入结构,提高其使用效率,加强财政转移,保持经费区域配置的均衡發展,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阳.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C].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227-234.

[2]王结玉.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8):126-127.

[3]谢德胜,吴慧萍.从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看高校发展 ——基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实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15):24-28.

[4]方超,沈豪,熊筱燕.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检验[J].学前教育研究,2018(08):3-16.

[5]蔡文伯,翟柳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01):55-59.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教育经费结算中心)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经济发展策略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