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飞扬》:中国冬奥首金背后的故事
2022-03-30钟茜
钟茜
从2002年到2022年,从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到晋升冬奥会金牌榜第三,中国用了20年。在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之际,以中国冬奥会首金诞生故事为背景的电影《我心飞扬》2月25日公映。
《我心飞扬》由徐峥监制,王放放执导,孟美岐、夏雨主演。近日,编剧、导演王放放接受《综艺报》记者专访,分享影片幕后故事。他坦言,拍好体育电影并不容易,除了扣人心弦的视听语言,还需要牵动观众情绪的人物和故事,“剧本难、表演难、拍摄难是这部电影的三大难点。”
历时四年打磨剧本
“2015年北京拿下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之后,我们就想拍一部冬奥题材的电影。2017年,我和北京冬奥组委沟通之后,决定拍杨扬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讲清楚她的故事,就能反映中国冬奥代表团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以44秒187的成绩,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实现中国金牌零的突破。
以此为原型,《我心飞扬》就是秦杉(夏雨 饰)组建以杨帆(孟美岐 饰)为代表的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立志一雪前耻,最终在2002年成功“夺金”的故事。
王放放此前曾参与创作《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并执导《许海峰的枪》,加上《我心飞扬》,他完成了“中国奥林匹克三部曲”的创作。“三部曲”分别聚焦“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中国冬奥金牌第一人”杨扬。王放放表示,能够用三部电影呈现三个重要的奥运历史节点,与有荣焉。
为了真实再现来之不易的冬奥会首金,《我心飞扬》邀请杨扬及她的教练辛庆山共同担任顾问,王放放和编剧王浙滨历时4年,剧本打磨了20多稿。
“剧本是影片的第一个难点。”王放放介绍,故事从1995年讲起,横跨两届冬奥会,展现中国体育人的爱国精神、拼搏精神。
为了丰富人物关系,故事以杨帆和教练秦杉作为双主角。师徒俩从摩擦不断到相互理解,师徒关系也历经重重考验。“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故事,教练与运动员的师徒关系,也是很东方化的表达。”王放放谈到,影片除了讲述体育精神,还有另一层主题——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两个不同年龄层的人是如何互相理解的。”
注重情感冲击力
《我心飞扬》中,青年演员孟美岐饰演女一号杨帆。挑选一位“电影新人”挑大梁,王放放鼓足了勇气。他透露,最终选定孟美岐,除了年龄、形象的吻合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她年少离家的经历,让她与角色产生了心灵互通。
“以往中国的体育电影总喜欢用运动员来演戏,但体育电影骨子里是苦情戏的文本,它是催泪的,要求演员有非常强的表演能力,能够挖掘人物的情感。比如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收获好评,除了真实故事的励志与感动,演员所展示的情感冲击力也至关重要。”为此,王放放为孟美岐量身定制了一套表演方案。进组前,完全不会滑冰的孟美岐跟着专业运动员训练了四个月,力求接近角色。为了符合运动员的身型,孟美岐还为角色增重15斤。
演员夏雨在片中扮演教练秦杉,他笑称,自己跟人物原型辛庆山在外形上相差甚远,“他的身材非常魁梧,一头卷发,我跟他比,至少小三号,按照原型去演的话没法演,后来就只保留了东北话这个特点。”生活中的夏雨也是滑雪運动的爱好者,他还在2006年一次瑞士滑雪比赛中获得了业余组冠军。2014年,夏雨曾担任索契冬奥会的单板比赛解说员。“《我心飞扬》正好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上映,既象征着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现代化视听语言拍摄电影工业流程制作
“短道速滑有速度、有力量,还有战术和团队配合,很适合用现代化的视听语言来表现。”王放放介绍,影片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东北拍摄了68天,对比赛和现场的还原是最难拍的。与以往同类型电影多采用纪实抓拍不同,《我心飞扬》严格按照电影工业流程制作,“首先,设计出一些易于观众理解的短道速滑动作和技战术,然后画出故事板,做成动画预览,最后严格按照动画预览的每一个分镜来拍摄。”
冰上实拍也困难重重:摄影机拍过之后,冰上会有划痕,为了不穿帮,每拍一次都需要重新浇冰,恢复冰面。此外,真实的短道速滑运动速度非常快,摄影机很难捕捉大量的身体运动。除了现场抓拍和特效,王放放还将三个专业运动员训练成摄影师,让他们背着摄影机同步拍摄快速移动的镜头。“虽然如今的电视转播技术已经很发达,但在呈现比赛令人血脉愤张方面,电影的视听语言依然是超越电视转播的。”
国产体育电影既可以承载爱国情怀,又拥有丰富的视听语言,“它是新主流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王放放相信,在北京冬奥会的热度带领下,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将迎来一波爆发,后奥运时代更强调体育的普及性,也需要更多影视作品去传播体育的魅力。“冬奥会有丰富的素材供电影人挖掘、创作。一些没有获得金牌的项目,其背后的汗水与故事同样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