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格心理学角度看雷诺阿《光与影的嬉戏》

2022-03-30张志东

美与时代·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雷诺阿印象主义

摘  要:风格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以艺术史为研究对象,使某种艺术风格在艺术历史的背景下呈现出它真正的内在本质,将这种研究方法适当调整其形态应用于艺术家个体,从而对雷诺阿《光与影的嬉戏》进行风格心理学的审美批评,揭示其所表现的生命与美的谐和共振。

关键词:雷诺阿;风格心理学;光与影的嬉戏;印象主义;女性崇拜;生命静与力的美

一、风格心理学

风格心理学这一美学术语与理论概念由德国现代艺术史家威廉·沃林格尔最早在其博士论文《抽象与移情》中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以艺术史为研究对象使某种艺术风格在艺术历史的背景下呈现出它真正的内在本质,此种研究方法也许不是最科学的,但一定是最美学的。基于此,他的研究方法叫作风格心理学研究。他认为:“人类艺术形式创造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满足某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艺术作品因此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让人感觉自然和亲切的艺术,如古代希腊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线条柔和,形象生动,作品充满了有机生命的活力,它们满足了人的一种肯定自然有机生命活力的心理需求;另一种是类似于古代埃及、印度和拜占庭的艺术,一切都呈现为硬拙、紧张的曲线风格,具有显著的几何抽象化特性,人们在其中寻求的是能够使自身从流变的世界中脱离出来、心灵获得永久安宁的绝对的价值。”[1]20这种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其由某种艺术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和社会环境以及观念意识决定:人与世界的关系—心理、精神的表现—艺术意志的表现—艺术风格的表现。虽然风格心理学这个理论概念是在其《审美与移情》中提出,但真正的实际应用却是在其《哥特形式论》一书中。

对《哥特形式论》做一个鸟瞰式的概览,即沃林格尔所说的所谓艺术形式意志,其实源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沃林格尔认为原始人、古典人与东方人的艺術是三种最为典型的艺术形式意志的表现,因此他在书中主要从这三者展开论述,从而在风格心理学的层面最终探寻哥特式艺术的内在本质,即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由此,意志一词,在本书里指的其实也就是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为什么又要把这种内在本质和规律限定在形式中呢?因为种种艺术总是以形式承载着内容,然后以内蕴着内容与意味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艺术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总是蕴含在其表现形式之中,尤其是哥特式艺术。在原始人那里,人类的知识属于混沌蒙昧状态,因此他们把从未经历过的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当作是与自身绝对对立的、异己的,甚至是敌对的,即它们将整个外在世界都对象化了,因为他们对于诸如闪电、雷鸣、狂风等自然现象是感到恐惧的。因此,原始人与世界的关系呈现为疏离与异己状态,而他们的心理、精神自然就是恐惧的、敌视的,由此而来,从人类本性出发,原始人就用抽象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异己与恐惧的心理情感,这也是原始艺术的艺术形式意志——沃林格尔所说的抽象倾向。被此种艺术形式意志所决定,原始艺术也相应地表现为抽象化。那为什么人处于与世界的疏离、异己状态中,对世界感到恐惧就要选择用抽象化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呢?这种抽象艺术是因什么而成为抽象的呢?在这里,就要提到一个理论——移情。移情指的是将人的情感寄寓于外在事物身上,从而通过对象表达自我。而在这里,因与世界的疏离异己状态而导致的对世界的否定就移情于抽象化。而在古典人那里,因为知识已经是得到繁荣发展的了,因此古典人追求知识的真理性与愉悦性,自然而然,古典人也用知识来看待并解释世界,他们不再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感到恐惧,他们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亲近,因此他们与世界的和谐共处、精神状态是自然而愉悦的,于是他们的艺术形式意志就表现为自然和谐,而古典艺术风格也就相应地写实化、自然化。到此,沃林格尔也就完成了他的两种艺术观的划分——几何式的艺术与自然的艺术,其分别源于原始艺术抽象化的艺术形式意志与古典艺术自然和谐的艺术形式意志,当然艺术形式意志来源于在时代的意义上民族性的心理精神状态,而这种心理精神状态又取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

沃林格尔将原始艺术形式意志与古典艺术形式意志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是因为二者之间完全的对立性恰好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他紧接着又将东方艺术形式意志与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放到一起,这是因为他们源出于同一种人与世界的关系,却因民族性的心理精神的不同而成为两种艺术风格。

首先,东方人与哥特人(沃林格尔在《哥特形式论》一书中特别指德意志北方日耳曼人,因为他认为哥特式艺术虽然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或民族,但其艺术形式意志深深植根的地方,是在德意志北方日耳曼人那里。另外,此举也是为了探寻德国现代美术的民族精神根基。)都是经受过知识的洗礼的,但二者仍将世界对象化,以二元对立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因此东方人与哥特人和世界的关系都是疏离的、异己的。而此中的原因就在于东方人在面对世界时,已然彻底放弃了知识,而向未知(或者可以叫做神)表示为恭顺式的恐惧与服从,因恐惧而服从,因此他们对于异己的未知就表现为恭顺与服从,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受过知识洗礼的东方人的艺术仍旧表现出明显的抽象特征,如东方人的重写神与写意而轻写实。而哥特人,则在面对未知与知识时表现为一种矛盾状态。“他们既试图通过抽象倾向而使对异己世界感到恐惧的灵魂有一个安息之所,但又无法遏止知识探求的冲动。于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便是一种无止息探求的躁动。因不可能达到知识的满足,毕竟知识无法触及神,所以心理的解脱实际上也就只能是在一种麻木和沉醉中获得了。”[1]16诚如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显著的标志。”[1]16哥特式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对心灵超脱的通向无限的沉醉式的麻木,在这种沉醉中,哥特人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心灵超脱的无上自由感。因此,哥特人与东方人的不同在于知识,前者无法舍弃对于知识的渴求,因而其抽象化总是带着一种无休止的运动感,这其实是向往安息的灵魂内在的对于知识的渴求的矛盾式辩证运动,而后者则彻底弃绝了知识。所以二者的艺术意志虽然都表现为抽象的,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成就了哥特式艺术风格与东方艺术风格。一个抽象性中带着似乎无休止的躁动与狂热的渴求,一个抽象性中带着恭顺的平和,可以简略地将二者概括为抽象的冲动与抽象的平和。

论述至此,沃林格尔风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便一览无余了,而何为风格心理学,也已清晰明白。

二、作为印象主义画作的《光与影的嬉戏》

《光与影的嬉戏》由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作于1881年,即其40岁之前,但确切年代似已不可考。从画的名字来看,就明显表现着印象主义追求光影与色彩的艺术诉求,而据其生平来看,这也确实是雷诺阿对印象主义画法的一种尝试与追求,因为“其在1881年画出经典作品《游艇上的午餐》之后就逐渐放弃专注在制造光影的呈现,而趋向于较平实的描绘了”[2]11。

雷诺阿于1841年出生于法国Haute-Vienne的小镇里蒙,后来随家搬迁到巴黎居住,早年当过徒工,画过陶瓷、扇子、窗帘等。曾师从学院派画家格莱尔学画,后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影响,与莫奈为友,对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有较深的研究,于1919年逝世。“其在创作上能把欧洲古典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他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多以明快响亮的暖色调子描绘青年妇女,尤其是她们的裸体形象,将柔软的视觉触感表现的栩栩如生。”[2]7他经历了普法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由于个人多愁善感与对绘画艺术的狂热性格,从风格心理学中作为根基与起始的一环——人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其与作为他所崇拜的女性形象始终是处于亲近状态的,因此他的画作充满了暖色调的和谐与女性的美,正如《光与影的嬉戏》中少女的出神一样。由于他年轻时在瓷器厂做过学徒,故在人像创作中运用了这种细腻的工艺手段。他又以画人物画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而这两点,绘画的细腻与氛围、女性的脸的注重正构成了《光与影的嬉戏》中出神少女形象的重要表现部分。

风格心理学虽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以艺术史为研究对象而使某种艺术风格在艺术历史的背景下呈现出真正的内在本质,但从心理学角度将视点从艺术史缩小到艺术家个体身上,在其众多艺术作品中去寻求其风格的成因与内在本质,笔者认为亦不失为一种好的风格心理学研究方法,或者说,这是沃林格尔风格心理学隐含的另一种形态、另一种意义与方法。

将《光与影的嬉戏》放在雷诺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追求(即1881年,其40岁之前)与之后对自己所崇拜的女性形象的倾心描摹的所有作品中来看,《光与影的嬉戏》其实是雷诺阿对印象主义与女性美心理艺术追求的结合与表现。作为一个青壮年时期经历过普法战争与老年时期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画家,雷诺阿之所以始终都能在其画作中表现出暖色调的和谐与美的风格,正在于此——对雷诺阿来说,他的世界、他的自然就是他所崇拜的女性形象的美,因此从风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与世界的关系自然首先并且始终是亲近的,因而他的心理与精神表现为对女性形象崇拜,相应地,其作品的艺术形式意志就表现为女性式的温暖与柔美的线条以及印象主义的光影与色彩,而其艺术风格,或许可以叫做印象主义女性美。

三、生命与美的谐和共振

——出神少女的永恒

亮丽炫目的光的金黄色以女性式的优美柔和的曲线勾勒成流水的形状,藤蔓与少女的长发仿佛都在向下流动一般,而作为背景的暗色调的褐色的泥土与葱郁的藤蔓便因此成为了一种温暖柔美的暗色调式的环境氛围,因此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具有刺激性的、强烈的色彩对比与明暗印象,整幅画作在目光触碰到的一瞬间,便整个地动了起来,仿似一百多年前的时空与画中青春美丽的少女就在眼前,这是诗的律动,也是艺术的永恒,它将沉睡在每一双眼睛深处的情感与逝去的时光唤醒。最伟大的艺术是让艺术自身去“说话”,而不是艺术家。让艺术具有诗的律动,这也是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断精进自身所追求的东西。因此,对作为印象主义画作的《光与影的嬉戏》做一次印象的描述,去印象印象主义,也许是最合适也是最好的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审美鉴赏。但这种印象式审美巡礼一定是匆忙的,因为这才是它应有的模样。接下来,笔者将对《光与影的嬉戏》进行具体的分析式的审美,以此来对其进行一种艺术批评。

画中的少女身处褐色的泥土之上,她应该坐在一张未被画出来的凳子之上,这也是画作隐含的一部分,但被画家去掉了,因为画作着重要表现的是少女。从画作中也可以看到,少女的形象占了整幅画作二分之一以上的空间,并且作为印象主义所追求的光影与色彩,在少女身上是最突出的。因此,凳子显然会妨碍对少女形象的描绘,所以它作为画作隐含的一部分被去掉了。视角是少女的侧面,这样最能表现人物形象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神态与表情,并且侧脸给人的视觉印象总带有安静的朦胧美,而雷诺阿很显然想要画的就是年轻而美丽的少女的静美。少女的侧后方是具有大自然气息的葱郁的藤蔓,在亮丽的光线打在上面形成的星星点点处,仿佛一只只正要张开翅膀飞翔的蝴蝶。这浓郁的墨绿色与泥土的深褐色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幽静的环境氛围。但是,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侧坐的少女、泥土与藤蔓,这一切都处于亮丽柔美的光线之下。因此,明暗交织的光影表现、色彩的相互烘托对比便成全了彼此,而使整个画作都具有了运动的力的美。本来只能静止的画面,却因此而在人的审美中动起来,变得鲜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映成趣,仿佛光与影在嬉戏一般,亦充满了表现的力,从中也能看出雷诺阿对印象主义光影与色彩的艺术追求。

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作用进行审美式的分析以后,就要亲身走近画作中出神的少女了。侧身静坐的少女身着淡蓝色的裙子,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少女般的纯净与美好。她的头上戴着一只与藤蔓相同颜色的墨绿发带,似乎也像欲飞的蝴蝶一般,但却为少女的美丽驻足停息。如果不仔细看,会误以为那是藤蔓的叶子。而这样故意的视觉模糊,正表现着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状态与心灵。这代表着在雷诺阿眼中,少女就像未受世俗污染的女神一般,一尘不染、纯净无暇。整幅画作最突出表现的即是少女白皙、具有肉感而美丽的脸部——淡淡的像新月般细弯的眉毛,像是在思索着什么的眼睛仿似藏着世界上全部的静美与沉默的语言,圆转小巧的鼻子,不薄不厚的嘴唇以及呈现出流线形态的圆润优美的下巴,一切都极其自然、美丽,在光影与色彩的辉映下,显得亲近而又遥远,泛着神性的光芒。此外,像瀑布般的长发以优美的形态蜷落在少女的衣服上,在光线的照映下,随时间流动开来,流出画布,流向永恒的未来,又流入雷诺阿对女性形象崇拜的心里。女性美,似乎就是他的艺术。

空气也开始浮动,褐色的泥土、墨绿的藤蔓、金黄色如瀑布般的长发以及少女出神的姿态。少女年轻生命的力与静的美在谐和共振着,成为诗的旋律,在雷诺阿笔下,在每一双审美的眼睛里,在少女、雷诺阿与欣赏者超越时空共同的出神中成为永恒。

參考文献:

[1]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M].张坚,周刚,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雷诺阿.雷诺阿传[M].陈伯祥,王南方,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张志东,黑龙江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雷诺阿印象主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绘画大师雷诺阿画里的春天
快乐地跳舞
痛苦逝去,唯美犹存
刍议克劳德·莫奈印象中的瞬间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论印象主义绘画中的光与色
美会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