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提质的策略

2022-03-30董常迎

家长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数学

董常迎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逐步得到落实,在“双减”的背景下,“减负增效”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对小学教师来说,如何在减轻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目前主要的研讨内容。文章就这一问题做了简要的论述,并基于现阶段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所面临的各种负担和压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推进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双减”政策概述及解读

(一)“双减”政策的概述

“双减”政策的提出,要在总体上压缩作业的数量和时间,减少学生超负荷的课业,提高学校后服务的质量,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同时严格管理规范校外培训。“双减”的目标是让教育回归“本源”,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双减”政策的解读

长期以来,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从“成绩论”中解脱出来,而“双减”政策更是对这种思想的最好诠释,要使学生从繁重学业及辅导班中得到解放,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引导教育回归本真。同时,“双减”可以使教育回归到学生本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释放天性,多活动多思考,不再整天埋头在作业堆里,从而不再局限于学业,而是在大自然、科学、创造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实现“人人都可通过教育成为有用之才”。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改革的整体规划

首先,“双减”政策要求减负不减质,减的是无谓的课业负担,增的是教学质量,有效利用教学实现减负提质,有以下几种路径:①生活即教育,将课堂回归本真生活,增加课堂趣味性。②以自主探究为主旋律,通过小组合作,形成合力,确保人人参与,提高效率。“减负和增效是两条平行线”,为了让“双减”落地,数学教师应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从备课、上课、听课、作业设计等方面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质量,做到减负不减质。其次,针对学生作业多、作业时间长的问题,双减政策提出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这推动了作业设计和作业布置的改革,能使广大师生从考试命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作业管理模式,进而摒弃“题型+套路+大量重复练习”这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1.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富趣味性。数学是一门展现自然法则的学科,要把这门课程学好,必须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掌握不扎实,往往会对该方面的知识系统产生认知偏差,尤其是学生,他们会感到数学无趣,产生倦怠心理。要改善以上情况,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却对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新奇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声像、色彩等多种手段,营造富有生机的氛围,激活整个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为例,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及学习困难,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精心创设了“小蝌蚪”的FLASH学习情境。在显示课件时,学生的眼球被紧紧地固定在多媒体图像上,犹如小蝌蚪般的小数点向孩子示意招手,可爱的小数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错误,再加以纠正。在此纠正过程中,学生的心始终在课件上,他们积极投入,增强了学习效率,同时使过去死板枯燥的课堂学习生动活泼,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2.将课堂回归生活,化解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往往是一串晦涩抽象的数字和符号,由于运算原理复杂,运算原理烦琐,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认为数学学习没有太大意义。鉴于这种情况,如果教师将数学紧密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生活化的意识,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会逐渐改变学生对数学错误的认识,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面对晦涩难懂的数理知识,能积极地从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新知,体悟数学的生活化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还能轻松地解决数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化解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例如,在学习“认识负数”知识点时,笔者为学生精心设计了生活小案例,如针对校园小超市的盈利和亏损现象,为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当收入-成本=3000时,那么说明本月超市是并未亏损,利润为3000元;当收入-成本=-300时,那么说明本月小超市并未赚钱,反倒亏了300元。像这样列举生意上的亏损小例子,能使学生轻松地理解负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增强学生的生活化意识,有效促进他们学以致用,从而显著提升了教学的成效。

3.教学兼顾效率与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的教学应兼顾效率和体验,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更好地体验到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开展具有趣味性、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極情绪和学习心理。通过这种方式,数学课堂上不再单调,反而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教”与“学”协调发展。例如,学完“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后,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开展如下数字分类的小游戏: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号码牌,让其写下个人座位号,待所有人写好后,教师可以正式进入游戏,如“请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示意,如有做错,罚其为出个谜语”“请座位号为5的倍数的学生举手,做错的,罚其唱首歌”“请座位号是75的因数的学生起立”“请座位号是90的因数的学生拍手”通过课堂上游戏活动,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受到乐趣,还促使其扎实掌握倍数、因数的概念与特性,达到深入理解的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实效。

4.巧妙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数形转化,化难为易。在小学初级阶段学习相关图形概念和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感,空间感通常需要精确地在脑海中进行建构,而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往往感到困难。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易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例如,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在“认识1/4”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课堂中,在“以形助数”的思想指导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分数这一知识点。对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状、大小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折—折、涂一涂,创造1/4,让学生明确形状、大小的不同,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在经历观察、探索数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晦涩难懂的数理在图形的辅助下变得形象生动,抽象的知识也更加具体化,这样一来,“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中,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直观生动地学习数学新知,深入透彻地梳理数量关系,逐渐在探索学习中深化分数的理解与认识。

(二)优化作业管理,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1.生活型的拓展作业的设计。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设计拓展性作业时必须立足于教学内容,立足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内容,通过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充分认识到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设计出这种扩展作业来指导学生的思维和探索,如一座梯形的果园,其上底110米,下底160米,高80米,一株果树所需的土地为9平方米,这一片果园可以种几株果树?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直观化的呈现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提高情境的真实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相关问题的探究和解答中,很快得出:[110+160×80÷2÷9=270×80÷2÷9=21600÷2÷9=1200]。

2.调查型探究作业的设计。调查型探究作业是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实物、现象等进行调查分析和推理判断,去探索和处理实际问题,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以及兴趣的激发相结合,还可以使抽象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学习完后,笔者为学生安排走进生活去测量、分析、探究、统一的实际任务,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调查统计明天一天的气温变化,制作折线统计图,要求小组成员每三小时测量一次,深入探究有何发现。这样,各组就展开了合作学习,组成中密切配合,用温度计仔细测量,并把数学记录下来,最后用自己分析的数据作统计图。学生从统计学上发现的结论,令人惊讶,有些出乎意料,他们表示:没想到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不是12点,竟是14点。避免在之后的这段时间外出,即使是外出也要擦上防晒霜,避免晒伤。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知识印象。

3.分层型作业的设计。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差异性特点的作业设计方案,并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以达到有针对性的作业教学目的。特别是要求教师综合每一名学生的客观情况,通过分层建组教学等方式,既要满足优势互补的要求,又要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能有所侧重的巩固学习中,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分层作业模式,改变“一刀切”的作业方式,丰富作业形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两做三层”的作业设计方法,其中“两做”是把习题划分为“必做”与“选做”两种;“三层”则是根据训练的基础、变式及综合训练层级来划分的。第一层基础训练,一般指所有的学生都要做的功课,使学生们牢固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层的变式训练,主要是为中级水平的学生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中等偏上,意图是通过练习发掘中等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迈向更高层级。至于综合训练,则是针对学优层级的,这些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且学习能力较强,为此,该层次的练习题具有较高的难度,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视野,使其得到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这样,开展分层训练,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作业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问题。

(三)习惯培养,提升效率

1.预习复习的习惯。有些学生在课堂学明白了,但是课后又会茫然,主要因为他们不及时复习巩固。这就需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实现质的飞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每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同时及时督促检查其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前半节复习,要指定记忆理解消化的内容,课后复习要求做到章节检查,解释反思总结,一周一归纳。自习课的后半节预习,了解下节课要学的知识,并提出疑惑。

2.让学生“手、脑、口、眼”动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勤动眼。还常对学生说“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理解,还要会做题,会讲题”。课上教师不要怕“浪费”时间,限定时间展写、展讲,说做题思路和所考查的知识点,讲不全的教师补充完善。这样教师也减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概括能力也能得以培养。

3. 良好的计算习惯。(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懂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是在草稿上写下先后计算的步骤;三是弄清何时用口算,何时用笔算;四是动笔计算。(2)自我检查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三步检查工作。一是在抄写完之后,核对是否与原题的数字和符号一字不差;二是在列好竖式之后,核对竖式和横式中的数字和符号,做到准确无误;三是抄录得数后,检查横式和竖式上的得数,以保证万无一失。使学生在每个步骤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驗习惯,及时核对和纠错,提高运算的准确度,从而使计算错误大大降低。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教学为主,过分强调考试成绩,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学习能力。教师要认真研究“双减”政策精神,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在以往教学方式下,单纯依靠教师自身的经验来把握课程的节奏与重点,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教育质量的要求。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学变革与创新,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索学科课程的综合教学,开展项目研究、合作学习;注重因材施教,客观分析学情,正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化,实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师的主导性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发展他们的兴趣。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