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2022-03-30刘娟
刘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一个民族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当中”。也就是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品质正处于奠基阶段,精神和人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在这一时期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从而逐步促进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程的紧密融合。
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
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将传统文化融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具体来讲,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包括语文修养、语文能力、语感等多个方面,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过程,无疑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语文素養的关键环节。如古诗词是传统文学中的重要形式,借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内容,可以组织朗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品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不难发现,在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很多正确的思想理念,而这些思想在新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勤奋刻苦、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借助这些内容,有利于逐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第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语文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以往的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在教学中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其学习质量。
第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不难理解,文化的认同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的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自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认知能力比较薄弱的小学生群体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产生自豪感,这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
第五,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为了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需要不断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以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解读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现行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选编的特点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从基本形式来看,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汉语言文字、传统艺术、传统历史、古典文学、传统科技、传统民俗等几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由此可见,在现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第二,传统文化要素的时代性。尽管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而是需要以时代发展进程相融合。因此,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一定的取舍,这意味着教师也需要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三,传统文化要素编排的专题性。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不是胡乱编排的。除了按照内容难易循序渐进地设计之外,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按照专题进行编排。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特点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厚植于学生精神世界中。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注重识字教学,奠定文化基础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同时,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也是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识字教学的开展,并将其与传统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开展识字教学时,笔者会充分重视以下两点:第一,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字形结构。以“日”字为例,这个字最初是为了表示太阳,一开始的字形是一个圆圈。之后,人们发现太阳不是空心的,而是一个实体,所以在圈里加了一横。随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将圆形字体结构变成了方框形。之后,笔者利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呈现了“日”字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第二,融入丰富的人文内涵。以“火”字为例,结合这个字的含义,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个传统神话故事:有个地方叫作婆利,这里有非常多的火珠,而且这些火珠都有鸡蛋大小,呈椭圆形,可以照亮很大的地方。到了正午的时候,将火珠垫在艾草上,火就出现了,所以火是由宝珠产生的。在古代建筑中,有些时候会将宝珠作为装饰品,而这些宝珠也被称为火珠。在李白的诗作中,曾经出现了“水摇金沙影,日动火珠光”的句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汉字的文化魅力。总之,将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是极为必要的。
(二)引导经典诵读,提升文化品位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语文活动无疑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有效策略,是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而针对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入这一项教学任务,诵读经典无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诵读和演习经典书籍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方法。在《精读指导举隅》一书中,叶圣陶先生将诵读划分为吟诵与宣读,并强调这两种读法在白话文与文言文当中均十分适用。李德成在《阅读辞典》中进一步将“诵读”解释为“吟诵、朗诵、默诵、背诵”这几种读书方式。尽管对诵读的具体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诵读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方法。不难发现,中国文字的韵律十分独特,而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文本十分适合诵读。尤其是意蕴深远的古典诗文,其词句更加讲究平仄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并不理想。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诵读方法,从而使其准确把握经典文学作品。有效的诵读能使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更加深刻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同时,每一次诵读都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每一次诵读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在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社会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并反复品味传统文化,从而逐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此外,在诵读活动中,需要对经典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了解相关文化现象的来源,并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立足教材内容,挖掘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小学语文教材无疑是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教材作为基本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在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挖掘传统文化精神。文学作品同立场能反映时代与历史特征,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从而更好地渗透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在教学杜甫的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此来使学生了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二,在传统故事中挖掘传统美德。很多民间故事、传统神话、寓言故事当中都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比如,女娲的甘于奉献、精卫的执着坚韧、盘古的勇于献身,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的形成。第三,在传统民俗中挖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以及智慧的展現。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有利于使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的传承。第四,在传统艺术中展现中华艺术魅力。利用教材中与戏曲、绘画、音乐等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第五,在传统科技中挖掘古代科技成就。传统科技同样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优化课堂活动,创新教学方法
仅仅依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课堂语文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使课堂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多样化的语文活动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内涵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内容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毋庸置疑,角色扮演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组织方式,可以使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进行行动和思考,并且可以使故事中的人物更生动,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这节课的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首先自愿组成了几个小组,然后在组内分配了雨来、爸爸妈妈、老师、李大叔、日本小兵、日本军官等不同角色。同时,笔者没有对表演的内容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而是鼓励各组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设计表演中的台词、动作等不同内容。之后,各小组依次在课堂中进行了表演。如此一来,学生对文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产生了更加准确的理解,进一步地意识到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
(五)开展专题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一些专题活动。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竞争意识。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此来开展专题活动。比如,以传统文学中的古诗词为专题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播放一些《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的片段。这类电视节目,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深奥难懂的古诗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古诗词内容,而且能引导学生古诗词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总之,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合理开展专题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拓展学习范围,开拓文化视野
毋庸置疑,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仅仅借助课内文本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是促进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必要环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所以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加强指导。在课外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通常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一方面,课外学习要与课内学习相适应。以《纸的发明》为例,由于教材中关于传统科技的课文是极少的,所以完成课文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推荐了一些与我国古代科技有关的文本。利用这种方式,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以及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课外学习材料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既要保证学习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也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第二,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渠道是比较单一的,他们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比较少。而通过交流分享和相互推荐,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目标设置一定的讨论话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无疑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打通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