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魏廷格先生

2022-03-29李航

人民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钢琴音乐

间走得太快,魏廷格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个月了,还是经常会想起与他见面最经典的一句开场白:我,魏某人……一边说一边微微摇着头摆着手。回想起和魏老师的相识是在1997年底,那时的我初进《钢琴艺术》杂志,他作为杂志创办人之一,担任副主编一职。对于这样的大人物,作为晚辈只有仰望的份儿。

其实我和魏老师在一起共事的时日并不多,基本只有在杂志每月出刊前,拿着稿子紧张地聆听他的教诲:这里用词不严谨,那里年代表述不清晰……各种在我们年轻人看来“过得去”的事情,他都能从中挑出问题。他的尽职、认真,甚至较真儿也是出了名的。现在想来,他的每一次较真儿对我而言都是一次言传身教,我的成长也是得益于此。此外,每年一次的杂志编委会,魏老师一定自带一瓶红酒,小酌之后,侃侃而谈,比平日的严格中多了几分寓教于乐的亲切和风趣。

近日,翻看魏老师过往的文章,由衷感叹其中理论思辨之严谨,事物研判之深刻,坚守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夸大,尤其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可谓极具前瞻性。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始终关注着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到理论研究,再到社会钢琴教育的普及,并且一贯坚持钢琴艺术发展的道路必须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的观点。今天回看魏老师当年的视角和关注点仍十分客观准确,且一直都处于前沿。其理论的建设性和实践的探索性呈现为三个方面的成果。

一个重要概念

魏老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极为关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并且直言不讳。八九十年代是魏老杰作频出的时候。尤其是1996年《钢琴艺术》杂志创刊以后,魏老把关注和创作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国钢琴艺术方面。他写过很多“商榷”的文章,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起点问题,关于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问题,而最多的则是关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和理论研究问题。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关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乃至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1982年,魏老在《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一文中指出:“中国钢琴音乐前进的步子,归根结底,应当是从中国音乐以往的实践所形成的现实的基地出发,一步步地迈出的。”魏老师一贯强调并且坚持中国钢琴音乐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钢琴音乐的体系也一定是建立在对自身民族音乐的美的理解和审视的基础之上,融合借鉴、消化改造西方外来的技法,经过浓郁的中国音乐传统的浸润,最终形成自身的发展轨道。要“避免的是技术上的‘复杂’‘辉煌’掩盖下的艺术上的贫乏、苍白”。1986年,魏老在一次学术会议中再次提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迄今仍未达到理想境地……在专业舞台上,由于中国曲目不足,只好任由外来音乐文化充满于自己的音乐空间……在音乐教育上,由于没有足够数量高水平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作为教材,我们的音乐院校、系科,不可避免地都是以传授西方音乐知识为主。在表演艺术方面,由于没有足够数量高水平中国作品为凭借,所谓中国学派,还不是近乎空谈?……可以说,在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所有问题中,最具方略性的问题之一,就是音乐创作。创作问题不解决,中国现代音乐的根本问题就无法解决。”魏老提出的问题之前沿与尖锐,今天看来仍是掷地有声!

在其《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一文中,有些观点对于现在我们的创作来说仍是一种启示:“仅正式出版的中国钢琴作曲,已在四百首以上。数量不算很少。然而,真正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做出这种判断的根据,不在于作品印行的数量和次数,也不在评论文章的评价,分析,而是在于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史的考验。”细思之下,《夕阳箫鼓》《二泉映月》《百鸟朝凤》《涛声》等等,其中传统音乐的美,正是在作曲家和钢琴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创造了既属于传统音乐又符合现代美学审美标准的新价值。而通过这些创作,使听者大众又认识了传统音乐中的曲调,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独有的审美意识和品位。魏老在文章中鲜明指出:“东方音乐之‘重新重大影响于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不在于单纯地为世界提供一个东方传统音乐的原始面貌,不在于为他人提供音乐加工的原材料,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猎奇心理的需要,而是在于用既充满了传统精神,又具有高度现代创作技巧的音乐作品去征服国际听众。”在谈到1987年的“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国际比赛”时,魏老师更是尖锐地指出,我们获奖的作品是否对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一部作品,没有听众的喜爱就很难有艺术生命力,而过分陌生的音乐语言恰恰阻碍了作品与听者之间的良好沟通。纵观之后的多年中,我们的钢琴音乐创作又何尝不是存在着这种困惑和矛盾?如何平衡好创作、演绎、聆听三者的关系,如何挖掘并汲取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何更加多样地探索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的创作,相信也是我们的音乐人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

关于“中国钢琴艺术”这一基本概念,是魏老于《鋼琴艺术》杂志2001年第2期《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中提出的。之后,经过反复推敲完善于2004年第8期在《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中明确其定义:“中国钢琴艺术,实质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从事的钢琴艺术实践活动。其主体是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演奏、教学及其理论研究,同时也包括融入某种中国文化精神的西方钢琴音乐文献的演奏、教学及其理论研究。”其实,这一概念从魏老20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即可窥见其雏形,例如《西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中国文化精神——记钢琴家傅聪》《从鲍蕙荞钢琴独奏会中看中国钢琴艺术》《关于中国钢琴艺术》《评中国钢琴新作品音乐会》等。几十年来,魏老持续关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钢琴学派的建设,其所著论述值得我们重视并研究。

两本问学“指南”

说魏老跨界,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他是音乐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但其实,他一直从事钢琴教学工作,并且弹得一手漂亮的即兴钢琴伴奏。所以,作为理论家的魏老师在20世纪末就出版了《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该书是在其1993年出版的《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58问》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的,是钢琴界较早的一本关于业余钢琴学习的著作。而说他通透,也正是因为此书。一部书中的很多观点,历时25年,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仍具有引领性,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本书从首次出版至今已经默默无闻地重印25次,15万册。

现在看来,魏老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如:业余钢琴学习者虽然不以此为职业,但是钢琴艺术的学与教本身并不存在“业余”的问题;明确指出中国的初级钢琴教材与教学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和提高;由此更是提出,中国音乐是我们音乐的“母语”这一理念(现在“母语”音乐教学的问题依旧是我们值得重视且函待解决的);关于钢琴学习的大概念——钢琴学习不仅是围绕本身的技术、技巧等问题,而且还联系到音乐艺术的几乎全部主要问题,如果再将其置于大的文化背景中,就会触及到更多范畴的问题,等等,都是非常客观且具水准的。书中所涉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性的,实则具有高度学术性,涉及了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美学、钢琴技术理论、钢琴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表演美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等诸多领域。

“指南”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魏老基于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用广阔的艺术视野,阐述了对钢琴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看似在谈技术,实则兼顾了相关史学、美学等各方面。周广仁先生为此书作序时称其为“钢琴学习小型百科手册”,真是名副其实。而从“指南”一书的包罗万象,更是可以体味魏老的用心良苦。记得有一次魏老跟我们谈起这本书的出版过程,说到书里关于装饰音、踏板、和弦、节奏节拍的定义等等诸如此类细节的问题,他是在请教了多位钢琴老师(甚至坐火车到上海请教),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不断推翻重来不下十余次,逐字推敲,锱铢必较之后才定稿的,生怕有表述不当之嫌疑。现在还能想起魏老当时的那种神情——像一个孜孜求学的学生终于得到了渴求已久的知识后的满足感。

两本经典曲集

魏老生前自己最得意的另外两本书莫过于《中国钢琴名曲30首》和《中国钢琴名曲50首》了(以下分别简称“30首”和“50首”)。“30首”一书1996年首次出版,至今重印30次,印数十二余万册。如何定义“名曲”,又是如何选编了80首作品,一向严谨较真儿的魏老自有其理由。概言之,从旋律、多声结构、曲式结构、弹奏技术四个方面综合考量,既要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又要与中国音乐传统血脉相通,同时又体现了现代多声美感的作品方可入选。曲集以创作年代为序,选取的作品可以大致体现中国钢琴曲创作不同时期的面貌和发展轨迹。

2002年的《钢琴艺术》杂志第7期和第8期刊发了魏老关于编著“30首”的回忆与若干说明,从中,可以体会他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热爱与严谨治学的态度。“30首”涉及的十余位作曲家的作品已经出版了多个版本。魏老在研究了不同的版本之后,就30首作品分别请教了每一位作曲家,探讨研究,细致到表情记号、断奏记号、分句连线、指法设计、速度和力度布局,纠正了以往出版过程中以讹传讹的错音、错拍,甚至和作曲家讨论乐曲整体结构,如黎英海老师的《夕阳箫鼓》先后有四个版本,差别之大如何抉择;王建中老师的《彩云追月》亦有多种手抄本,甚至已经不能体现作曲家原构思;郭志鸿老师的《新疆舞曲》的主题段落考量再三后的大段删减,等等。“30首”1996年首次印刷,于第三次印刷时修改个别错音,至今再无修改,可见其质量之完美,后续出版的各类中国钢琴曲集无能与之比肩者。读罢“回忆”一文,感动我的不是30首作品每一处的表面记号的改动,而是背后魏老对于中国钢琴乐曲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出自肺腑的热爱,或许我们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精神。

“50首”的出版是在2013年,也是继“30首”出版后的十七年。现在想来,那时的魏老身体已经有些不适了,但是为了此书的出版,他仍坚持亲自校对、订正。对于我们,他从来不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修改校订多次,力求尽善尽美,当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经常可见魏老的身影。行文至此,才感觉好像那年就是我们和魏老最后的几次见面了。魏老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思考体系是建立在理论、实践、方法、文本“四位一体”的整合之中,出自于一个学者的本土经验和文化自觉,这样的学术意识和追求常常体现为观念乃至细节的“较真儿”,但凡真知灼见,却必须从这样的思想碰撞和磨砺中才能获得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做雜志时间久了,难免会有懈怠的情绪,但是魏老曾经的一句话总是警醒着我——刊物的责任在于尽可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中国当代钢琴艺术各个方面的状况,包括成就、不足和问题以及人们的思考。可以说,一本刊物是具有其历史使命和责任的,而魏老自己又何尝不是将这份责任与使命常怀于胸中!言犹在耳,终不能忘。谨以此文纪念魏老!

魏廷格《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载《魏廷格音乐文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同,第129页。

魏廷格《评萧友梅的音乐思想——兼及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载《魏廷格音乐文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第93页。

魏廷格《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第79页。

同,第84页。

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钢琴艺术》2004年第81期,第3页。

李航  《钢琴音乐》常务副主编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钢琴音乐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