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编撰与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2022-03-29

人民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简史音乐史教材

卫 凌

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音乐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自1920年顾梅羹的《中国音乐史》①肇启了中国音乐史研究的近代路向,之后各种相关著述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有不少著述被选为高校音乐史课程的教材。这些著述的总体特点,对我国古代音乐历史的书写多以史料为基、用宏观叙述的文笔来做全面概括。随着社会进步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日益精细,对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著述作为教材已显现出时代局限性。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创新性和实用性?如何将研究成果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学界面临的挑战。

陈荃有编著《中国古代音乐简史》②(以下简称《简史》)具有教材与学术著作的双重职能,是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教学实践之后的主观产物,更是作者将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的体现。

一、教学实用亦可拓展学术思维

一本好的音乐史学教材,需要它的编选者认真思考音乐历史中的关键性、实质性问题,做到条理清晰地传达给每一位习者,即在编撰过程中就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中国古代的音乐学术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和文化内涵,反映在与之对应的是音乐书写传统和编纂体例方面,有其独特的描述、记录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③

《简史》定位为教材性质的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读物,知识体系适用于高等院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学习阅读。翻看目录,共分十五讲以及“代结束语”,按照编年体的体例进行书写。以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音乐人物、音乐现象、音乐机构与制度、音乐作品、音乐形式、乐器与乐队、乐律理论、谱式与乐谱、音乐理论著述及思想为主體,在历史纵向发展框架下,利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将内容类别归纳,以应对阅读者的学习需要。

《简史》把“课程性质与前设——中国古代音乐的史学认知”设为第一讲,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所在。对于学习者而言,扎实研读和学习史学背景是当下学术研究过程中最易忽视的环节。第一讲的目录可以说是该著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其中的三个子目录不仅对音乐、音乐史、音乐史学概念做了客观、准确的定位描述,也关注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对象与范畴,并对此做了详尽表述和分析;同时,对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中国音乐的起源问题的各种学说进行罗列、探讨,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认知。从第二讲到第十五讲,按照历史朝代框架下的不同领域作出条理分划,每个朝代开篇都有对该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的史学观照和音乐文化特征的总结,编写逻辑清晰、结构浓缩且重点突出。同时,《简史》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学课时的安排,依据一个学期十六个教学周、每周两个学时的时长为教学量设置课程内容,以十五讲为总体框架、第十六周为总复习的课堂规划,大大方便了授课者、学习者的学习安排和内容掌握。每讲学习完结后,配有作品听赏和课后作业,作品听赏为学习者创造了“看、听、读、学”四位一体的学习条件,课后作业便于学习者自测。《简史》的结语“中国音乐的再度转型”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的简明回顾,也是作为音乐文化镜像的观照,并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演变与近现代音乐衔接时的音乐现象所作的观察和思考。该著作结论时两个问题的提出:1.中国音乐的断层或转型;2.近代音乐转型的节点(标志)与实质——提出的问题既为学人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也是作者跟踪研究与观察的方向,值得期待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倡导学人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知识与学术的并立并重

众所周知,中国音乐史既是音乐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音乐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中国古代音乐史更是中国音乐史中最为学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领域。纵观我国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顾梅羹《中国音乐史》(1920)、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童斐《中乐寻源》(1926)、郑觐文《中国音乐史》(1929)、许之衡《中国音乐小史》(1931)、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4)、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1935),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196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81)、吴钊与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蓝玉崧著,吴大明整理的《中国古代音乐史》(2006)等,此外,还有若干断代史和专题研究。这些史论著述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科体系。其中,以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和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最为学界称道。

《简史》一书延续了王光祈提出以历史进化的观点并参照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古代音乐史进行研究的风格,借鉴了杨荫浏先生的研究思路和将文献、文物、民间音乐遗存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音乐史进行研究的同时,又将黄翔鹏先生提出的“提倡打破门户之限,使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与乐律学等各种学科熔于一炉,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的观点运用到写作中。

作者在书写过程中,选取了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联的各方面史事,以现有史料状况和学界同仁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材料进行综合与归纳,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作为《简史》写作基础得以呈现。利用具体的音乐事象作为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依据,结合文献、文物、田野考察以及现有研究成果,以微观叙事的描述进行分析与讲述。例如在目录中,每讲的标题不仅仅是将时代列出,而是在时代前有对该期音乐文化的总括性标题,这样就突出了该历史时期的研究重点,也使学习者对此期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再如,第二讲“华夏音声之初——远古至夏代音乐”中的第一部分“鸣响中州的贾湖骨笛”,作者用朴素详实的语言将贾湖骨笛出土情况进行概说,利用图片将骨笛直观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其形制以及测音等问题运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在测音数据基础上,对其进行律制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而且又将其与中州其他地区出土的骨哨等从文化角度进行关联研究,以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并依托考古成果的印证,“认为新石器时期的中州之地已经有着在当时来讲处于先进的音乐文明,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书写也应该以贾湖骨笛作为可信的源头”(该著第17页)。同时,作者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将贾湖骨笛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拓展,如对“贾湖骨笛”的称法是否得当,书中将学界中的不同称法及结论一一列出,著者以此抛砖引玉。

三、立足学术发展前沿

《简史》的书写材料收录了中国历代典籍中的大量音乐史料,并将之按照历史时期排列,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轮廓。其中有对其他教材中材料的梳理,也有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和现有成果的补充研究,做到了不唯材料堆砌和人云亦云。综观《简史》及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表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这些文献为作者书写中国古代音乐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充分展示出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独立认识和深入思考。

本书是一部以“史”为重、以中国古代音乐史实为书写根本的著作。除了各朝代中对音乐构成元素及文化特质和属性进行描述外,对突出的个体音乐事象的书写也彰显出一定的特色,所选音乐事例典型丰富,具有代表性,更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书写意图和思想凝练。如第五讲“礼乐文明的赓续——秦汉音乐制度与机构”中的第二部分“考古成果体现的秦与汉初礼乐”,作者将20世纪80年代尤其进入到21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西汉早中期的诸侯王墓的出土乐器进行梳理并列出测音数据,对墓葬中的编钟测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1999—2000年山东章丘市洛庄村发掘的汉墓(吕王吕台)时代最早,江苏盱眙大云山出土的墓葬為第二,第三为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最后为南昌出土的海昏侯墓葬。由于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大多保存完好,对它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可以为了解西汉时期的礼乐编配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对秦汉时期的金石之乐及礼乐文化有异于以往的认识(该著第72页)。同时该著将近年来引起考古学界轰动的海昏侯墓葬也列入统计中,对历时五年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刘贺墓中的音乐文物加以介绍,为音乐史学界及学习者、音乐考古关注者提供了最新研究成果。再如“金石之乐的残存与音乐转型”这部分,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体现。汉代的金石之乐既是汉代音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音乐转型的“残存期”,既可以放入到汉代的大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也可以作为个例进行重点研究。作者通过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金石之乐”进入“残存期”的原因进行梳理并进行解读,提出三个观点:1.文化自身的更新变异;2.礼乐性质的变化;3.异域文化的交流与渗入(该著第75页)。所举的音乐事象和得出的结论,体现出作者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并提升了该著的学术含量。

结 语

陈荃有在他的《中国音乐史教学问题三议》一文中曾提出:“面对中国音乐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教学与学习,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其中涉及学科内部的史实与技术性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专议的方式予以解决;还有一些属于课程领域的基础性问题,诸如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课程所属专业方向的范畴、课程内容所面对的主体对象等,则需要音乐学界及教育领域同行根据教学实际而不断作出反思与探讨。”我们现在高校课堂中所学习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其实是由音乐家根据多年研究的积累所形成的基于客观史实的个人主观化认识。正是由于这样的课程特点,在不同的中国音乐史著作(或教材)中才会显露既有“大同”也存“小异”的状况,而且不同著作、教材间相距的时限越久其内容的差异也会越大,为了避免陈氏“三议”情况的出现,本书作者在编写中,立足学科发展建设,与其融为一体并有所突破创新,写作理念完善与补充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学科的研究,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意义。

① 丁纪元《沉渊之珠   开山之作——顾梅羹〈中国音乐史〉的发现经过及内容介绍》,《音乐研究》2015第3期,第5—11页;吴昊《20 世纪上半叶地方音乐文献发掘与传播困境思考——以顾梅羹的〈中国音乐史〉一书的寻找为例》,《音乐传播》2016年第1期,第76—82页;孙晓辉《中国古代音乐

史学研究的两极延展》,《人民音乐》2017年第7期,第61—65页。

② 陈荃有编著《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③ 孙晓辉《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两极延展》,《人民音乐》2017年第7期,第61页。

④ 黄翔鹏《乐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⑤ 陈荃有《中国音乐史教学问题三议》,《音乐探索》2020年第2期,第53—58页。

卫凌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简史音乐史教材
《宋朝简史》等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书的简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未来已来——《未来简史》阅读有感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