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2022-03-29徐甜甜
徐甜甜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关于物理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抽象。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渐养成具有物理性质的品质和能力,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接下来我将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1节《质量》为例,谈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例如让学生懂得质量是表明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应该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培养其估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落实核心素养:
一、学习概念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初中阶段的物质观认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在引入“质量”的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水、铁钉、玻璃等物体引导学生了解: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同种物质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例如:铁钉和铁锤;同一个物体也可以由多种物质组成,例如:钢笔由金属、塑料等物质组成。然后采用对比法:对比生活中的铁锤和铁钉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得出铁锤所含的铁更多,从而引入“质量”的定义。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斤棉花和1斤铁相比哪个物体质量大?虽然1斤铁的体积小得多,但是它们的质量相等,因为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一样。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二、辨析概念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跟结论提出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如我们的生活语言和物理语言是有差别的,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质量”主要指事物品质的优劣好坏,与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无关;生活中所说的“重量”就是“质量”,而物理学中的“重”指的是物体的“重力”。通过引导学生辨析概念,把生活习惯和物理思维区别开来,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科学探究内化概念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试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试验与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可通过科学探究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课设计三个学生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一:用天平测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然后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再测一测,对比橡皮泥形状改变前后的质量;
学生活动二:把一块冰放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它的质量,等冰熔化成水后再测一测,对比冰熔化前后的质量;
活动三:说一说:一个质量为200g的苹果被你从山脚下带到山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质量”的概念,判断一个物体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关键看这个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发生了改变,从而把质量的概念内化于心。
四、理解概念践行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2.2中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学生要真正知道质量的含义,我认为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为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中一是可以把物理学中的质量单位:Kg、g、mg、t与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公斤、斤、两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会估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培养其估测能力;二是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质量单位及测量工具的变化发展:从最古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权衡,到现在还在生活中常用的杆秤、案秤、磅秤等,质量单位及其测量工具的变化发展见证了计量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演绎了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總之,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素质教育顺应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推动初中生全面学习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自我以及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