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意蕴
2022-03-29周静波
周静波
摘 要:苏区干部好作风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二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领导作风;三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四是精干高效、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苏区干部;好作风;内涵
中央苏区党组织在斗争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宏大的干部队伍,通过大胆选拔干部、锻炼提高干部、培养训练干部以及严格要求和监督干部,使广大苏区干部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工作、生活和学习作风,不仅经受了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也抵制住了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的侵蚀,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是指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特别是指导思想上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苏区干部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的影响下,苏区干部逐步形成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
土地革命初期,我们党内许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俄革命、建设经验教条化、神圣化,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套,党内脱离中国实际的“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日益严重。毛泽东对此深恶痛绝并且坚决反对,他在古田会议上指出在某些党员中存在着浓厚的主观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对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十分有害。同时,他提出了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纠正主观主义:一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替代主观主义的方法去做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是为了防止同志们坠入空想和盲动的深渊,就要知道调查实际情况的重要性,使同志们认真做好对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除了对主观主义提出批评,毛泽东还身体力行的去做调查研究,以自身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苏区干部形成调查实际情况的习惯。仅在1930年5月至11月期间,他就先后走遍寻乌、兴国、东塘村、木口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在赣南苏区的寻乌县做了著名的“寻乌调查”之后,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即著名哲学著作《反对本本主义》,进一步深刻阐述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时要注意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自身情况。他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前期做好调查工作才能成功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带领下,从1929年到1932年春,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热潮。为了提出切合群众需要的口号,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可以顺利实施的土地政策,苏区干部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交谈,弄清当地的阶级状况,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i中共先后制定过《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也形成过“二七”土地法以及《寻乌调查》后的南阳“富农问题决议案”,這些法案的调整都是在调查研究后对土地分配问题的不断完善,引导着土地革命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深入实际情况,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为苏区时期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苏区干部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从而在保卫苏区和建设苏区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二、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领导作风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论述了依靠广大人民进行群众战争的重要性。在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员逐步通过广泛建立苏维埃政权,由人民推选、任免、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保障人民的权利,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同志经常教育苏区的党员干部:革命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铜墙铁壁,正是有无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使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地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有了群众这个真正的铜墙铁壁,才使反革命力量打不破我们,我们反而能够打破反革命,发展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只有团结起千百万群众围绕在革命政府的周围,才能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消灭一切反革命,最终夺取全中国的胜利。心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表现之一。当时瑞金沙洲坝常年干旱,毛泽东带领军民打井,解决了农民的饮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沙洲坝人民在井边立了“吃水不忘打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纪念碑,成为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的一座历史丰碑。毛泽东所作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中记载了一些苏区干部心系群众的生动事例。长冈乡贫苦农民马荣海的房子被火烧了一间半,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工捐料,仅仅三天就帮他盖起来了。红军家属生病有困难,乡政府从消费合作社中借出本钱,组织几个群众运销粮食,赚了一些钱接济他们。兴国县长冈乡樟树塘有一座小木桥,因横栓断裂,行人过桥时会发生摇晃,乡苏主席谢昌宝就立即带领钟凤珠等人将它修好。ii苏区全总党团书记陈云十分注重纠正党员干部官僚主义的作风,他在领导苏区工人的经济工作中强调,要从群众最高兴的工作做起,这就大大提高了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工人的拥护,把工人群众紧密的团结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周围;中国革命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曾为部分苏区干部损害群众利益,而主动到老表家里道歉……。苏区干部就是这样,凡是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分田造屋、架桥铺路,小到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无不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群众由衷的说:“红军共产党什么都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顾乐(爱惜的意思)我们!” iii
苏区干部的行为,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使得工农民主苏维埃政府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人民群众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发展成为“如同铁屑追随磁石”那样。
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又一重要表现,苏区干部生活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未曾出现过的。
中央苏区斗争时期,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根据地严重缺粮。另外,布匹匮乏、衣着紧张,寒冬腊月里很多人却只有单衣可穿。为了克服缺盐的困难,苏区干部只好发动群众收集老墙土、地脚泥,弄到锅里熬硝盐,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苏区时期担任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部长的刘英回忆说:苏区时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吃菜,就是晒下的笋干,还有莴苣叶子,没有油,也没有盐,规定一个人一个蒲包,每个人几两,写上牌子,非常艰苦iv。然而,面对如此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艰苦的斗争,苏区干部磨练的更加坚强,他们坚信“物到极时终必变”。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苏区干部成为了执掌权力的官员,可他们仍然严格要求自己,清醒的认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当时的苏区干部上至中央政府主席,下至军官士兵,都没有工资报酬,大家一同过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清苦生活。后来为了支援红军战争,许多干部连生活费也不要公家发,自带干粮去办公。1934年3月13日出版的《红色中华》第161期报道说:“分了田的同志,自带伙食来。全总执行局决定家在‘苏区的工作人员自带伙食办公’” v。第166期《红色中华》有报道说:“本籍工作人员自带伙食的节省运动,现已在各地普遍开展”vi。苏区干部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生活作风。
苏区干部不仅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而且对贪污腐败分子严惩不贷,做到清正廉洁。1932年5月9日,苏维埃中央政府临时最高法院,将瑞金县的腐败分子谢步陞( 私吞公款、强奸妇女、公报私仇等) 处以枪决,打响了中央苏区反腐惩贪的第一枪。当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直接过问曾任瑞金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谢步陞贪污案。毛泽东在听取办案人员的情况汇报后,当场表态:“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vii ,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和新型的苏维埃政府反腐肃贪的决心。1934年1月,毛泽东曾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应该根据节约的方针,合理规划财政的支出,使一切党团员干部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反贪污浪费的斗争过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今后仍要长期坚持开展,而且要加大力度。正是苏区干部的严格自律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苏区的各级党政干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真正的廉洁官员”viii。
四、高效精干,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
高效精干、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内容。苏区时期建立的各级苏维埃政府都是十分精干高效的政府。以中央政府为例,作为最高政权的常设机关,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不过63人,设立主席1人、副主席2人;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人民委员会,也只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下设外交、军事、劳动、财政等10个。第二届中央政府的结构更完善一些,在人民委员会之下也不过是14个部级机关,而每个部级机关一般只设部长1人、副部长1人、工作人员2-3人,总共不过4-6人。再以县苏维埃政府为例,县苏政府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是县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由9-15人组成,主席1人,副主席1人,下设财政、土地、军事、检察、内务、劳动、文化、卫生、粮食等8个部,每个部的工作人员也都不过3-5人。
虽然人数少,但是苏区干部却能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争创第一。例如,兴国县的干部,在苏区积极开展扩大红军、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支援前线、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他们在各个工作方面都成为苏区的模范,成为苏区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典范。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表扬说:“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 ix其中,在完成扩红这一政治任务时,在苏区干部动员下,赣南苏区在总人口约220万的情况下参加红军的就有30余万,在当时只有50万青壮年的队伍中就占有60%的比例,而且有11余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兴国模范乡长冈乡,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每10个青壮年中就有8个参加了红军或苏维埃工作。
苏区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在各项工作中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他们中有:扩红模范瑞金县,春耕模范瑞金武阳区和石水乡,模范消费合作社——兴国上社区消费合作社、胜利县消费合作社等,模范党支部——兴国县高兴区黄玲乡党支部、胜利县平安区党支部,等等。兴国县苏区干部创造的“十带头”(即带头学习政治、带头参加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入伍参军、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优待红军家属、带头慰问捐献、带头发展生产)好风尚,是苏区干部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的生动展现。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赣南山歌一直被广泛唱诵,它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优良作风。历史已经证明,苏区干部好作风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也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形成良好自身形象的宝镜。
注释:
i梅宏.如何解读苏区干部好作风才符合历史真实[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0,(11).
ii廖明耕,凌步机.中央苏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iii廖明耕,凌步机.中央苏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iv廖明耕,凌步机.中央苏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v《红色中华》第161期第2版,1934年3月13日瑞金出版。
vi《红色中华》第166期第3版,1934年3月13日瑞金出版。
vii李康平.论苏区廉政经验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运用[J].政治学研究,2010(2).
viii廖明耕、凌步机.中央苏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ix《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參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一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傅克诚.苏区干部好作风[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
[3] 李小三.苏区干部好作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4] 凌步机.中央苏区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5] 王亮.中央苏区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6] 李文辉.新形势下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初探[J].求实,2011(6)
[7] 梅宏.如何解读苏区干部好作风才符合历史真实[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