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美育教育中美学思想的渗透

2022-03-29王太利

客联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学美育中华

王太利

摘 要:高校美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则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美育路径。

关键词:美育教育;美学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育人导向明确,各种美育活动积极展开,美育课程逐渐丰富,美育设施持续改善,取得可喜的进展。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美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校美育工作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里,“文化”是关键词,美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成为有文化的、有审美的、有文化担当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则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美育路径。

一、美育与美学

美育大致萌芽于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礼是等级秩序和社会伦理的规范,乐是音乐、歌舞等在内的艺术综合,主要是配合“礼”来为国家服务,所以“礼”和“乐”共同管理和体现理国家意志和文化,所以“乐”的本质就具有美育的内涵。春秋末期孔子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美育的先河。《乐记》大致在汉武帝时期编纂成书,它既是一部权威的音乐理论著作又是中国第一部美育思想的著作,还是最早的美学思想的著作。书院、画院在宋代十分兴盛,文人阶层扩大,美育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美学和美育随之也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成熟的艺术理论思想和美育教育传统。

正像伴随礼乐文化而产生的美育一样,古代中华美学思想的产生与礼乐文化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至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西汉时期《乐记》中有“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①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是天地之秩序,这种秩序和质朴的精神以及乐的和谐与宁静已经具有美学思想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兴起,士人向往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审美意识,即“魏晋风度”。到了唐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到了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美育和美学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在中西方哲学、美学、史学和文学等多方面贡献突出,美学概念也是他最早把美学介绍到中国。之后,美学的理论也被蔡元培用来定义美育的概念,“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综上所述,美育与美学自中华传统文化之发端就具有密切的关系,美学思想产生于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本身也具有美育的功能。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针对美育工作发布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但是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

首先,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美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对照思考,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美育教育主要是进行一些艺术课程欣赏和开展少量的艺术活动,缺少改革创新,在人格教育上也存在短板,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阻滞了对人格的美化和升华。

其次,高校美育工作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一直以来,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方面,德育智育体育开展较好,美育开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始终存在,顶层设计和各级教育单位思想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开展的质量和效果还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所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面育人的体系。在全面育人的大背景下中华美学思想进入美育教育中已成为必然。

再次,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美育教育的期盼还不相适应。目前高校的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美育课程建设、校园美育氛围建设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高校美育的认识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还有一定距离。为此,必须一方面加强美育理论研究,为美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美育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对美育学科的认识及美育思想的研究。

三、美学思想的渗透

1、美学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是美学思想渗透的基本载体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公共美学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无疑是这个体系中的核心。传统的中华美学博大精深,要选取那些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的美学精神进入美学课程。

“和谐之美”的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的基本要义。和谐美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层面:与人心的和谐、与天地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②其次,真善美相统一的中华核心美学精神。美的发展经历了“以用为美、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美为美”三个阶段,它们一起构成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完整内涵,这也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及重要特征。第三,文质兼美,朴拙为美,意象意境等“人文”理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华美学的核心价值观。

2、德育、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等多方位的美学思想渗透

朱光潜认为“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在中华美学精神里真善美本身就是统一的整体。所以,中国优秀的美学思想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能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是美育的主阵地,美学思想的渗透重点是在普及艺术教育领域。从美学课程教学、美育实践活动、美学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渗透,每个方面都要融入符合各自特点的美学内容。课程教学除了开设单独的美学课程外,还可以在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课程里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引入相适应的美学思想。

3、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布置要体现美学精神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这就要求在高校美育工作中以美学精神为主的传统文化必须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氛圍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等方面。

参考文献:

①《美的历程》[M].李泽厚著,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7

②《中华美学精神》[M].高建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0

猜你喜欢

美学美育中华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盘中的意式美学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纯白美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教师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