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类高校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开展美育工作
2022-03-29黄鹏刘也畅
黄鹏 刘也畅
摘 要:特色类高校因缺少与美育相关的系部专业,在美育工作上面临“弱资源”的问题,起点较低。文章旨在针对这一在特色类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架构、团队、课程、资源、空间、主体、媒介等七个方面,为特色类高校在较短时期内克服“弱资源”的难题,打开美育工作的局面,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特色类高校;弱资源;美育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美育教学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针对美育工作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此后,《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等关于美育的专项文件相继出台,美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很多高校启动了对美育工作的专项布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于更大概率地设有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等与美育相关的院、系、专业,也就更容易依托既有的团队和资源,开展美育工作。相比之下,很多非综合类的特色类高校,由于办学方向聚焦于特定专业领域(如农林、体育、医药、财经、政法等),缺少与美育相关的院系专业,难以借助既有的团队和资源来支撑美育工作。与综合类院校相比,特色类高校的美育工作的起点较低,处于“弱资源”的状态。
资源的积累需要时间,团队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特色类高校要想短时间内改变“弱资源”的局面,绝非易事。本文立足于特色类高校在美育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的实际困难,就“弱资源”条件下推进美育工作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
一、架构上打“阵地战”——建立负责美育工作的专项部门
特色類高校由于没有美术、音乐等与美育高度匹配的专业(重点是艺术类专业),难以借助现有的部门和团队开展美育工作。因此,特色类高校更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甚至专门的岗位。通过对口部门、对口团队的支撑,来弥补缺少匹配专业的“先天不足”。
部分院校专门成立了“美育发展中心”、“美育教学部”之类二级部门实体,设置了专门的中层领导岗位,统筹学校的美育工作;部分院校成立了“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等非实体组织,但由学校一把手亲自担任主任,由分管教学、学生的副校长担任副主任,这种方法虽然没有实体部门,但非常有利于整合学校资源、开展美育工作。
专门机构和专门岗位的设定,能有效弥补特色类高校缺少相关院系专业的不足,其产生的效果,甚至优于专业院系团队兼职负责美育工作。因此,对特色类院校的美育工作意义重大,特色类高校的美育工作,应该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实、向专,在虚与实、专与兼之间,达到理想的平衡。
二、团队建设上“曲线救国”——尝试非专业岗位招聘美育人才
由于缺少专业院系的专业团队,特色类高校开展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美育活动或开设相关课程时,往往缺少专业人才。通过外聘兼职人员的方法又存在很强不确定性。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非专业技术类岗位(行政、学生管理、后勤等)的招聘时,适当考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专业毕业生。这样,在不增加岗位、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充实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假以时日,特色类高校缺少美育专业人才的问题必将有所改观。
三、课程教学上“一鱼多吃”——与课程思政、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
近年来,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对美育、高等体育、劳动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学校体育和学校美育工作常常并提,而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同时,也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但各个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学生的课时资源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资源和有限学时的前提下,落实国家对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高校的美育工作就必须兼顾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达到资源整合、一鱼多吃的效果。比如将美育融入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关注美育与德育的结合点,将对真善美的教育融为一体;比如加强美育与体育的结合,将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带有美育基因的体育项目与美育教育进行整合;再比如在美育要素植入劳动教育环节,如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对宿舍、教室等空间进行美化。
四、软硬件资源上“借船出海”——用好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和网络资源
硬性资源主要是场馆资源。因投资额度巨大,且利用效率不高,多数特色类高校并无建设展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场馆的需求。可以利用好社会公共设施或兄弟院校的场馆,以“共享”思维,相对低成本的解决展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场馆资源不足的问题。
软性资源主要是指师资和课程资源。美育领域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高教系统内部的各类慕课,以及喜马拉雅、得到等各类社会性内容平台的艺术类课程。此类资源对学院美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有益且有力的补充,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遴选、采购,以缓解学校短期内美育人才不足的问题。
五、空间上“化整为零”——打造“无边界”的美育空间
同样是面对展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场馆资源不足的问题,如还可以通过改变思路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把美育活动“化整为零”,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景。这样,美育不再依赖大型场馆,校园处处都可以成为美育空间:校园的花园上,几把提琴就可以举办一次小型的草坪音乐会;教学楼的天井,可以安排一次简单是书法作品展;教室、教学楼走廊、办公区、宿舍、图书馆等功能空间,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作品的美育空间,整个学校,都可以成为一个“无边界”的艺术馆。可见,为了利用现有的空间场地资源,基建、后勤部门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主体上“自下而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特色类高校缺少与美育直接相关的系部、专业,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时,学院美育工作应该拓宽思路,让学生在学院美育工作中发挥主体地位,“自下而上”地发掘人才,弥补高校人才不足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具体体现在:第一,重视发掘学生兴趣社团的力量,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设计、影视等领域发现并培养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用他们的才华和兴趣,为高校美育工作带来活力和创造力。第二,重视展、赛,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鼓励学生创造和表现,进而为学院美育工作创造资源,孵化优秀的成果。可见,为体现学生在美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美育工作离不开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处)的支持和配合。
七、媒介上“数字化”——深度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对美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技术途径和思维方式,革新着包括美育在内的各学科门类的教育理念,改变了美育的对象范畴和组织形式,催生出全新的美学门类,当然也为新时代的美育带来了海量的教育资源。
对特色类高校而言,开发建设“数字化”美育资源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打破既有观念的束缚,主动拥抱互联网,借助外部网络资源,弥补自身师资和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二,使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使之成为美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降低学生接受美育的成本,增加学生的学习黏性;第三,逐步的建设、积累自有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发在线开放课程等在线课程资源;第四,推进美育自媒体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线上展示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产出更多优秀的美育成果。
以上建议,旨在为特色类高校在弱资源条件下推进美育工作提供参考。只要转变思维、大胆创新,很多来自于资源层面的问题并非无法化解。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积极创新,弱资源型高校也能在美育工作方面做出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