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应对供给冲击的“先手棋”
2022-03-29陈诚
陈诚
2022年初,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一组数据:
2021年,重庆汽摩产业完成产值5194.3亿元,同比增长14.2%;电子产业完成产值7345.7亿元,同比增长13.7%;装备产业完成产值2458.9亿元,同比增长15.9%;材料产业完成产值5238亿元,同比增长25.3%;医药产业完成产值765.9亿元,同比增长11.9%;消费品产业完成产值3741.5亿元,同比增长13.5%。
从数据来看,2021年,重庆支柱产业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重庆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这三重压力。特别是在“生产要素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本和价格上扬”等因素制约下,重庆虽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但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供给冲击的影响也较为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交出的“经济答卷”不可谓不亮眼。持续向上的经济上扬线,显示着重庆应对供给冲击、迎难而上的复苏力量,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以“链长制”为纽带 推动全产业链系统优化
2021年3月5日,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广达(重庆)电脑有限公司制造基地。
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碌有序。眼前的场景,在一年前却是另一副模样。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人无法正常上班,导致广达陷入劳动力短缺和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双重困境。
作为笔电产业生产终端的广达陷入“用工荒”,同时,上游企业也因缺少工人无法进行生产活动,零部件无法供给,广达的成品电脑也因此无法走下生产线。
这意味着,如果不是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龙头企业根本“开不起火”,高新区的笔电产业也将陷入“断链”危机。
由此,一场名为“店小二计划”的行动在高新区展开。400多名党员干部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条产业链,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帮扶。
就笔电产业而言,劳动力供给冲击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帮扶团队赴重庆各区县组织招聘会,开行复工专车,实现员工“从家门口到厂门口”一站式抵达,保证笔电产业用工需求。
在“用工荒”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帮扶团队还对整个笔电产业进行了大梳理,帮助上下游各个企业明晰自己的定位,从而有效避免恶性竞争。
势头良好,如何才能保持?
重庆高新区意识到,“店小二计划”一定要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并不断完善优化。
如何优化?重庆高新区将目光投向一种新的制度——链长制。
“‘链长制’的作用在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使得产业链成套,保证产业链上下游不‘断链’,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2月,重庆高新区印发《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正式推行“链长制”,8位领导干部担任链长,分别对接生物医药、检验检测、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从上游到下游“一竿子插到底”,全方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
有了好的探索,“链长制”随即在重庆全面铺开。2021年10月22日,重庆市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暨“链长制”工作推进会举行,重庆将通过“链长制”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提升重点产业链竞争力。
“链长制”改革实施以来,重庆引进了华润12寸芯片封测、康宁基板玻璃熔炼、联陆智能汽车电子等项目,补齐集成电路产业链后端工序、新型显示产业链前端工序,全市各条产业链的完整性不断提升,有效应对了生产要素结构性短缺等难题。
以创新和智能化为抓手 助力产业链“锻长补短”
2021年4月7日,落户两江新区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正式揭牌,国内首台残余应力全自动检测系统也投入使用。
残余应力全自动检测系统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耐久度检测。该系统不仅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零部件寿命评估仪器“卡脖子”问题,还让重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有了“近水楼台”的优势。
同年8月,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获工信部正式批复,组建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成为重庆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创新是产业链提档升级、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金钥匙”。
重庆面临着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容易被“卡脖子”,不利于行业(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把控,从而影响整条产业链的韧性和承受力。
为此,重庆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瞄准关系国计民生的“卡脖子”技术,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在优势产业领域精耕细作,争取形成更多“独门绝技”。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围绕33条重点产业链,系统梳理出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清单,形成了《重庆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33条产业链关键重要技术需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组织开展集中攻关,以创新促进产业链核心技术突破和可持续迭代,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和发展能级。
如果说创新能解决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那么智能化则能推动产业链生产流程创新,提高效率。
2021年,重庆通过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让智能化成为产业链提档升级的“金钥匙”——
重庆新培育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新认定3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截至2021年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已接入西部7省份二级节点20个,累计注册量超60亿,解析量超30亿,接入企业节点1900余个;
2021年,重慶新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95个、认定智能工厂38个、数字化车间215个,整体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
一系列措施之下,重庆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良好提升,有效防范化解相关风险挑战。
以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关键 缓解生产成本压力
2021年12月,重庆天箭惯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市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品供需对接平台上发布了一则需求信息:需求能提供陶瓷管壳或带管壳封装的单位,需要满足水汽要求。
紧接着,该平台便将此需求信息推向同产业链上游企业,能够提供需求材料和产品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联系下游企业,完成产品对接和交易。
“通过重庆市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供需信息,可以迅速实现供需配套,为企业提质增效,降低成本。”重庆天箭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一些矿山停产、减产,引发了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供给减少和价格暴涨,以铁、铜、铝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令制造业生存空间大受挤压。
在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中,许多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市场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工业品和终端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面对涨价商品消费能力减弱。
面对这种情况,有效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带来的压力尤为重要。
2021年8月4日,市经信委等8个市级部门联合发布《重庆市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帮助中小微企业解难纾困工作措施》,11月15日,重庆市又出台了《进一步助力企业纾困政策措施》,政策再升级。
针对大宗商品高位运行、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两项政策从构建和巩固产业链合作体系、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推出帮扶举措,尽可能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全市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带来的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同时,重庆市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品供需对接平台上线,在该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供需信息,直接促成企业之间产能对接和高效协作。
“截至目前,该供需平台上线后,全市有5000余家企业注册,累计发布7000余条供需消息。”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经信委还将通过定期召开行业协调会、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会等,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实现信息联通、订单共享,推动企业生产降本增效。
推动供需对接,缓解成本和价格压力,重庆为大中小企业解难纾困,开拓出了更多生存发展空间。
【札记】
重庆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同时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联结点上,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最前端,具有東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区位优势。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在城市化、工业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加快推进了重庆与成都产业链协同、产业政策协同、公共平台协同的进程,这为重庆制造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面对供给冲击,重庆深刻体会到,不管形势发展如何,“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发展必须自主自控。从重庆出台的各项针对性政策措施中,足以可见重庆的毅力和决心,我们相信,重庆一定能在新发展阶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