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挖掘、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之拙见

2022-03-29杨介存

当代作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龙港弘扬传统

杨介存

本人受《刘院长致信主席》启发鼓舞,坚定信念,提出致力于挖掘、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之拙见,认识其内涵;认识其价值;剖析其渊源背景;成果交流;探究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创新之路, 与世界传统文化接轨,引领世界,为世界人民服务阐明自己的思路:1挖掘2借鉴3转型4提升5创新6融合 还提出处理好四种关系,最好牢记习主席的嘱托,关注地域传统是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重中之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挖掘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成果;挖掘、借鉴、转型、提升、创新、融合;深思。                                                                     

前段时日,我有幸拜读过《刘院長致信主席》文章,我深受启迪、鼓舞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史命。中国传统文化学院关注中国基层传统文化,基层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基层传统文化与地域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的信念更坚定了,必须大力挖掘、提升、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请允许我从以下六方面来浅谈挖掘、提升、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 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成果,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仅仅撷取浙江省龙港市“学校教育”与“民间基层”两户窗囗,“窥见一斑,略知全豹。”

(一)龙港市“学校教育”窗囗。                                                    

1.龍港市笫四中学: 近年来把“舞龙”列为学校课程,让孩子们体验舞龙的魅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龙港市白沙小学:已有百年历史,“双减”政策已经落地,“农耕种植体验课”课外拓展,一代教育先驱的刘绍宽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此回归与升华。还举行过“农耕文化"趣味运动会”,剥花生、抢运蕃薯、过甘蔗林、30米抢收抢种、背大米、挑担…….这是一场集农情、农趣和体育健身为一体的趣味运动会,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3. 巴曹一小: 自从2009年首届伊始,舥艚一小承办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大型文化公益活动朗诵会。昨夜星辰的记忆中,在现任校长林贤登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过后,朗诵会便拉开了帷幕,伴着优美和谐的乐曲,拂面而来的稚嫩的童声,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在座每一位听者的心灵,回荡在校园上空……

4..龙港市舥艚二小:舥艚,是一座千年历史古老的集镇,享有“鱼米之乡”美誉。舥艚人下海是渔民,上船是农民,历来以大米为主食,鱼肉为副食,会一种本地特色蛮话语言。农耕和蛮话方言是千年舥艚沉淀的独特人文魅力,是根植舥艚历史的宝贵精神文脉,传扬着舥艚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传递舥艚人民独有的文化情怀。编成“渔耕”课程系列校本教材《农耕蛮话》,通过一系列的农耕蛮话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学习方言,大胆地用蛮话讲自己地方文化,了解农耕知识,将蛮话传承下去,发扬农耕文化。工会主席林秋华老师兼任龙港市教研员,她不仅领航本校,还领航全市地方课程的老师们在这块沃土中砥砺前行,声誉遐迩,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多多。

5. 龙港市十三中(原芦浦中学):精造芦浦文化长廊,宣扬芦浦历史文化古迹,名人及其诗词;学校新建文化广场将建设年糕桥横跨于池塘之上,开设有关芦浦历史的讲座,开设经典颂读课程;每年开展“春天送诗”活动;每天组织学生参加营学旅活动,参观文化古迹等。

6.芦浦小学:一所百年老校,许多革命英烈也从这揺篮里诞生……

追宗溯源,芦浦以千年古邑著称,这里有炒米、肉饭特产;沙蒜、跳鱼、蛏子等涂头货;应家底国相牌坊、二井、胭脂井、年糕桥、抗战英烈吴振武纪念亭、芦江寺,报恩寺,报德道观、海云寺,净慧庵文化古迹;芦浦人才荟萃,宋有刑、吏两部侍郎应节严、进士杨谦度,以及杨林、杨应卯双进士;元有杨十元帅杨建宇;明有杨瑛、杨譓;清有陈仲珍、杨润、杨诗;民国有杨荣泉、杨启修;现代有杨志宽、吴尚忠、吴尚义、杨乃业等。革命烈士有林可章,抗日英烈有吴振武、杨敷泽(名乃輝);黄埔抗战老兵有吴尚志、杨乃琥;武术名师有林可淼、薛杨卯……据当地老人流传,老芦浦有“三仙”之说:有开“林大生堂”药店布施贫民、难民而又勤俭节约,慷慨解囊独家从芦浦老北门头殿铺路一条到儒桥头,而后建儒桥头桥、水泥桥福绵长寿的“上会仙”;有带头新建芦浦新街,建造婴孩布施坟高寿的“邦良仙”;有中医专治妇科闻名遐迩一脉四代传承救死扶伤高寿的“陈增仙”,“三仙”艺德双馨,备受民众敬爱,有口皆碑,世代传颂。久违而尘封的历史记忆又一度被热衷地方文史草根,学者,专家挖掘,激活了。饮水思源,功不可没。乡亲们始终铭记温州市作协会员杨乃琦,他八十高龄了,两袖清风,殚精竭虑编撰了《千年芦浦》、《翰墨雅韵.苏渊雷墨迹选》、《自适文存》等九本书,近年来义务为四方来访参观者讲解,风尘仆仆走出去為当地中小学讲座,捐赠《蛮话童谣》乡土读本进校园,弘扬芦浦优秀传统文化而发挥余热。

7.龙港市笫六中学:以刘绍宽教育家命名,传承他“严谨治学,救国救民”的精神。温州文化人林勇先生主编了《刘绍宽》著作,在厚庄故里,读先贤经典”壹日读书会活动,深受专家和学者们一致好评。

8.姜立夫小学:这所学校,以姜立夫数学家命名,传承他的“严以律己,为后学之楷模。

9.龙港市老年大学:创办于1995年,现任校长吴联珠老师,领导班子9人,讲师团有45人,学员1287人,开设有书法、国画、音乐、舞蹈、智能手机等34门课程54个班级,开辟了3个多功能室。学校创办以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4年3月,被浙江省老年人体育协会授予“老年体育之乡(气排球)”单位。2021年5月12日,常青合唱团参加温州市“百首爱国歌曲我来唱”中老年专场演出,荣获一等奖。7月1日,参加龙港市委市政府举行的庆祝建党百年华诞演出。10月,在市体育馆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暨建国72周年的《风华百年,龙耀同行》龙港市首届老年书画摄影展,并编成书。10月健身球班参加温州市第八届老年运动会健身球操比赛,荣获双人舞第一名,规定套路集体第二名,自编节目集体第四名。11月,选送作品《映山红》,获国家开放大学首届老年教育教学成果声乐类优秀奖。11月被评为温州市老年教育示范性学校。                                                 

各地各校举办田径运动会,体育大课间风采展示赛,精心穿插设计的开幕式都结合传统文化营造喜庆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氛围,其乐融融,催人奋进。尤其各地各校将传统文化提炼成优秀文化,结合时代精神,选准主题,捕捉契机提升到红色文化,成为一道风景线,一枝标杆,一面旗帜。                                                                 

(二)龙港市“民间基层”窗囗。

1.龙港市传统文化研究会:2020年11月21日上午,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现有会员,120名,林沈相当选为第一届会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立足龙港文化建设,发挥协会优势和特色,深入挖掘龙港文化底蕴,科学运用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形成以德为本、文化育人、智慧同步,全社会共建“文明龙港、道德龙港”的局面,打造“全国传统道德文化示范市”。龙港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浓厚,有陈懋钦、缪元德、姜立夫、刘绍宽、谢云等学艺名流; 有夹缬、米塑、夹苎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孔庙文化礼堂、有郑成功、包公纪念馆、有姜立夫故居、谢云旧居、张家堡双牌坊、等人文旧址,有十里白沙河、舥艚渔港、芦浦街等文化旅游休闲区。成立后,将发挥协会优势和特色,深入挖掘研究龙港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敢闯敢试、创新创业、重礼重义、开明开放”的龙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2.龙港市武术协会:市武术协会于2020年12月12日成立,现任主席郑国仰,会员1000多名,全市不同门派有南拳、形意拳、太极拳等不同拳种,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7家武术俱乐部。以龙马南拳协会为例,本会2016年5月1日成立,会長薛言俊先生,秘书长林保乐先生,其以囗碑与厚德扬名遐迩,至今发展会员200人,遵循会的宗旨:“以武会友,传承武德”。其祖父薛杨卯乃江南垟五基法上乘武学一代名师,授其幼五基法母拳中坛,苦练十余年,功底扎实,如今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切磋武艺、悟道顿开,日趋成熟,志承衣钵。爱国守法,爱会如家;会员生日,每月宴庆;一年一会,德艺双馨;百年华诞,意义非凡。回首往昔,令人瞩目:  2017年四月初八“梦江南”一周年庆典;2019年在“新丁香”与林孝桐五基法团队联谊活动;2019年8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武术比赛荣获团体第一名;2019年海峡两岸首届武术节获得冠军。2017年温州第二届推马比赛荣获多枚奖牌。温州市体育运动民俗协会王怀亮主席和上海八卦掌名家代表团先后莅临本会观摩调研,予以好评。龙马人始终发扬龙马精神,风雨无阻,意气风发。

3.琴棋书画诗文:以林泉诗文社为例,林泉书社:本书社于2003年成立,目前发展会员150人,自由进退,毎个月会员轮流执任主席,共出书21集,获得荣誉若干。这批文学爱好人士,面对商品大潮涌涨而文化知识贬值文人地位失落的年代,写自己所己,说自己所说,不受名利烦忧,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他们贵在坚持,不患得患失,自编、自写、自印刊物,自娱自乐,在市井小巷,文字间相互鼓励。琴棋书画名师高徒每月周日邀约开展体验活动,形式多种:参观、自演自唱自吟自书、送艺下乡组义队慰问等深受群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会员金红宾老师的蛋雕艺术卓杰,其作品已入围,准备明年参加世界意大利皇家手工艺品大赛。

4.村文化礼堂建设:以舥艚乾头村为例,乾头村,与舥艚城区仅一桥之隔,东接金乡镇、北连炉头街,友谊大道贯穿全村。2014年,该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并积极依靠民力民资,将村庄各干道建成一条条美丽的生态景观大道。眼下,村庄各主干道两侧纷纷种上了桂花、天竺葵、棕榈树等多样观赏性植物,进一步点靓村庄环境。当你走进乾头村,宛如来到一座色鲜明的主题公园,文化大礼堂、民俗馆、古船、铁锚等坐落于村中,各种树木,花儿,景观小品布满全村。2019年2月6日正月初二,龙港镇舥艚乾头村隆重举行了首届出嫁女回娘家活动!活动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和满满的幸福感,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温州的民间风俗,感受了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更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现在,乾头村全体村民在陈增旺书记带领下,将努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让村民获得幸福感。

5.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古越文化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蛮话方言是古越文化最原始的土著话之一,它具有深渊的文化底蕴。为了弘扬蛮话文化,不让蛮话方言濒临失传起见,不少有识之士关注蛮话方言的研究,民间的热心人士,都有专著出现,诸如章岳棠老先生的《钱库史话》和《蛮语俗语解读》。2009年,由吴尚忠、杨如增、陈洪凯等十四位发起人,向苍南县文化局申请,成立了“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蛮话人杨勇先生,编著《蛮话方言史》一书,于2011年出版面世,北京知名学者何新为他作序,香港风凰何东先生为他作专题评论,影响力很大。钱库镇王斌先生主编的《蛮话童谣》五十多首,充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生活画面,民间喜闻乐见的歌谣,对挖掘,传承,保护,弘扬蛮话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于2010年在上海成立了蛮话文化俱乐部,之后又成立了“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基金会”,保障蛮话文化研究发展稳步推进,发扬光大。近几年来,座谈会,高峰论坛,年度汇演,邀请赛,论文发表,《蛮话辞典》、《蛮话唱碟》出版等等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他们热切期待年轻的龙港市能在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一座“蛮话博物馆”供后人参观,千古流传,生生不息。吴尚忠老会長换届退任后,現在任的是吴学义会長。                                                                                 中國传统文化如何走创新之路才能与世界文化接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为世界人民服务?

1.“挖掘”:我们以回头看的姿态和眼光,植根于百年千年人文历史沃土中探寻,从族谱、古迹文物、古籍去考证,还原他的历史原貌,推测和评析其精神内涵。

2.“借鉴":我们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西方的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要坚持一个原则:“去伪存真”,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转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在当今,功在千秋。譬如说:戏剧创建剧团,搬上舞台表演才艺,推陈出新,武术创办武校,武馆,俱乐部為影视产业输送后备人才;马术创办俱乐部,开发文旅产业;宗祠申报文化礼堂;蛮话方言申报文化遗产,打造品牌,走出家门,冲向世界,母语万岁;民间抬年猪探灯巡园申报非遗文化,品味民间地道年俗风情。

4.“提升”:从风俗提升到年俗,有机结合书画,音乐,戏曲,使之成為艺术,众人青睐,喜闻乐见。                  

5.“创新”:传承为基,转变观念,推陈出新,大胆技改,赋予时代内涵。

6.“融合”:古為今用,中外贯通,包容万象,一带一路,创建地球村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坚持两个结合:

1.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特色资源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

2.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中華文化绵延至今,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淘洗检验的结果。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实践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发展的实践。

(二)大胆创新,运用策略。                                      

习主席强调:“要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必须运用现代媒介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1.利用跨媒介传播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例如《中国诗词大全》第二季就是通过跨屏传播实现了观众的高到达率。

2.利用新形态创新传统文化表現形式。例如:积极运用现场新闻,微视频,H5动画,AR,VR等新的媒介技术,创新文化点形态,让用户在互动体验中获得文化内容。

3.融入“娱乐元素”,增強互动体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例如:2016年支付宝推出了“集五福”活动,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

4.以海外宣传平台为阵地,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

有待挖掘,大力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处理好四个重大关系:

1.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2.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

4.正确处理政府导向与民间支柱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挖掘、提升、弘扬地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造新辉煌。                                                          

[1]光明网《光明日報》刊登山东省科学院张述存院長文章摘要.

[2]《人民日報》文章摘要.

[3]《千年芦浦》.

猜你喜欢

龙港弘扬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四季的眼睛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阳光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