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堂历史视野的建构路向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为例

2022-03-28施晓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历时视野议题

施晓云

(厦门集美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教师“视野要广,应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这是思政教师必备的素养,同时需要引领学生在思政课堂积极构建。其中历史视野指向“反映历史呈现中的价值导向,体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素养要求。[1]在唯物史观开拓的进路中,“历史”体现为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2],这为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建构历史视野提供相应向度。注重历时向度的相续性,拓展历史认知视域,助力学生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价值;注重历时向度的丰富性,汲取历史人物能量,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情感和认同;注重共时向度,彰显现实关怀,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引领的坚定信心和自觉行动。

本文以新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第三框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例,结合视频《马克思是对的》节目情境,探究高中思政课堂历史视野的建构路向。

一、拓展视域——以历时次序建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版图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3]可见历史首先表征为与时间关联的历时性特征。相续性是其应有之义,即时间上继起的先后次序构成了历史的联系和发展。历史视野下的历时性向度为学生领会科学理论构筑了逻辑起点,拓展了基础视域。在本框教学中,依托《马克思是对的》节目中所梳理出的历时次序,依次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命和价值版图,并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并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基础上产生。其历史使命和生命力价值,从历史中走来、发展起来,并在历史演进中引领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具体教学结构设计如下:

课前布置议学任务:观看大型通俗理论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并梳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脉络和发生影响的演进版图(见表1)。

表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版图

(续表)

以上梳理的历史演进版图为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的历时向度分析政治学科理论知识展开平台。学生在此视域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主干知识,围绕总议题“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议学活动:

议题1:马克思因何而“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使命担当

议题2:马克思缘何而“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品质

议题3:马克思如何而“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

议题1:学生结合前两个版图,在把握史实的逻辑中整体感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和理论前提,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担当;议题2:学生聚焦后两个版图,一方面认识到以往哲学的贡献和缺陷;另一方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三个辩证统一”的基本特征。在议题1、2 活动中,学生学会从历史时间轴,纵向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使命和基本特征的关联。议题3在前两个议题搭建的纵向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世界的眼光横向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通过辨析、比较,思维碰撞,加深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阐释和论证“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历久弥新、常学常新”的理解和认同。

这三个议学活动以历时次序构建逻辑,并结合思政学科理论逻辑的呈现特点进行设计,关注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关照三重递进。学生在版图的梳理和解读中,全面拓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视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当代价值。[4]

二、汲取能量——以历史人物作延展,走进马克思个人奋斗史

历时向度除指向相续性外,还要求把握其丰富性。李大钊曾描述过,历史所展现的丰富性及其价值“恰如‘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里边一层一层的陈列着我们人类累代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5]历史伟大人物为我们留下的活动和思想都沉淀成为可承继的智慧财富。

在本框教学中,为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教师可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马克思等人物故事,进行思维和情感的延展。学生在马克思个人奋斗史中,近距离感受伟人所思所想,汲取几百年前历史榜样传递而来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要引导学生走向马克思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对话”,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情感和认同。因此,在引导学生透过历时向度的相续性拓展相应学理性认知之后,本框设计如下的情感提升环节,透过历时向度的丰富性作延展以汲取能量。

教师设置议题任务:整理节目所展现的马克思故事,课堂上师生围绕以下话题分享:“1.马克思伟大在哪里?谈谈最触动自己的方面;2.结合恩格斯评价内容,尝试为马克思写一两副挽联。”故事和分享简述(见表2)。

表2 马克思故事简述

通过“所思、所写、所说、所做、所评价”的互动分享和“挽联”的书写,一方面学生更近距离感受马克思主义探索的艰辛和伟大,增强对马克思这位被赞誉为“千年思想家”的“有血有肉的常人”的亲近感和“顶天立地伟人”的崇敬感;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个人品质和魅力视角,辅助学生阐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至今散发着真理的光芒”这一观点,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当今中国社会实践问题行动指南的认同感。有了兼具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历史故事诉说和扩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思政课变得更加可亲可敬。

三、彰显关怀——以活动实践探共鸣,为续拍马克思主义节目做准备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野中,社会形态总是拥有特定的共时性结构。所谓共时性结构指“特定社会内部诸种要素、环节之间深层的、稳固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6]这一共时结构强调对先前历史趋势和特定条件下历史规律的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以“向后思索”的方法论勾勒出社会“历史”,从现实社会发展的角度透视思考过去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和实践性,历史视野的共时向度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高中思政课堂要引领学生从共时向度的现实关怀出发,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趋势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求,带着现实人民关切的问题在历史中寻找答案,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共鸣点,从而更好地立足未来。为了更好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内在共时结构,正确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实践,在本框的最后环节设计了项目式实践:续拍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理论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探究厦门乡村振兴背后的方法论密码》(中学版)视频并校级展示。相应的理论准备如下:

①从《马克思是对的》节目和本框学习中,谈谈你掌握了哪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阅读并思考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试着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建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共性研究)

③挑战对马克思历史唯物论误解:“历史的主要动力就是人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④学习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是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⑤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展馆邀请你当宣讲员,请你自拟题目撰写演讲稿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宣讲,要求不少于800 字,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情感饱满、传递理想信念正能量。

⑥拟邀请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并指导项目实践。

以上准备为学生从历史视野的共时向度更宏观更客观地看待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提供了脚手架。在①的准备中,学生能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双重指引下,更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化成果;在②的准备中,体会马克思对人性的向上向善“心向往之”契合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在③的准备中,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以应对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言论;在④的准备中,精读《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⑤的准备中,学生通过“我所汲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真理光芒永不灭”等主题宣讲,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动活泼起来、哲学家的形象鲜活起来,在宣讲中生动诠释无产者接力式的实践活动处处彰显为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和情怀,另一方面也彰显出自身愿“以青少年之信仰、专业之担当,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宣传第一线”的坚定决心。[2]课后续拍节目的项目化实践,将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历史视野的建构,结合“社会大课堂”中国新时代具体实践,如厦门当前的乡村振兴实际情况和问题,更加自觉地领悟和运用思政“小课堂”中所掌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助推厦门乡村振兴取得更好实效。

总之,历史视野的建构路向,在历时向度上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的相续性,拓展学生视域,理解历史纵深关联;在历时向度上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的丰富性,汲取历史宝贵精神能量,升华理论情感和认同;在共时向度上引导学生着眼“历史与现实”激发现实关怀,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崇敬者、信仰者和传承者,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历时视野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居· 视野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