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2022-03-28庞洪伟彭兰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凉山州数字化民族

庞洪伟,彭兰兰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一 引言

中国十分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2016 年G20 杭州峰会首次提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理念,2017 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到数字经济、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制造等相关内容[1]。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到“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此后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印发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指明数字经济要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推动国家经济有效运转和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以数字经济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先后组织发布了《2019 四川经济展望》《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2021—2025 年)》等系列文件,均指出要从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建设、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化拓展融合应用场景以及营造数字经济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探索四川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这些政策和规划将对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有关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为民族地区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但对于实现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并未讨论,且现有文献也较少涉及。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方法,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阐述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有问题,着重指出民族地区现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与数字经济可能的结合点,进而提出促进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二、四川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现状

四川省是一个拥有55 个民族的多民族大省,四川民族地区位于该省西部,主要指“三州”(即: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2]。由于其所在位置为青藏高原东南端,在此范围内,基本都属于高山、高原、峡谷地貌,是典型的山地经济发展区。目前,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数字产业化:四川民族地区发掘新的经济模式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数字经济是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延伸和发展,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将知识和信息等无形产品进行数字化交易、交流、合作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3]。而当这种经济形式成为能够持续产生效益和利润的产业链条时,它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产业,也即数字产业化过程。数字产业化对于推动第四产业发展,提升生产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键作用。

四川民族地区积极推动当地数字经济产业化繁荣发展。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甘孜州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甘孜州先后开通了3G、4G 移动通信网络,到2020 年,全州18 个县(市)主城区开通5G 网络并建成145 个5G 基站和10 755 个通信基站,所有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率和光纤宽带率达10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实现了“万物互联”。为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脚步,甘孜州大力培育数字电商新业态,鼓励电商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州电商企业半年交易总额近22 亿元,为全州共9.55 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金融业存款余额达804.8 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阿坝州为完善全州网络基础设施,引进了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国网等多家通信分公司,这对于建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化的阿坝州,实现全州网络全覆盖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阿坝州新型服务业在全州GDP 总量中占比越来越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年均增加10.3%,金融业营业总额年均增长10.2%,信息传输、软件业投资服务半年增长913.1%,化学制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保持净增长。凉山州自2018 年起就开始组织推进网络覆盖工程,凉山州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全州所有村镇级单位的光网覆盖率100%,无线网覆盖率80%。同时,凉山州西昌市还率先开通了5G 基站,实现百个5G 基站建设和西昌主城区的5G网络全覆盖。另外,凉山州采取“网红+直播+消费帮扶”的物联网营销模式,带动凉山州新经济业态繁荣发展。仅2021 年上半年,凉山州就实现网络交易额46.07 亿元。凉山州大力推进数字服务业变革,各部门牵头制定电商、金融、康养等新型服务业推进方案,先后建立了大凉山电子商务产业园(达达云商、金雕实业等大型企业以及各类中小型服务业)、淘宝特色中国凉山馆、省级现代物流试点示范园区、各类内外资金融机构以及数字康养项目等业态和经营模式。

相比之下,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尽管位于“三州”周围,其自然条件和资源却相差不少。即便如此,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三县”也不断开展新基建建设、打造电商产业、开展文化交流、改革发展金融业,为全区经济的数字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产业数字化:四川民族地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所谓产业数字化,是指将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以增加产出和提高效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比例,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意义重大。四川民族地区适当运用这一技术,基本完成了转型任务。

在推进地方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甘孜州大力开展“互联网+”模式,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推广“互联网+旅游”的营销模式,以“甜野男孩丁真进入大众视野”为契机提出了“全域旅游”,让甘孜的格萨尔文化、锅庄文化、茶马文化、宗教文化等一时火遍全球。仅五一黄金周五日就接待游客114.62 万人次,实现收入12.61 亿元,甘孜人民充分体验到数字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甘孜州农业落后,州政府就带头引进阿里巴巴等十余家龙头企业,带领群众掌握现代数字化农业应用技术,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园区。此外,甘孜州政府还助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大数据产业”“氢能产业”等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阿坝州基于地域特色,积极开展“互联网+”模式发展全境旅游,涉及“互联网+数据分析”“互联网+智慧景区”“互联网+全域咨询”以及“互联网+文旅龙头”等数字经济模式,建立数据管理系统,让游客通过微信、PC 端就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与咨询,构建起全州旅游的服务平台,阿坝州85%以上景区实现了信息联网,数字旅游模式给阿坝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阿坝州还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空间,设置网上课程,全州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目前全州的数字化产业涉及医疗、社保、法律咨询等各个方面,覆盖率达98%。此外,为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凉山州还计划发展并推广数字农业,利用电子科技大学和州农科所培养出一批数字农业研究的人才队伍,打造“1+11+N”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区,运用大数据、遥感等技术,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数字化发展模式以弥补凉山州农业数字化的空白。此外,2020 年凉山州分别签约了永郎云计算中心数据服务基地项目、德昌县水电消纳示范区项目、宁南县弃水电消纳产业园云计算与制氢一体化项目、冕宁县弃水电消纳产业园云计算数据项目等5 个大数据中心项目,为当地医疗、金融保险、农业及生物制药、冶金材料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持和运算,建成后年产值在3 亿左右,这将为全州经济带来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积极追赶数字经济的步伐,运用“互联网+”商业模式促进县域数字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实践,引进各大银行和通信公司投资设点等,为三县的实体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县域实体企业,促进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使得民族地区经济总量连年攀升,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产为主转变为以三产为主、一产和二产为辅,同时兴起第四产业(又叫“数字产业”,指除“克拉克大分类”之外的经济形式,是对三大产业的延伸)。这一变化(表1),既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传统企业顺利转型,也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其与全国及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差距。

表1 地区生产总值对比

三、四川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缺乏经济合作,民族地区经济落后

四川民族地区位于川、滇、藏三省交汇处,“长江经济带”所经之地,靠近“成渝双城经济圈”,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但实际上,一方面由于该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文化和地域差异,且区域经济联系不足,使得民族地区实体经济产业外部市场狭小。数据显示,2019 年民族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9.47 亿元,约为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另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滞后、科技实力不足、人才数量不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等(表2),民族地区没有足够的能力承载和应用外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截至2020 年底,民族地区(尤其是甘孜州和阿坝州)生产总值总量始终处在全省末位。目前民族地区已有的合作项目中,阿坝蔬果畜禽产业、甘孜生态文旅产业以及三州地区的清洁能源和矿产业等对外合作能够有效拉动全州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全州的“互联网+”产业、通讯业、大数据产业园等数字化产业建设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合作建设仍有待加强。

表2 2019 年四川省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对比

(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与数字化结合不紧密

目前四川省创新示范高地主要集中在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区域,且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新型技术项目承接地大多放在宜宾、内江、自贡等中心城市,川西、川北民族地区除凉山州率先建立5G基站外,其余地区掌握的大数据、互联网资源十分缺乏,人才、资金等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东部地区,民族地区数字产业发展乏力,动力不足。而作为民族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实体产业,如阿坝州的藏药产业和藏牦牛产业、凉山州的新型旅游业和康养业以及甘孜州的清洁能源产业和绿色矿业等由于生产链条不成熟、产品深加工不到位、储存不当等各种原因使得特色产业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大众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民族实体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结合不紧密导致宣传不足、销路不畅。这样一来,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势就无法显现出来。

(三)三大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产业升级缓慢

就地势与气候而言,四川“三州三县”地区高山峡谷交错分布,气温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各季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但作为“川南粮仓”的凉山州和“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阿坝州与甘孜州实际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到四川省生产总值的5.2%,农业开发不够。此外,甘孜州对铅、锌、铜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产开采量大,而对电力、热力、水力等清洁能源工业的开发力度不够,且存在工业市场不开放、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另外由于民族地区具有闭塞性,使得地区内部无法引进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缺少人才力量支撑等等。目前民族地区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整体竞争力不强。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讯业、互联网电商和物流等企业数量不多,发展相对滞后。

四、四川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随着2020 年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以三州三县为中心的四川民族地区也已全面脱贫,整个民族地区通信、道路交通、住房、人们生活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高,地区经济水平与四川省整体发展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地区间经济合作[4],实现帮扶共赢就显得极为关键。四川省在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后,成为西部对外贸易总量最大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发展潜力最大。在此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也会大大受益。为了让四川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四川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

1.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优势,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三州三县”地区可以依托G318、G317 等国内和国际交通干线,发挥“川滇藏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占据庞大的国际国内市场,依靠电商网络推进民族特色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宣传和推广当地文化旅游产品,推动产品数字化,提升产品知名度,并将信息动能转化成经济动能[5]。比如:根据民族地区的区位特征,结合川藏铁路、成渝铁路、成昆铁路等交通系统,建设甘孜州“三环一带两湿地”文旅结合特色游览区,打造“数字+清洁能源产业、数字+绿色矿业、数字+中藏医药业”以及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将民族地区产品及服务传到孟尼印缅南亚国家和中东国家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促进大区域合作和数字经济的广泛流动[6]。

2.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发展邻近地区经济贸易。根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四川省与重庆市合力打造连接成渝两地、带动中间区域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凉山州在争取宜西攀路段高铁,建设6 座通用机场之后,需着力建设以凉山为中心,面向川、滇、藏及其他地区的完整道路交通体系,编制“交通+旅游”建设规划,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交通系统深度融合,发展智慧交通,带动以西昌市为中心,辐射各县区的彝族特色文旅中心和建立以会理为中心的凉山州南部“六大中心”城市,推动凉山州“交通+旅游”式经济发展。甘孜州要继续加快建设省级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推进康定、泸定、九龙、丹巴、乡城、雅江、得荣分布式数据产业示范点建设,推进与川内其他地区的数字产业合作。阿坝州则需着重依托靠近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利用电商和物流系统,将自身打造成为成渝地区的“菜篮子”“果盘子”“肉铺子”,向其输出牛羊(禽)、藏猪、特色水果和高原果蔬特色产品。继续完善阿坝州水电消纳产业等的示范园建设,打造“互联网+工业”新的增长点。

3.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发展东西区域经济贸易。四川民族地区一直都是全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为改变这种状况,四川省提出了“一点、一圈、两片、三区”的发展战略,以成都为中心,重点发展攀西、川东北(阿坝州和甘孜州)、川西(凉山州)地区,促进省内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在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7]后,四川民族地区作为长江上游流域,可以借助长江水道的独特优势,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与沿江省份的互联互通,向沿线地区推广区域特色文旅产业、特色工农业、新型服务业、先进的5G 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

(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强化民族特色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四川省自2004 年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以来,就一直是引领西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排头兵”,其高新技术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连年攀升。作为全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四川民族地区必须加快脚步,争取不断缩小其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大力发展数字产业。要促使甘孜州加快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孵化中心,推动“区块链+项目”应用,开展数据交易规模化服务,加快发展数字新业态,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鼓励凉山州基于现有优势,持续强化5G 通信设施建设,应用于实时直播、远程医疗、网上办公、在线教育等“云上”经济活动,并推广运用到全州经济社会各领域,以更好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此外,要发挥好“三州三县”特色产业基地的优势,使其与数字技术充分结合,打造民族地区数字化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凉山州应结合地区金融政策,适度发展信贷、保险等数字业务,为农牧产业提供发展资金,助推土豆等特色农牧产业基地建设;结合“交通+旅游”消费模式,打造全州交通网络体系,促进数字化旅游模式形成,进而带动地区贸易合作,把凉山州建设成为集旅游、农业采摘和康养于一体的产业集群[8]。阿坝州应针对自身情况科学定位,结合“互联网+电商”,线上销售蔬菜、瓜果、牛羊肉、食用菌类、藏药等农特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品牌效应,建设现代农牧业品牌基地。另外,基于阿坝州现有的古村落文化群,可以运用“互联网+旅游”模式打造古村落旅游网站,尝试发展线上古村落旅游。甘孜州要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围绕“两江一河”水能和光伏开发,构建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继续开发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打造绿色矿业;同时积极培育制氧(氢、氮)等新型产业,加快实现动能转换,构建甘孜新工业体系。

(三)推动传统三大产业和特色民族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三州三县”地区位于四川西部、西北部,即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源和其他资源,为当地发展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推动“三州三县”区域数字农业的发展,就要在立足乡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大资金和数字技术投入,如:加强农业信息监测、发展智慧气象、线上推广种植养殖技术等综合信息服务,健全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等。在工业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推进科技创新,依托四川省创新高地的优势,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清洁能源基地、金银铜锂矿产基地、民族服饰和唐卡类手工艺品基地的开发,建成“工业+旅游”一体化基地,同时依托基地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实现发展数字工业的同时加强外部联系。服务业领域则需要更多地应用数字技术,其中最基本的是构建当地的交通和通信网络,搭建起民族地区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经济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数字化转型。根据实际情况,以川藏铁路、成渝铁路、宜西攀铁路、沿江水路等各类海陆空交通为基础,打造覆盖全州、全省甚至全国的道路网络,同时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云消费”模式,带动民族地区特色餐饮、服饰、文旅基地、康养医疗、知识信息、线上金融等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尤其是打造别具特色的区域性“数字+文旅”服务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进步。

综上所述,“数字+实体”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加快提升地区经济总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四川民族地区应主动谋求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逐步消除因文化和地域不同而较少享受数字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缩小数字经济在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投入差异,更多发挥其在农业、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必须加大投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更好结合,以数字技术带动实体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同时以实体产业促进数字经济的不断升级。推进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建设富裕四川,又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数字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促进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凉山州数字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和谐温暖大家庭—四川省凉山州老年大学校歌
多元民族
论传统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凉山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