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在小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022-03-28欧阳时区携乐

大医生 2022年4期
关键词:低密度门静脉螺旋

欧阳时,区携乐

(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江门 529100)

小肝癌主要是不同单个结节的癌,且结节相对较小,其癌结节直径<3 cm,同时两个癌结节直径总和也在3 cm以下。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癌结节体积会逐渐增大,在治疗环节手术方式应根据具体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多数患者预后改善情况有差异。由于该病严重危及患者生存质量,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率。目前,我国小肝癌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等同于早期肝癌,但小肝癌极易出现微小转移灶,其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遗传等,临床表现为疼痛、腹泻、胃肠道淤血等,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1]。目前,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CT、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及核磁共振等,其中CT在临床中较为常用,其优势为扫描快、一次性获得影像等,可有效提高检出率[2]。64排螺旋 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扫描,且具有强大的三维处理功能,在肝癌疾病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通过对50例小肝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探究64排螺旋CT诊断小肝癌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5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对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而后实施手术治疗,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确诊50例。所有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8.15±5.2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1±1.32)年。所有患者均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如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本研究经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均通过临床病理确诊为小肝癌;②均无门静脉血栓;③病历资料均完善。排除标准:①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③对手术耐受力较差患者;④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2 检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而后采取手术治疗,诊断方式:①患者在诊断之前,需进行口服补液,补液量为800~1 000 mL清水。②使用64排螺旋CT机[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型号:Revolution.64],电流与电压分别设置为250~300 mA、120 kV,层厚与控头覆盖均设置为5 mm,旋转时间为0.7 s,进床速度为55 mm/周,扫描时间为3.3 s。③患者取仰卧位,先平扫肝脏部位,后增强扫描肝下缘平面至膈顶。扫描方法:①使用300(mg·I)/mL碘海醇注射入患者机体,注射速度为4~5 mL/s。②分别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对患者进行扫描,每期扫描时间为4 s。③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期间,进行延时扫描,延时20~30 s;扫描整个肝部,得到肝动脉期影像。④造影剂注射后60 s对整个肝部位进行扫描,得到门静脉期影像。⑤造影剂120 s后,对整个肝部位进行扫描,得延迟期影像。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漏诊率、误诊率及总符合率。误诊率是指当真实情况未患病时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的例数占所纳入患者的总例数之比;漏诊率是指当真实情况为患病时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例数占所纳入患者的总例数之比;总符合率为真实情况为患病时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和阳性的总例数与所纳入患者的总例数之比。②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的病灶部位与长度。③分析CT平扫结果。④探究CT增强扫描的病灶密度特点。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小肝癌的诊断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手术病理治疗后,检出率为100.00%。64排螺旋CT诊断阳性患者为48例,检出率为96.00%,与病理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小肝癌的诊断结果比较[例(%)]

2.2 64 排螺旋CT诊断结果分析 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检出48例患者确诊为小肝癌,检出42个病灶,约47.92%患者病灶部位在肝左叶,约52.08%患者病灶位置在肝右叶。约50.00%的患者出现单病灶,约26.19%患者出现双病灶,约23.81%患者出现3个病灶。病灶长度0.5~3.0 cm,平均病灶长度(1.5±0.8)cm,其中病灶长度<1.0 cm患者有15例,病灶长度在1.0~2.0 cm的患者23例,病灶长度为2.0~3.0 cm的患者有4例。

2.3 CT增强扫描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病灶较大患者有3例,其直径在2.0~3.0 cm;其中,在肝动脉期病灶出现强化患者26例,在肝动脉期无强化患者10例,病灶有多发性血管强化影者12例。48例患者中,肝动脉期以高密度为主,门静脉期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在延迟期以低密度为主。其不同时期CT影响密度特点,见表2。

表2 小肝癌不同时期病灶CT影像密度分布(例)

3 讨论

肝脏是一个双重供血器官,其中肝动脉可为肝细胞癌进行供血,随着疾病进展,肝癌进展较快且预后差,影响患者生命健康[3]。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患者在患有肝硬化的同时可能会出现不同阶段的原发性肝癌,在此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病灶也可同时存在,患者在治疗时需辨别病灶的良恶性,因此需早期进行疾病的诊断,以诊断结果为依据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预后[4]。小肝癌是一种原发性肝癌,其病灶部位主要在肝细胞,是一种恶性肿瘤。临床研究发现,该疾病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疾病,在发病初期,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同时体征也无特异性,在对患者诊断时很难发现病灶,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5]。由此可见,该疾病在治疗前采取准确的诊断手段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得到较快革新,CT诊断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对小肝癌患者诊断时CT也是常见的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6]。

64排螺旋CT诊断方法具有较高图像清晰度,且扫描速度快,诊断流程便利,可在短期内对患者进行重复诊断,成像质量高、可任意方向重建角度。能够进行持续扫描,可有效避免出现漏诊情况,同时可减少隔膜位置偏移及误诊情况,诊断价值较高。由于,小肝癌中的癌细胞直径相对较小(不同病灶直径总和小于3 cm),使用普通CT成像时病灶密度与正常肝细胞密度较为接近,在影像学中缺少特征性,所以诊断难度较大[7]。一般情况下,对病灶进行平扫则呈现低密度,仅合并脂肪肝时呈现高密度。增强后肝动脉期小肝癌病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在门静脉期呈现低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呈现为低密度,主要与动脉供血密切相关[8]。64排螺旋CT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扫描,期间可对病变供血情况正确反映与评价,其检出率较高,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此诊断方法还可及时发现肿瘤中具体血管情况[9]。

通常,64排螺旋CT诊断小肝癌可依靠血供产生的变化。对于早期患者而言,血供变化情况相对不明显,在此期间灌注扫描与动态增强扫描相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0]。若在对患者随访期间发现病灶不断增大,门静脉血供减少、肝动脉血供增加,可确诊小肝癌疾病[11]。对于早期肝癌与小病灶动脉期相比,强化发生率约为5%,若癌细胞直径≤3 cm时,癌细胞增强率约为94%[12]。在对病灶进行诊断平扫期间,主要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且密度相对均匀,边缘光滑。在肝动脉期,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可呈现均匀强化,形状以高密度结节状为主,附近出现低密度环,是该疾病的假包膜;在肝门静脉期密度均匀度相对较低,在延迟扫描时呈低密度变化,在此期间,具有较高的强化峰值,且在短时间内逐渐下降,可见升高与降低速度较快[13]。部分患者病灶由于有肝脏脂肪变性的基础,呈现等密度或高密度,假包膜可强化为高密度环带[14]。门静脉内瘤栓形成的表现: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及宫腔扩大。

研究结果发现,手术病理治疗后检出率为100.00%;64排螺旋CT诊断阳性患者为48例,检出率为96.00%,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诊断显示,检出患者48小肝癌,其中42个病灶,病灶在肝左叶、肝右叶占比分别为47.92%、52.08%,单病灶、双病灶、3个病灶占比分别为50.00%、26.19%、23.81%。病灶长度为0.5~3.0 cm,15例病灶长度<1.0 cm,23例病灶长度在1.0~2.0 cm,4例病灶长度为2.0~3.0 cm。提示64排螺旋CT诊断方法检出率高。可能是因该诊断方法能够一次获得病灶情况,通过平扫能够显示低密度,通过增强扫描,可对干细胞变化清晰显示。在肝动脉期,能够强化患者肝动脉供血病变,正常肝实质密度值在正常范围内。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密度相对较高,同时病灶密度处于减少趋势。所以,在对病灶实施平扫期间很难发现病灶,且出现低密度影。使用薄层CT扫描期间,易出现结节型低密度影。初期患者病灶血液供给正常且无动态增强,但易出现增强动态表现。64排螺旋CT扫描可得到良好动脉期图像,扫描期间可在20 s内完成全肝扫描,通过首次螺旋扫描获得动脉期数据,并进行任意层厚图像重建获得动脉期图像。该诊断方法从时间及空间角度分析发现,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同时层厚相对较薄,对患者进行常规增强扫描即可清晰显示动脉期血管情况,如血管走行、气源,可确保医师在介入治疗前全面掌握肿瘤内外供血情况,同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材料与导管,可显著降低漏栓风险。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漏诊率与误诊率相对较低,可作为临床诊断小肝癌的重要方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低密度门静脉螺旋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