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的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2022-03-28陈小宝

大医生 2022年4期
关键词:补片修补术腹股沟

陈小宝

(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外科,山东淄博 255100)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腹股沟区肌层薄弱、腹横筋膜缺损及腹内压增高,对于腹股沟区肌层薄弱或腹横筋膜缺损的人群,便秘、咳嗽等可导致腹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疗法[1]。慢性疼痛是腹股沟疝患者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可能会间接导致患者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2-3],而目前临床关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9月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收治的225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将其分为疼痛组(25例,疼痛时间持续3个月及以上)和未疼痛组(200例,疼痛时间持续未超过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详细见表1。本研究经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4]中腹股沟疝的相关标准(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均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者;④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①绞窄性疝或嵌顿疝者;②合并有腹股沟区肿瘤或外伤者;③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合并有引起腹股沟区疼痛的疾病(部分泌尿生殖系及腰椎病变)者。

1.2 分析方法 ①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及其单因素。统计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情况。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种类、病变位置、疾病类型、是否为再次手术、术前是否疼痛、麻醉方式、是否发生术中牵拉或损伤神经、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是否发生血肿、是否发生切口裂开、是否发生补片感染情况进行统计。②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及其单因素分析 发生情况:22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术后共25例发生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组与未疼痛组年龄、BMI、病变位置、再次手术、术前疼痛、麻醉方式、术中牵拉或损伤神经、术后切口感染、血肿、切口裂开、补片感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及其单因素分析[例(%)]

2.2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术前疼痛、麻醉方式为局部浸润麻醉、术中牵拉或损伤神经、术后切口感染均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2.672、2.192、2.467、2.445、3.080, 均P<0.05),见表2。

表2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患者腹股沟区肌肉组织薄弱或缺损导致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方式,但术后患者慢性疼痛是常见但无法忽视的并发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其术后疼痛一般不会超过7 d。慢性疼痛是指腹股沟疝患者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并且疼痛可能会超出手术区域。慢性疼痛虽不至于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响,但可对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持续性的影响,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目前临床已经将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管理作为临床研究重点内容[5-6]。本研究结果显示,22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术后共25例发生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1.11%,这与王波等[7]临床相关研究结果接近,说明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因此,通过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预防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BMI≥24kg/m2、术前疼痛、麻醉方式为局部浸润麻醉、术中牵拉或损伤神经、术后切口感染均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MI较高的患者腹股沟管相对狭窄,同时腹壁皮下脂肪多,患者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期间补片放置不平,术后补片容易皱缩,患者术后异物感加重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慢性疼痛。同时,补片皱缩可能导致脂肪液化,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风险,因此会进一步增加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风险[8]。对于BMI较高的腹股沟疝患者,在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时应贴合患者疝囊大小修剪补片,避免补片过大导致术后补片皱缩,同时患者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引起腹股沟严重拉扯、影响切口愈合。术前即疼痛感较明显的患者对疼痛敏感性较高,因此术后由于补片引起的异物感、切口愈合缓慢等均可引起患者慢性疼痛的发生。因此对于术前疼痛的腹股沟疝患者,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提前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情况,使得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消除顾虑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在围术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麻醉方式为局部浸润麻醉虽然对患者心肺功能及胃肠蠕动功能、膀胱括约肌等器官组织功能的影响较小,但其术中疼痛控制程度有限,术者在对患者肌肉进行分离时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紧张,同时术者对患者肌肉组织的分离难以充分,因此术中视野暴露情况不佳,可能导致患者周围神经的损伤而引起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9]。因此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时,尽量采用全身麻醉,若患者对儿童或老年群体,难以耐受全身麻醉,则应酌情增加局部麻醉的麻醉深度和时间,同时术者在施术时应保证视野充分暴露,降低术中损伤周围神经的风险。腹股沟周围神经分布包括生殖股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在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时神经被补片挤压或缝合线结扎、神经瘤的形成及部分或完全的神经切断均容易引起患者上述神经损伤而引起患者阴囊、阴茎或大阴唇、大腿内侧和前表面及耻骨中线上方、臀部等部位疼痛,同时术后补片引起的异物反应可能导致患者补片及周围组织的慢性持续炎症而促进纤维性融合、瘢痕组织甚至网塞移位,累及周围神经而导致神经损伤,引发患者术后慢性疼痛[10]。因此在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过程中,应正确识别并保护疝囊周围神经组织。并精细操作,避免术中钝性分离组织,修补完毕后妥善止血,预防对患者神经损伤而引起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引起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加重患者局部炎症反应,累及患者病灶处周围神经,引发患者术后慢性疼痛[11]。因此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手术操作需要熟练精细,同时术后需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患者发生感染,进而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引起慢性疼痛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患者BMI、是否术前疼痛、麻醉方式、是否发生术中牵拉或损伤神经、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有关,临床可据此改进手术方式,同时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风险。

猜你喜欢

补片修补术腹股沟
疝修补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PLGA/PP复合补片的体外降解及防粘连性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细致化护理对胃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用于应对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经编补片研究进展
腹股沟疝不可轻视,科学护理很重要!
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