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正视域下四川省城乡小学教育差距析论

2022-03-28崔雪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

崔雪茹,邢 瑜

(1.西南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2.四川城市技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而对于教育公正的含义,不同的主体往往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但毋庸置疑,教育公正需要通过合理规范的教育制度和恰当分配的教育资源来使每个受教育者真正获得与其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正如王正平所言:“教育公正包括教育分配公正、教育补偿公正、教育奖惩公正。”[2]糜海波亦提出了“教育公正包含了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差别平等以及教育补偿原则等方面的要求”的观点。[3]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公正的教育至少需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受教育需求”这一基本标准,如若这样的标准尚不可及,所谓教育的公正性也就无从谈起。

一、教育公正与城乡小学发展差异

(一)城乡小学发展差异表现

1.教学设施差距

教学设施包含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教室、桌椅、操场、活动中心、简单的医疗设备、体育设备等;软件设施常包括:师资力量、后勤服务、生活住宿、教学环境等。在调查的目标中,城市小学的相关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大多拥有专门的舞蹈教室、图书阅览室、不同功用的大小操场以及独立的活动中心,学校以此为基础也开展了多项丰富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活动与比赛。而农村小学的状态则恰恰相反,缺乏完备的器材,偏简陋的设施建设尚处于“一室多用”“一场多用”的困境中,紧张的场地也使得农村孩子“城市化”的课余生活被大大压缩。

然而,教学活动的定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抛去外在条件,与具象化的教学硬件设施相比,教育是一种人的行为,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引领,是对受教育者理性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因此,尽管城乡小学间的硬件设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但本文仍把重点置于软件设施的差距上。

通过表一不难发现,目前城乡小学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同时还存在着较多教师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表一 四川省某4所小学师资力量分布情况

在大多数农村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较为紧张,就职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的教授领域存在重叠,学校无法根据各自所长来为教师妥善安排岗位,结构性缺编十分严重,所以“跨行”代课的现象便屡见不鲜,时有发生。甚至当某位老师的课程安排相对较为宽松而其余课程教师安排存在缺口时,学校会见缝插针,将老师安排在对应课程中却不考虑被安排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教授领域。由于这些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与教授课程相关的学习和训练,只能凭借快速浅薄的理解和日常积攒的常识滥竽充数,上课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同时,农村小学在教研活动的频次上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探讨交流,互通有无,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商讨解决方案,故低频次的教研活动也就意味着农村小学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有着严重滞后性,无法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对学生面临的困难进行解决。而问题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学生造成的损害就越难恢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小学的师资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

2.课程设置差距

经过调查,四川省小学的平均单节课堂时间为40分钟,且大多数学校的一年级除去早晚自习,基本只安排6节课。本文选取了两所总课时相同的学校,对其课时分布做了相关统计,具体数据见表二。

表二 成都市某两所小学课时对比

以上数据来源于成都市某两所小学2019年一年级秋季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目标乡村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安排中,大多的课时被赋予了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英语和其他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这样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乡村小学中严重缺乏有能力教授英语和其他选修课的教师。且根据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农村小学的师资中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体、美、科学和其他艺术类教师,类似的课程一般都是由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职”教授。“兼职”教授也就意味着对应老师缺乏相关的预备和专业知识,更缺乏正确的授课技巧,而繁重的授课压力更是让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正常的备课和授课。所以,在乡村小学里,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安全、科学等课程常常被语文、数学课占用,这样片面强调学生的应试科目而忽视其余方面的做法,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生源差距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大城市当作自身日后发展的基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会选择将孩子接到城市中来。所以,与之相对的,留在农村中的孩子日渐减少。

另一方面,在城市里开设有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这些辅导班不仅仅是针对义务教育中的相关内容,还有诸如音乐、语言表达之类的兴趣和技能培训,学生家长之间日常有意无意的交流使得愈来愈多的父母风从响应,报补习班甚至风靡成为一种“时尚”,为的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观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出外务工,自己只能与家中的老一辈人生活在一起,老一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相对较低,缺乏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也缺乏及时获取相关先进信息的能力,且农村缺乏像城市一样随处可见的补习机构,学生无法同城市中的孩子一样获得正常课堂以外的帮助,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成为他们仅有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久而久之,城乡之间生源质量的差距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城乡小学发展差异是教育不公的体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成果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大势所趋。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顺理成章成了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上文所提到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生源等方面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城乡执行的是同一套义务教育政策,但得出的效果往往不同,这种差距便是所谓的“教育不公”所致。[4]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树立起均衡发展的理念,对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5]虽然国家已针对此现象采取了相关措施,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二、城乡小学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资金投入不均

2004年,全国小学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农村为 167 元,城乡之比为 2.9∶1。[6]无独有偶,同年另一项调查表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入都大大低于城市,其差距幅度在39.14%—70.25%,两者之比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7]。而在10年之后这种资金投入不均的情况仍旧存在,2014年农村小学的学生占全国的70.28%,但是教育经费投入却只占总投入的61.03%[8];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43.00亿元,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情况,全国普通小学为11328.05元,其中,农村为10548.62元,比上年的10194.82元增长3.47%[9];2018年全国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为1558元,农村小学相当于城市小学的75.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10]

由以上数据可见,当下我国农村小学的仪器设备值已经有所提高,与城市小学之间的差距已显著缩小,但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学设施、教师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加持,继而带来底蕴和教学成果的攀升。农村学校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本就已经“先天发展不足”,长期以来教育经费上存在的问题又使得农村小学面临的窘境雪上加霜,危机重重的债务问题,居高不下的危房率等都是目前很多农村小学面对的共性问题。近年来,中央意识到了相关问题的严重性,并已及时做出了相关改进,在财政投入上加大向农村小学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小学之间的差异。

(二)师生资源外流

近些年来,青年教师流失的情况在农村小学屡见不鲜,《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13—2014) 》中显示超过六成农村教师希望到城市任教[11]。《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中指出,2017年全国各地共招聘特岗教师7.7万人,分布在1万多所农村学校,乡村小学和初中生师比低于国家标准。为了扭转乡村教师“请不来、留不下、待不住”的状况,《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9]。通过阅读文献,笔者发现在所有乡村任教的老师中,学历高低与人员流失可能性大小成正比。通过实际调查笔者也发现,实际生活中确实如此。这一点在城市和农村学校公开招聘教师时体现得尤为突出,高学历的教师大多选择报考城市学校,而在岗的年轻农村教师也大多有前往城市就业的希冀。关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流失的原因,笔者综述如下。

首先,在生活层面,城市小学往往具有更加优良的配套基础设施,无论是出行购物,还是讲课授课,都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而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则相对比较老旧,生活的便利程度相比城市有着较大程度的下降。其次,从收入上看,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远远低于同学历、同年龄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甚至低于一些木工、水泥工之类的职业,许多教师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利用空余时间开发“第二职业”,备课的效率可想而知。反观城市小学的教师,除去基础工资,不少知名私立小学为了留住优秀教师还会依据教师能力给以多少不一的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况且课余在培训机构兼职获得的收入也不菲,城乡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显而易见。最后,从教师的专业提升上和社会认同度上看,城市小学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普遍优于农村小学。例如,职称指标是人事部门由省、市、县、镇(乡)的顺序逐级分配的,因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数量多于农村学校,在权力下放过程中,职称指标很容易被截获和挪用。[12]这样会直接导致农村小学的特级教师数量少于城市小学,继而容易导致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跳槽”意愿增强。

除教师资源流失外,近些年来适龄儿童的流失情况也值得关注。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24.04万人,比上年略增1.2%,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9.5%,比上年略减0.2个百分点。分学段看,在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48.39万人,比上年增加6.21万人。[10]从这些数据我们足以看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小学生选择外流至城市。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城市小学的一年级均有5个及5个以上的小班,每个班大概有40人;而农村小学的一年级虽然每个班级人数也在40人左右,但大多只有2至3个班级,且随着年级的提高,生源会呈现逐级递减的态势,例如阆中市的某些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只有一个班。

农村适龄生源的流失主要是由城市化导致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实施,许多城市已经显现出日新月异,甚至脱胎换骨的变化。城市发达的经济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便是孩子的去留问题。显而易见,城市能够提供的教育体系和环境完全优于农村,这使得城市在吸引生源方面本就有先天优势;同时,相对城市家庭而言,农村家庭的文化底蕴较薄弱,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较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的言谈举止往往不那样温文尔雅,有的甚至野性十足,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只能漠不关心,任其发展。对此,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家长便效仿“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13]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学生的逐年流失。

(三)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首先,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由于这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引,故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子女的期望都会停留在一个遥远而片面的状态。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迫于生计在外务工,就算不在外务工也很难有能力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帮助,最多也只能将孩子的教育狭义地归结在某几门科目的成绩上,自然也就很难为儿童提供多元的发展途径。这种不作为使得农村家长的期待显得盲目又不客观。[14]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在家庭中所获得的学习动力是比较缺失的。

其次,农村小学内部较低的竞争性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城市中的小学往往班级和人数都众多,除去升学压力衍生出的激烈竞争外,各小学也会在自身拥有设施的基础上自行组织或参与各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比赛,这样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还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受这样的竞争环境加持,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会上升。而农村小学的情况则截然相反,由于学校自身地处偏远,设施条件较为简陋,受关注低,再加之学生的数量较少,难以开展有效的比赛活动,在升学方面的诉求也不如城市强烈,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出现了同等下降。

最后,农村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的重要成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较慢生活节奏和极为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得农村孩子在面对学习时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他们大多是按照家长和学校的要求学习,而非源于自身对于未来长期的目标,长此以往学习动机自然缺乏。

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15]既然城乡小学教育存在不公正的现象,我们就需设法做出改变。以下是笔者对此问题的一些解决设想。

三、缩小城乡小学间差距的措施

(一)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

众所周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政府资金投入的差距会直接体现在学校建设上。考虑到城乡小学之间的发展差异,首先,政府需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明确不同地区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责任,为农村小学建设多功能教室、图书馆、活动中心,聘用更多专业性的艺术教师等提供资金保障,并且要加强资金监管,以确保财政拨款的及时到位和用之有效。

其次,可积极发挥社会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继续大力推行希望工程项目、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的企业和个人,各级电视报刊等媒体可加大宣传树立正面形象,并由政府给予支持农村教育的企业和个人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支持农村教育的事业中来。

除了财力方面的投入,人力方面的投入也不容忽视,因此支教活动必不可少。政府可以安排大学生借此机会前去农村实习、距离较短的学校之间也可建立合作关系共用一些非传统学科的专业教师,以求解决音、体、美及其他科目教师缺乏的问题,使得教师上合班课或单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内容均由一位老师承担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消失。除重视教师数量之外,教师的质量也需严格把关,尽最大可能优化教师结构,担任课程讲授的老师需要定期参与教研培训、定期与城市学校交流学习,同时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现代教学媒体培训,以此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总而言之,政府只有给予农村学校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场所和师资,农村学校的整体水平才能逐步向城市小学靠拢,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才能逐步缩小,教育公正的基本实现才能有迹可循。

(二)给予乡村教师及学生更多优惠政策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陈旧,存在着众多的安全隐患,科学性更是无从谈起,更不必说大多城市小学都已配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这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要求是完全不对称的。所以,第一,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拨款,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16],尽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教师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逐渐向城市学校靠拢。第二,政府需致力于提升乡村教师的福利。例如,可以按其在乡村学校执教的时长给予相应补贴,教师每月获得的补助与在农村学校任职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以鼓励更多教师留在农村;还可以实行工资改革,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科学设计工资层级标准,使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资区别开来。第三,要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可以适当增加农村学校的职称名额,适当改进评审办法;可通过培训、教研活动及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等形式促进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从而促使农村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在农村中小学实施高水平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将农村高水平师资视为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在县域内或者县域之间进行动态流动,提高高水平师资知名度,加强社会认同感,从而化解身份焦虑现状。[17]第四,政府也可以给予农村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补助金额与名额,从而保证家境困难的学生有学可上;再如建立健全奖学金机制,以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激发农村学子的学习动力;也可适当改革考试制度,除传统的语文、数学之外,在考中学时可再加测外语和艺术类课程,以使农村学校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还可对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加分政策。

(三)开办公益性的课后辅导课程

考虑到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现状,政府可通过出资鼓励农村小学开设每日作业辅导和课后答疑班,给予参与辅导的老师一定薪酬,鼓励老师加入到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中来,支持农村小学公益性课后辅导课程的开设,让热爱学习的孩子得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除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政府还可以鼓励开设一些公益性的艺术类课程,由政府出资让相应的任课老师去城市里接受相应培训,甚至与城市中的部分艺术类培训机构合作,让艺术类的竞赛走进农村,促进农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开展旨在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改变其落后教育理念的公益性课程及讲座,给农村家长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建立起更好的家校互育环境。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