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朝时期白瓷的起源与发展
2022-03-28齐菲
齐 菲
(西北大学 科学史高等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瓷器的起源及最早的白瓷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原始青瓷胎体为高岭土,外施以较薄的青釉,烧制温度在1000℃以上,质地坚硬,其中一部分具有了瓷器的基本特征[1]。
西周时期,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西汉中期,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铅釉陶开始出现,绿釉陶和酱黄、酱褐色釉陶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特征[2]。考古发现证明,至迟到东汉时期,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已经烧制出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瓷器[2]。在浙江省和江西、湖南等省长江流域均发现有烧制瓷器的瓷窑遗址,如浙江省上虞县上浦乡的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凤凰山,联江乡帐子山、倒转背,余姚县的柏家岭,慈溪县的上林湖桃园山,宁波市郊的八字桥、鸡步山,永嘉德清县二都乡的青山坞,城关镇的戴家山等20余处,发展为后来著名的越窑、瓯窑、德清窑和岳州窑,唐代将它们统称为越窑[3]。湖南省湘阴县铁角嘴、城关镇、窑头山、安静乡青竹寺、樟树镇等窑,东汉至西晋瓷窑遗址,唐代统称为岳州窑[4];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瓦渣坪、石渚湖,岳麓区廖家坡、长龙坡瓷窑遗址,唐代统称为长沙窑[5]。此外,还有湖北鄂城县瓦窑嘴东汉瓷窑遗址等[6]。墓葬中发现更多,如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7]、烧沟[8],河北安平逯家庄[9],安徽亳县[10],湖北当阳刘家冢子[11]等东汉晚期墓葬,以及江苏高邮邵家沟[12]等汉代遗址中,都曾出土有瓷制品,其中以江西、浙江发现最多。
东汉时期的白瓷主要发现于湖南长沙地区,如1955年长沙丝茅冲A区 M144出土白瓷酒瓯(或自名“酒鏂”)[13];1956年编号为M21的东汉墓葬出土白瓷盂[13];1960年,湘乡县博物馆在湘乡县西郊罗家坟山清理了一座东汉墓葬中发现烧制火候高、外施白釉的硬陶,其器型有钵、鍑[14];1984—1988年,湖南耒阳市的一批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中有少数硬陶胎质呈灰白或黄白色,叩之声音清脆,吸水性也较弱,近似瓷器[15]等,周世荣先生为参加上海古代白瓷学术研讨会撰写的文章《浅谈湖南出土的白瓷》认为,湖南长沙、零陵和耒阳的东汉墓中有白瓷出土, 并将其称为原始白瓷[13]。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出土东汉白釉瓷器的地点多达14处。除了湖南长沙之外,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发现,2009年,在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内也出土有1件白瓷罐[16]。由于早期白瓷多出土于湖南长沙地区,有学者推测长沙极可能是早期白瓷的发源地[17]。此时的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也发展出了黑瓷和白瓷等类型。此时的白瓷还处于初创期,其特征胎体杂质较多,比较粗糙,呈青灰或灰白色,表面泛火石红,制作方法多以拉坯为主;釉层较薄,白中泛青,有明显的玻璃光泽,稍厚处釉色发青,具有明显的从青瓷中过渡出来的特征;烧制方法有多种,出现了垫饼、支钉等技法[2]。
总体上看,东汉至西晋时期,瓷器的类型仍然以青瓷为主。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白瓷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甚至鲜有发现;相反,在北方北朝统治的地区内,却异军突起,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河南巩义白河窑北魏瓷窑、安阳北齐相州窑,河北双流洞瓷窑、临水窑均烧制白瓷。这一时期的白瓷多发现于北方地区的墓葬内或瓷窑遗址内。如1959年,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中出土一批白瓷,从胎釉情况来看,这批白瓷釉色仍白中泛青,但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器物的白度与硬度比范粹墓白瓷也有提高[18]。从器型来看,瓷器的造型丰富,在器物成型技术上也有明显的提高。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一批白瓷,从胎釉情况来看,白瓷胎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泛青的痕迹[19]。1980年,在河北临城县岗头村、祁村等村落发现唐代邢窑窑址[20]。1982年,在河北临城县贾村发现了一处隋代白瓷窑址,窑址在唐代邢窑范围之内,证明了在唐邢窑白瓷尚未出现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21]。
在白瓷出现之前,北方先出现了白釉陶,北魏永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便出土有白釉陶破片,从而推断北魏时期就出现了白色釉陶[22]。但总体上来看,从北魏后期到东魏的阶段,仍是以北魏前期以来的褐釉与黑釉为主流,白釉及淡黄色釉、淡绿色釉的生产量极少,直到北齐时期白瓷才大为增加。北齐时期以未施白化妆土的白色胎土上直接挂釉烧制的白釉陶与淡黄色釉陶成为主流。此时的白瓷,已经完全具备了今天白瓷的基本特征。
二、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对白瓷起源的影响
从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初期,白釉陶先行出现,公元6世纪末期白瓷烧成,这种白釉陶到白瓷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北朝中后期中国华北地区陶瓷的发展趋向于追求白色釉面的瓷器,而不是中国传统的青色釉面的瓷器。
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亚与西亚金银器、玻璃器等具有明亮色彩的中西亚器物传入中国,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是最早能够接触到这些器物的中国人,这些上层阶级喜爱这类颜色不同于传统青瓷的器物,并想要获得明亮颜色的瓷器,他们的喜好影响了瓷器的发展与创新。在中国社会、文化变革期的南北朝时代,白釉陶与白瓷的出现清晰地展现了陶瓷器因文化交流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与发展。森达也认为北方青瓷白色化的倾向出现在北朝时期,白釉陶在北魏后期出现,北朝时期人们对于白瓷似乎就开始有一定的追求,并尝试烧造出白色釉面的器物[23]。
受益于“丝绸之路”,黄河流域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与此同时,中原文明对“丝绸之路”带来的各种文化进行接纳与吸收、改造和发展,使得中原文明持续蓬勃发展。
位于山西的娄叡墓(公元570年)[24]、库狄迴洛墓(公元562年)[25]、库狄业墓(公元567年)[26]、徐显秀墓(公元571年)[27],这些墓主为较高阶层的墓葬中均出土有包括使用丰富贴花纹饰的灯具与鸡首壶等器类(图1、图2),这些出土器物均属大型器类,其中出土灯具上方灯盏部位的贴花纹,口缘下侧环绕连珠纹,再于其下贴附立体状叶形花纹,这种装饰与山西出土的中亚青铜高脚杯(图3)杯状部位的装饰非常类似,明显带有中西亚金银器的痕迹。
图1 娄叡墓出土的釉陶灯
图2 娄叡墓 釉陶螭柄鸡首壶
图3 山西大同中亚青铜高脚杯
北齐范粹墓(575年葬)[28]虽位于河南,但其墓中出土的器物仍有受到中西亚器物影响的痕迹,范粹墓中出土的白釉莲瓣纹四系罐 (图4) ,腹部采用刻、雕相结合的工艺手法装饰莲瓣纹。莲花纹饰面是我国传统的纹饰,中西亚文化中莲花是净土的代表。北朝时期中我国传统的莲花纹饰与中西亚文化中的莲花相结合,使得莲花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日趋丰富,并表现在各类器物上。白釉莲瓣纹四系罐的莲瓣纹是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植物纹饰,莲瓣纹的流行体现了文化交流对中国瓷器在器型方面的较大影响。
图4 范粹墓白釉四系罐
三、北朝对白色的崇拜
北朝的肇始者北魏,是由原居于大兴安岭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东汉时期,鲜卑开始崛起,西晋末,相继进入中原。鲜卑发展成长过程中,与乌桓、匈奴有着密切的血缘相融和文化传承关系,也与其相邻的扶余人的文化相互影响(西与鲜卑接壤的扶余国,衣尚白,白布大袂)。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北燕政权就崇尚白色,皇帝慕容宝曾改东园为白雀园。[29]曾有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游猎时,见一父老,服硃衣,乘白马,劝其回去,他不听,后来见白兔,驰射之,造成马倒被伤,不久去世的记载[29]。可见,在北朝人心目中白色对他们的信仰和运气兴衰具有一定的影响。
北魏拓跋氏时代对白色的崇拜不胜枚举,平城时代,许多建筑都与白色相关,如建白楼,筑白台等。《魏书·太宗纪》记载:“秋七月,作白台于城南,高二十丈”[30]“正殿西筑土台,谓之白楼。万民禅位后,常游观其上”[31]。围绕白楼发生了许多历史故事,魏高宗拓跋浚曾登白楼,望见文成元皇后李氏,美之,问左右道:“此妇人佳乎?”左右咸曰“然”,“乃下台,后得幸于斋库中,遂有娠。……及生显祖(拓跋弘)”[30]。
北魏太宗拓跋嗣时期,许多地名都带有白字,如白漠、白登山等等,甚至许多重大活动都围绕着这些带白字的地方,如“筑宫于白登山”“立太祖庙于白登之西”“临白登,观降民,数军实”[30]等。此后,北魏的历代皇帝也多次幸白登山。孝文帝拓跋弘更是因为“生而洁白,有异姿,……显祖尤爱异之”[30]。《南齐书》在描述拓跋弘的仪仗时云:“辇边皆三郎曷刺真,槊多白真毦”[31]。再如,世宗元恪,曾在正始元年冬十月乙未,“诏断群官白衣募吏”[30]。
考证北魏早期历史,亦有郊祀祭天仪式,但是与汉晋以来的政权所举行的传统郊祀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由女巫主持,仪式中有女巫升坛、摇鼓,也有“西向朝拜”“蹋坛绕天”等环节。《南齐书》中记载,北魏政权在描述祭天仪式中所说:“(平)城西有祠祀天坛,立四十九木人,长丈许,白帻、练裙马尾被。立坛上, 常以四月四日杀牛马祭祀。”《南齐书·礼制上》记载,“魏以建丑为正,牲宜尚白”[31],《魏书·太祖纪》记载,“诏百司议定行次,尚书崔玄伯等奏从土德,服色尚黄,数用五,未祖辰腊,牺牲用白”[30]。
综上可知,北方人民大都看重白色,以白为吉。时至今日,拜日、尚白、敬祖、爱鸟的习俗依然存在于我国东北、内蒙、西北地区的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中。正是基于以白为善、尊白为吉的审美取向,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对白色的追求与崇尚带动了人们对于颜色明亮、洁白瓷器的向往。
四、白瓷在北齐的出现与发展
白瓷产生于北魏,发展于北齐,白瓷发展于北齐的原因与历史文化有较大的关系。北魏早期,王朝从土德,服色尚黄,牺牲用白。但到北魏迁都洛阳的前夕,孝文帝太和十四年,为了强化北魏政权承继大统的合法性,改土德为水德,服尚黑。北魏晚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北周皆沿用北魏水德,服尚黑。而北齐的奠基人北魏权臣高欢,受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颇深。其子高洋篡位自立,建立北齐之后,定北齐为木德,色尚赤。此时,流行“亡高者黑衣”的黑胜黄谶语,对北齐统治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文宣帝高洋对黑字颇为忌惮,曾询问左右何物最黑,左右回答他说,莫过于漆,为了破此谶语,他竟然杀死了和漆谐音的七弟高俊。[32]虽然暂无证据证明北齐政权扶持白瓷的生产,但是,在此背景和氛围下,黑色为北齐统治者不喜,拥有与黑色对应的颜色的白瓷在北齐境内发展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北朝之后,隋唐二代的统治集团与北方有着很深的联系,血缘、政治关系非常紧密。如隋代开国皇帝杨坚的杨氏家族在西魏、北周时期与鲜卑人贵族联姻,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兵关西,因功被西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杨坚鲜卑小字那罗延,杨坚掌权后始恢复杨氏,杨坚娶妻独孤信之女独孤氏。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人独孤信,是西魏、北周的重要将领,为八柱国之一。在北齐的基础上,隋唐时期,白瓷进入繁盛时代。目前已知出土有白瓷的隋代纪年墓已有10余座,遗物广泛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宁夏等北方地区。[33]隋代白瓷多发现于权贵墓中,且多有精品问世。唐代许多著名瓷窑遗址中都生产白瓷,两京地区更是大量出土白瓷,表明了白瓷在当时贵族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普及,并被社会各阶层人民所喜爱。唐代时期,白瓷的生产更是形成窑系,能够与中国传统的青瓷分庭抗礼,形成了真正的“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
五、结论
隋唐之前我国北方瓷器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南方,北方在南方青瓷体系的影响下以烧制青瓷为主,北朝时期对外政治、文化沟通交流往来频繁,西域的器物开始流入我国,带有西域色彩的器物为北朝带来了不同于我国传统青瓷的明亮颜色的玻璃器和金属器物,拓展了北朝对于器物的审美体系,使其意识到瓷器并不一定都是沉闷传统的青色,也可以如金银器、玻璃器一样拥有明亮的外表颜色。北朝统治阶级继承其祖先的传统观念,将白色视为高贵的颜色,对白色的物品有较强的需求。这使得北朝统治阶级不再追逐传统的青瓷,而想要使用白色的瓷器,瓷器工匠为迎合上层统治阶级的这一追求,尝试制作出白色釉面的瓷器。因此,北朝尚白对烧制白釉陶与白瓷带来了较为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