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相关技术分析与探讨
2022-03-28李江南
李江南
摘要: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目前整体处在较低水平,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生产的基本属性及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客观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根据有关调查,农业生产引起的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COD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两者的关联度呈逐年增加趋势,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农药和化肥,特别是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也造成了耕地质量的下降,降低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严峻的不利因素,因此,为确保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面,推广高效、节能、便捷的植物保护绿色防控模式,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植物保护;病虫害;综合防治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进了工业、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率,但对我国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在农业减排方面,就要充分认识到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植保绿色防控覆盖率。本文对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相关技术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分析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保课题,探讨提高农业植物保护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途径,也是对落实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长远思考。
1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经济建设高度重视,虽然在短短数十年间,我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保持自然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预示着生态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承担相关责任及义务。生态系统是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既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可以使地球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由此可见,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植物在生长与保护过程中具有周期性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病、虫等自然灾害,如果治理不及时,会导致病虫害在短时间内扩大危害范围,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在农业生产中,则会降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由此可见,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2 农业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2.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科学分类
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种类可以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粮食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高度重视其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供应充足。第二,蔬菜类作物病虫害防治。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必要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受到病虫的侵害,需要从源头强化病虫害防治,积极采取绿色防控措施,确保蔬菜满足无公害、绿色的社会需求和餐桌上的安全。第三,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现阶段,我国在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型病虫害防治装备和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抑制了病虫发生率,提高了经济作物的产量和效益。第四,果树病虫害防治。果树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以生态调控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为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在化学防治中,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并且要严格按要求控制农药的使用剂量。
2.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不同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特点不尽相同,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常见病虫害发生时间和危害情况,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服务理念,尽可能在病虫害发生前进行预防性控制,发生初期开展及时治理,发生中后期进行综合性治理,避免病虫害继续扩大危害范围,增加治理难度。
3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采用多样化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具有隐蔽性特点,初期不易察觉,容易被忽略,加上大多数病虫繁殖能力较强,可在短时间内扩大危害范围,不仅增加治理难度,还会增加治理成本,植保工作人员需要全面了解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地区气候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结合工作经验,掌握病虫害防治适期,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积极采用科学用药的化学防治、安全高效的物理和生物防治、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等技术措施,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其中化学防治方式见效快,但使用不当,会造成一定的面源污染,容易影响生态环境,所以一般在病虫源基数达到防治指标或处在病虫防治适期时,才选择对口、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开展化学防治。而物理防治技术,就是结合害虫和农作物特点,选择适当的性诱、光诱、色诱、食诱以及物理阻隔等技术措施,对虫害进行物理防治。例如: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采用灯光诱杀方式进行防治,物理防治能杀灭害虫,操作简单,成本也较低,并且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间互相制约的特点,抑制害虫扩大危害范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在植物虫害高峰期,将害虫天敌置于生态系统中,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基数增加,达到防控目的。统防统治重点是推行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植保药械,选准最适合的施药时期,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提升综合防效。
3.2 做好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植物病蟲害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繁殖能力强、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所以在综合防治过程中,需要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具体来说,农业技术部门需要结合以往病虫害防治经验,了解植物类型、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状态,及时发出防治预警信息,指导科学防控。为提高监测技术水平,植保部门需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针对性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在做好日常监测工作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制定完备的植物保护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并明确划分相关职责,为病虫害综合防治奠定良好基础。
3.3 因地制宜,加强农业管理措施
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不尽相同,生存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植物保护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农作物实际情况,为农作物营造良好生存环境。农业生产者需要全面了解农作物生长习性及生长条件,结合农作物不同期间的生长需求,做好浇水、施肥等农业管理措施,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
3.4 增加管理人员工作经验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累计丰富的工作经验,为病虫害治理提供良好前提。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可以果断采取防治措施,同时,降低了病虫害发病率。但是,在我国农作物防治中,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缺乏,对病虫害治理产生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讲座,进行实践等手段,强化农业工作人员的能力,进一步保障防治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减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3.5 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数量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破坏性增强,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减少经济损耗。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农作物的防治工作,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当前所采取的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做好农业预防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病率,促进农作物植被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病虫害能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与农作物预防紧密相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需做好农田植物保的工作,进一步确保农作物植被能够正常生长。其次,采用生物防止措施。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措施,杀灭病虫害的一种手段。生物防治对农作物治理破坏性较小,可以有效保护农业生態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3.6 加强经费投入
农业部门应加强与政府沟通与合作,加大经济投入,给予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因此,农业部门应强化资金利用,为病虫害治理提供资金保障,提高病虫害治理效益。此外,农业发展管理人员应购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加大对农作物的监测与管理,确保能够及时消灭病毒,抑制病虫害生长。不同地区,农产品结构不一样,当地农产品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法,不能进行盲目治理。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3.7 重视防治工作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农业治理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农业生产不仅对环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做好农作物防护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作物病虫害治理工作应该得到相关机构的足够重视,农业生产工作人员加强对农业治理的关注,强化预防管理。所以,农业工作人员更要对农作物治理重视度增加,并加强农作物预防工作,尽量在病虫害暴发初期,对病虫害进行抑制,减小对林区的危害,促进生态平衡,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农业正常发展,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
4.1 完善立法和监督机制
在现阶段,尽管有《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作物植保和农业减排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立法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加强建立完善和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有关的立法和监督制度,加强执法和监督,严格管控过量使用农药、超范围使用农药和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
4.2 更新植物保护理念,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应及时更新理念,在从事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时,坚持创新、协调、生态、开放和交流的新思维,全面贯彻科学发展新理念,推广先进农业植保技术和装备,提高植物病虫害预警及综合防控工作力度,积极使用科学绿色的防治措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措施精准化、土地集约化,建立现代农业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逐步打造一批智慧农业、数字农业。
4.3 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科学防控
为了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相同作物有相同的病虫源,长期种植相同作物,容易产生农药抗药性,会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引起防治效果持续下降。要积极推行农作物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发生率,合理轮换不同的农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同时,注意农药使用的科学性,提倡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避免使用高毒农药,树立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
4.4 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进一步加强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作物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引进先进的病虫害防治药械和装备,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综合防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扩大为害。
4.5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在植保工作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实现农业植物保护和农业污染减排,需要培训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6 提高植物病虫害预警和防治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新型技术装备,提高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丰富植保机械设备,提高防治能力,减少现有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治理要充分重视病虫害治理,制定详细的治理计划,并做好防治相关工作,确保治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当前我国农作物预防没有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想要建立完善体系,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协作,例如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合理的治理方式等。所以,农业工作人员要做好病虫害监测,加强调查,不断累积经验,进一步强化防治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病虫害问题,不仅会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作物病虫害侵扰,需要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从业人员密切配合,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加强监测预警,注重预防控制,开展综合防治,实现减量增效,推广绿色防控,普及统防统治,丰富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果,提倡科学用药,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正超.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相关技术分析与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108-109.
[2] 宋茂俊.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5):38,48.
[3] 图雅.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山西农经,2020,17(23):73-74.
[4] 葛文来.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5):71,73.
[5] 韦彦.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J].乡村科技,2020,17(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