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区域文化育人高地
2022-03-28吴锋
“中国500强高中”“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湖北省新课改样板校”……一所县级高中竟然获得如此多的高级别荣誉,引发了记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2021年12月26日,记者来到黄石市阳新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阳新一中”),对这所百年老校进行了实地采访。
春风化雨细无声,潜移默化育人心
阳新一中位于阳新县城东莲花湖畔的教育城内。记者一进入教育城,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好气派!鳞次栉比的建筑简约而不失典雅,端庄而不呆板,新潮而不轻佻,呈现出一派现代学府气象。
前行数百米,来到阳新一中,记者被再次震撼:高大的牌楼上写着红色校名,牌楼前呈阶梯状的巨大水槽寓意学子天天进步,整个校园呈现出园林式特色和学院派风格,教学楼栋错落有致,道路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写有办学愿景、办学目标、学校精神、治校方略、发展前景、教学理念、育人观念等内容的橱窗、标牌、横幅、宣传栏错落搭配,而且文字言简意赅、含义丰富、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记者目之所及,校园处处散发着生态活力,彰显出园林之美,弥漫着文化气息,充盈着教育情怀,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前来迎接记者的阳新一中校长明道树介绍:“阳新一中的前身是创建于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的兴国州中学堂,学校数易其址,几更校名,2017年秋季,学校搬迁到这里,并与原校区形成‘一校两区’的格局。在外行看来,教育城校区建设显得美观大气上档次;在内行看来,教育城校区正是环境育人的最好诠释。‘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品格的基础,学生的一切行为习惯、审美取向、是非观念都与其生活、学习的环境密切相关。正因为此,我们在建设新校区时,特别重视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这也正是当前促进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的确,环境不仅是显性的建筑、设施、橱窗、宣传栏等,更是隐性的育人资源,教育者不可不重视之。
记者与明道树边走边谈,不知不觉间来到行政楼前,抬头一看,“爱国好学、奋发自强、团结拼搏、勇争第一”的“一中精神”和“爱我一中、美化校园、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的“学子责任”映入眼帘。好一个“一中精神”,它将爱国之情与个人奋斗完美结合。我们总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如何热爱?把个人的拼搏、奋斗与祖国融为一体,不正是热爱祖国的最好体现吗?好一个“学子责任”!学校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名学子都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围观者。有了这样的精神引领和责任意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就有了强大的后劲。
如果说镌刻在行政楼上的标语侧重于品格育人,那么,刻写在教学楼上的标语则侧重于教书育人。阳新一中两栋对称的教学楼侧立面上分别书写着刚劲有力的标语,一面是阳新一中的育人目标——“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特长发展、特色发展”,一面是阳新一中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不学不教、教在问题;先学后讲、不练不讲、讲重方法”。记者与明道树围绕这两幅标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摆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下的县级高中领导面前的两大问题。由于超级高中掐尖式招生,县级高中生源质量受到冲击。阳新一中没有受困于生源质量,而是结合生源实际,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特长发展、特色发展;結合学情把脉问诊,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创新教学观,为促进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环境育人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将环境与育人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阳新一中用自己的实践将环境与育人有机融合,“环境似春风,拂尘不觉间;环境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以文化人,以美润人,多元育人,特色发展
在明道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艺术楼。刚踏上楼梯,记者就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一楼到五楼的楼道墙壁上悬挂着世界知名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的照片及简介,张贴着幅面不同、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随同的文艺室程祥副主任介绍:“这都是我校学生的作品。”在程祥的指引下,记者依次参观了书法室、形体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以及校刊《竹林》编辑部等文学、艺术、体育功能室。在音乐室里,明建华主任正在指导一名学生弹奏钢琴名曲《献给爱丽丝》,乐曲温柔、亲切、热烈;在书法室,书法教师余秋桦正在给学生讲解书法的间架结构;在《竹林》编辑部,主编曹祥才详细介绍了学生的文学创作情况,并赠送给记者一本《阳新一中诗社作品集》……
谈及学校的特长发展、多元发展、特色教育,明道树如数家珍。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阳新一中辉煌过,曾培养出辛亥革命元勋石瑛、开国上将王平等,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和优秀人才,为阳新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阳新一中也落寞过,由于超级中学掐尖式招生等各种主客观原因,阳新一中办学成绩一度处于低谷。如何让一所百年老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发展成百年名校、百年强校?如何将“县中”打造成县域文化高地?这是摆在校领导集体面前的首要问题。明道树与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学情、校情,决定改变育人方式,把传统的“育分”转变为“育人”,将高考文化课的指挥棒转变为以学生特长发展为标杆,以多种手段、途径、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不断地尝试、改进、完善后,学校最终将“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特长发展、特色发展”确立为育人理念,并为学生特长发展开发了校本课程,安排了固定课时。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高考成绩逐年攀升,自2015年至今,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考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尤其是2019年,倪志鹏、冯欣悦和孔慧娴三名学生“结伴上清华”,成为地区教育美谈。
“如何促进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明道树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在文化课的成绩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一刀切’式的教育思想、僵化的评价机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是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
学生未必都能成为科技人才,但必须具备科技意识
离开艺术楼,记者跟随明道树一行来到学校科技馆。一进入宽敞、整洁的科技馆,记者就被馆内科技感十足的设计、布局吸引住了——墙壁张贴着科学家介绍、创造发明方法介绍、人工智能的现实与前景介绍,以及科普成果展示、科普活动剪影、科普工作条例等。
副校长徐美姝对科技馆进行了详细解说:科技馆面积有1300余平方米,主要功能室有机器人制作室、无线电制作室、科普图书阅览室、矿物标本室、科普展品展览室、人工智能设计与制作实验室等,共有流动设备50多台(套)、固定设备90多台(套),设备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等学科,仅涉及物理学科的装置就有齿轮传动、曲轴连杆、共振环、尖端放电器、无弦琴、光压动能“风车”、人体发电装置、双曲狭缝装置、矿物标本、传动装置、自动化设备、航模制作设备等。
听完徐美姝的解说后,明道树意味深长地谈起科技馆建设的初衷及科技馆效应。
阳新一中始终以“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为己任,努力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科普成果全民共享。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免费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科普爱好者2000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还邀请了黄石科技馆、中国科协流动科技馆来校巡展,并先后邀请了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军事专家焦国力和阳新一中校友、武汉大学化学教授刘义等人来校讲学,他们的演讲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兴趣,增添了学生科技报国的信心。
学校每年都要定期举办“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线电制作比赛”“机器人制作比赛”“多米诺骨牌创新设计比赛”。这些活动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科技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先后获得“科技强校全国500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湖北省科技创新示范学校”“湖北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阳新一中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在全国第31届科技创新大赛中,阳新一中的熊樟持、朱紫月两名学生的研究成果《快捷拼接的新型铁钉》荣获铜牌,阳新一中机器人兴趣小组设计的机器人在全国FTC机器人制作赛中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离开科技馆,记者和陪同人员一起来到校长办公室,学校特长教育负责人明建华老师详细介绍了“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
“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校本节日,它将体育、科技、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学校特色课程有机结合,既是学校检测特色课程的考场,也是阳新一中学子展示才艺的平台。自2014年举办第一届开始,至今已经圆满举办了八届。举办日期在每年的十一月下旬,为期七天,每届确定一个主题。2021年第八届“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校师生4000余人参与。艺术节期间,校园全面对外开放,学生家长、其他中小学校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7000余人参与了盛会,共享艺术节的欢乐。这个校本节日正是学校“全面育人、多元育人、特长育人、特色育人”的生动实践。在阳新一中的引领示范下,“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已走出阳新一中,在阳新县域内的中小学校遍地开花,阳新县实验高中、富川中学、富川小学等学校纷纷举办类似艺术节。“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现在已成为阳新一中乃至整个阳新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阳新一中已成为县域教育文化高地。
采访结束,记者与明道树等人在巨大的迎门石前握手道别,迎门石上的“文化一中、科技一中、幸福一中、和谐一中”16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更加明艳。可不是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增強学生科技意识,促进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以“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育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特长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不正是学校办学愿景的具体实践吗?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