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岩家书:粗粝能甘为志士 纷华不染传精神

2022-03-27厉华王娟张菓

当代党员 2022年1期
关键词:息烽白公馆中共党员

厉华 王娟 张菓

王朴(1921—1949),中共党员,重庆江北县(今重庆市渝北区)人。194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党领导的《中国学生导报》的工作,由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创办了莲华小学、莲华中学等。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担任中共重庆北区工委委员,负责宣传和统战工作。他还动员母亲变卖了家中田产,将这笔钱作为党的活动经费,并根据党的指示,在重庆组建开设南华贸易公司。1948年4月,王朴被捕,关押于白公馆监狱。1949年10月28日,被枪杀于大坪(今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时年28岁。

王朴: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王朴从狱中托人带给母亲金永华和妻子褚群的家书是两封口信。他嘱咐自己的母亲要“永远跟着学校走”,要“继续支持学校”的发展,这所学校正是莲华中学,并要求自己的母亲永远跟党走。

王朴告诉妻子“莫要悲伤,有泪莫轻弹”,希望她再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信中,王朴给儿子取名为“王继志”,期望儿子继承自己的革命意志。

1949年,王朴被公开枪杀于重庆的大坪刑场。金永华从报纸上知道了儿子被处决的消息,她手拿着报纸,一个人在儿子的办公室里静静地坐着。晚年丧子,金永华怎能不悲痛?但是她理解儿子,支持儿子。作为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她深知,忠诚是一个人最高尚的品质。儿子是一名中共党员,他的忠诚更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手捧着烈士荣誉证书,看着儿子的遗像,金永华思绪万千,流出了热泪,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出生于1900年,经历了许多历史性演变。从创建莲华学校开始到迎来解放,我无时不受到党的关怀、鼓励。特别是我儿子王朴,是他引导我跟党走,是他用鲜血和生命让我认识共产党、了解共产党。王朴不仅是我的儿子,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王朴的儿子王继志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科研单位从事技术工作,成为一位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贡献的专家。他曾说:“父亲的一生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在金钱与理想的天平上以何为重?钱,只能为人服务,人不能为钱服务,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文泽(1918—1949),又名陈策,中共党员,四川合江县(今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1936年投入川军,曾随部队在前线同日寇进行了英勇斗争。1938年参加新四军,在政治部负责新闻工作,文字功底好,善做群众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江西上饶、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监狱。1949年,在“11·27”大屠杀中殉难,时年31岁。

文泽:真理必定到来

“11·27”大屠杀之夜,眼见一批批战友被押出杀害,文泽怀着满腔怒火在白公馆监狱创作了《天快亮的行凶》一诗,随即也惨遭杀害。这份诗稿由脱险同志藏在鞋里带出,它是一首珍贵的烈士遗诗,更是一份声讨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罪行的证言。

这首诗笔力刚健、沉雄,刻画出革命者被押出牢房时笑傲生死的场面。诗中,文泽铿锵有力地质问反动派刽子手,又对革命战友以简洁有力的话语进行最后的鼓励,饱含着革命者临刑前的大义凛然与铁骨铮铮。与其他“黑牢诗篇”相比,这一首显得特别有力,有很强的画面感,令人难以忘怀。

在狱中,文泽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此也受尽折磨。

“快天亮了。”文泽用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在暴风骤雨般的战斗轰鸣声中,革命即将胜利的那种信念。“这些强盗狗种都已颤栗、恐慌……”形象而精准地描述了敌人最后时刻极度恐慌和疯狂的模样。

反动派特务一次次押人出去枪杀,眼见一个个战友离去,文泽拿起笔记录下国民党反动派最后的疯狂,描写出革命者面对死亡的潇洒大度。这首诗是一则日记、一页见证,记录了重庆解放前夕那场大屠杀和革命烈士牺牲时的壮烈景象。词句之间,读者也能感受到文泽对反动派的仇恨、蔑视,以及生死当前的果敢与从容。

宣灏(1917—1949),江苏江阴县人(今江苏省江阴市)。幼年家境贫寒,11岁就帮着父亲挑担卖鱼,做过学徒、小学教员等。1940年为广告欺骗,误入国民党军统局息烽特训班。因与进步朋友通信,被罚关禁闭,后趁雨逃跑,本准备投奔皖南新四军,被抓回后关押于息烽监狱,随后转白公馆监狱囚禁。在9年多的铁窗生涯中,他与革命同志同囚一室,受到强有力的感染与熏陶,得到了启发,看到了光明。他决心把军统监狱的黑暗写成书稿,进行公开揭露。每天半夜偷偷起来,借牢房门缝透进的一点灯光进行写作,长期不懈。1949年11月27日,在大屠杀中殉难,时年32岁。

宣灏:以血还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宣灏的遗信写于1949年11月14日,15日完成。

14日,江竹筠等30人被特务先后押出牢房杀害,他感到自己最后的日子也快来了,便写下这封信交给共产党员罗广斌。罗广斌看后藏在牢房地板下,重庆解放后取出。

这是进步青年、革命烈士宣灏遇难前写的遗信,也是他短暂人生的简历和成长履历,表达了死亡来临前那种从容赴死的英勇气概,也表达了对后来人、对幸存同志的期望。

在白公馆监狱,宣灏目睹了谭沈明、许晓轩、文泽等人的英勇斗争,思想发生巨大转变。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却主动向共产党员看齐,并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说,宣灏是在监狱这个特殊战场培养起来的战士。

宣灏的外甥女周霞珍提到宣灏时,说他学过做生意,当过老师,在苏州学画、上海学医,书法和画都极漂亮。这样一个有追求、有才华的正直青年,如果不是在那个动荡年月,如果不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宣灏完全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在书法绘画或者医学领域有成就的人。所以,抚今追昔,后人应该明白今天的幸福安宁来之不易。

宣灏曾在息烽监狱作了一首诗。这是一首很具现代派气息的自由体新诗。诗歌语言清奇、想象丰富,且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诗中,宣灏告诉人们,他不是诗人,而是一名战士。由于此诗写于被囚息烽监狱期间,他还没有更深入地接触到许晓轩等中共党员的内心世界,所以,诗中还是有些青春的忧郁和迷茫。后来的事实证明,宣灏这位进步青年,在监狱这所“学校”,在一批共产党人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起来,成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人生的价值。

张学云(1922—1949),中共党员,四川越西县(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人。1939年考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7期工兵科学习,后留校担任教官。1944年参加青年远征军抗日。1946年,因组织“力行学社”,遭人诬陷而被逮捕,后被中共党员韩伯诚营救出狱。1947年经韩子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内做策反工作。1948年在国民党军罗广文部332团3营7连任连长。1949年1月,因被叛徒出卖被捕后转送关押于重庆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大屠杀中壮烈殉难,时年27岁。

张学云:哪怕是永远的离别亦在所不辞

张学云是一个英勇、悲壮的革命者,也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浪漫者。这是他在狱中写给妻子余显容的一封信。那时,他還认为“见晤之期当不远矣”。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多月之后屠杀骤然而至。当特务用枪对着牢房扫射的时候,他跳跃到门口“试图夺枪未成,以身堵敌枪口壮烈牺牲”,这一瞬间的英雄壮举,是内心信仰的迸发,是大爱者的无畏。

张学云给妻子的这封充满革命激情的信,可谓相当浪漫,富含对未来的憧憬。他期盼着与妻子在“胜利的地方相会”,虽然那时对妻子来说还是个梦。1948年8月17日,在给妻子的信中,张学云说:“那都是真实的梦,也可以说是我俩全部的心愿。”

离别,是因为去追梦,这是为实现理想的必然。

张学云在信中一直呼唤妻子等他,但在生死关头,他却用血肉之躯堵住枪眼,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他一直希望给妻子买一件贵重礼物,但由于经济拮据,最终未能实现,可他在部队时却用省下来的钱为战士买棉被和药品。也许,这就是张学云心中真正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他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正如他在给妻子的信中所言:“为了未来的、确保的、真正的幸福,我们不能不忍痛离别。哪怕是永远的离别亦在所不辞!”

猜你喜欢

息烽白公馆中共党员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建党百年,悼白公馆渣子洞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们
参观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旧址感怀
贵州息烽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成因研究
息烽夜话
儿童音乐剧《小萝卜头》导演阐述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息烽温泉——中国著名疗养温泉
我要去息烽
百年老宅品味·写意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