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相障碍误诊22例临床分析

2022-03-27沈素梅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相家族史发作

沈素梅

摘要:目的:分析双相障碍患者在临床诊断中的误诊情况、发生误诊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法:收集本医院在最近三年的时间里(2018年1月-2021年12月)发生误诊的22例双相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整理分析患者在本院诊断期间的各项资料,从而对双相障碍发生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处理措施。结果:本组22例双相障碍患者中有4名病人(18.18%)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有1名病人(4.55%)被误诊为人格障碍,有9名病人(40.91%)被误诊为单纯躁狂发作,有1名病人(4.55%)被误诊为酒精依赖综合征,有5名病人(22.73%)被误诊为抑郁症。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最终有4名病人(18.18%)的治疗方案为: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干预,2名病人(9.09%)的治疗方案为: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10名病人(45.55%)采用的治疗方案为:—种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名病人(4.55%)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两种及以上心境稳定剂治疗,有2名病人(9.09%)采用的治疗方案为:抗抑郁剂治疗。结论:双相障碍由于其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单纯躁狂发作、抑郁症及人格障碍等,需引起临床的重视,及时明确病情,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关键词:双相障碍;误诊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6--01

双相障碍的全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躁狂表现,同时会出现抑郁表现,属于常见的一类心境障碍[1]。统计表明,双相障碍属于一类较为常见的精神科疾病,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临床中,双相障碍的病例数也表现出逐年上升的势态发展,对于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报道均没有明确的定论,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双相障碍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和神经递质受体水平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2]。双相障碍患者病情发作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心境异常高涨或低落,活动明显增多或减少,易激惹,睡眠障碍等,所以双相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病情发作后可能会受到亲戚朋友的嘲笑和蔑视,加上双相障碍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双相障碍的发生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较大负担[3]。对于双相障碍的干预,最重要的是在早期明确病情,从而及早应用抗躁狂/抗抑郁及心境稳定剂等药物积极进行治療。但由于很多的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不具典型性,且具有较高的隐匿性,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很容易被误诊为非双相障碍。为进一步分析双相障碍患者在临床诊断中的误诊情况、发生误诊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本研究选取本医院在最近三年的时间里(2018年1月-2021年12月)发生误诊的22例双相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医院在最近三年的时间里(2018年1月-2021年12月)发生误诊的22例双相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ICD-10诊断标准[2]。应用医院自制的患者信息调查统计表统计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状况、是否婚姻、双相障碍家族史、双相障碍病程、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患者首次诊断的结果、患者得到确诊的历时时间、患者的合并疾病、患者的治疗药物类型等等。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

本组发生误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年龄最低为20岁,年龄最高者为60岁,平均年龄为(35.84±10.84)岁,其中,年龄低于1岁的患者数量为1例(4.55%),年龄介乎于20岁~29岁者共计6例(27.25%),年龄介乎于30岁~39岁者共计5例(22.73%),年龄介乎于40岁~49岁者共计4例(18.18%),年龄介乎于50岁~59岁者共计3例(13.65%),误诊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为20岁~29岁以及30岁~39岁的年龄群体;分析本组22例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发现,女性(10例,占比45.45%)病人多于男性(12例,占比54.55%);通过对患者的文化程度统计显示,有1名病人(4.55%)为文盲状况,有4名病人(18.18%)为小学文化,6名病人(27.25%)为初中文化,3名病人(13.65%)为中专,3名病人(13.65%)为高中文化,1名病人(4.55%)为职高,4名病人(18.18%)为大学,可见误诊患者中主要为初中文化,其次为高中和大学文化。通过分析患者的职业状况发现,有2名病人(9.10%)无正式职业,有4名病人(18.18%)为短期打工者,有8名病人(36.40%)为农民,有2名病人(9.10%)为在岗职工,1名病人(4.55%)为商人,1名病人(4.55%)为个体户,有2名病人(9.10%)为学生,1名病人(4.55%)为私企老板,1名病人(4.55%)为退伍军人,分析患者的婚姻状况发现,有6名病人(27.25%)为已婚,有3名病人(13.65%)为离异,另外13名病人(59.09%)为未婚。

2.2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双相障碍患者中有4名病人(18.18%)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有1名病人(4.55%)被误诊为人格障碍,有9名病人(40.91%)被误诊为单纯躁狂发作,有1名病人(4.55%)被误诊为酒精依赖综合征,有5名病人(22.73%)被误诊为抑郁症。通过对患者的家族史情况分析发现,本组22例患者中有5名病人(22.73%)为家族史阳性,其中,有2名病人(9.10%)为双相障碍家族史,有1名病人(4.55%)为躁狂发作家族史,有1名病人(4.55%)为抑郁发作家族史,有1名病人(4.55%)为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通过对患者的病程情况分析发现,本组患者病程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为25年,平均(11.34±9.85)年。住院次数最低为1次,最多为6次,平均住院次数为(2.68±1.47)次。患者最终诊断为双相障碍的历时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为19年,平均历时时间为(5.77±2.58)年。患者的合并疾病包括:有2名病人(9.09%)合并内科疾病,1名病人(4.55%)合并原发性肝癌,1名病人(4.55%)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名病人(4.55%)合并高血压,1名病人(4.55%)合并糖尿病,1名病人(4.55%)合并肺心病,1名病人(4.55%)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最终有4名病人(18.18%)的治疗方案为: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干预,2名病人(9.09%)的治疗方案为: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10名病人(45.55%)采用的治疗方案为:—种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名病人(4.55%)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两种及以上心境稳定剂治疗,有2名病人(9.09%)采用的治疗方案为:抗抑郁剂治疗。

3 討论

双相障碍发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患者以躁狂发作及抑郁心理为主要症状特点,病程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因此,对于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患者而言,最关键的是在早期采取有效的手段明确病情,并在病情确诊后应及时进行干预[4]。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报道称,双相障碍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在诊断期间出现误诊,虽然临床对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方式不断的进行了完善和提升,但临床对于双相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仍然不够理想。一项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在患者第一次发生肯定的双相障碍症状表现以后需要经历大约8年方能明确诊断,在本次研究中,这一数据为(5.77±2.58)年,与以上报道结论基本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临床诊断水平不断提升、精神卫生知识的广泛教育、循证医学的广泛应用等方面因素有密切联系[5]。

本次研究结果中,本组22例双相障碍患者中有4例患者(18.18%)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有1例患者(4.55%)被误诊为人格障碍,有9例患者(40.91%)被误诊为躁狂发作,有1例患者(4.55%)被误诊为酒精依赖综合征,有5例患者(22.73%)被误诊为抑郁症,通过对误诊的原因分析发现,目前临床上对于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还未形成统一,例如在我们国家,大量的精神病学家均提议在心境障碍的分型中应将躁狂症作为一个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作为并列的病症,而在心境障碍长时间的发生发展期间,单纯的表现为躁狂或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躁狂发作患者的占比较低,仅为1%左右,同时,这部分病人的家族史阳性和阴性状况、发病之前的人格特点、生物学特征、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具有高度的相似性[6]。特别是近些年中,很多研究者提出:很多的被判定为重性抑郁障碍的病人的真实病情其实是双相障碍,特别是双相谱系以及双相n型障碍中的类型之一[7]。一些在以往诊断中被判定为重性抑郁障碍的病人的真实病情为双相谱系障碍[8]。另一方面,其误诊的发生与医师的诊断水平相关,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经验缺乏的医师未能从整体上观察和治疗患者,而一些资历较深的医师时间较为紧迫,与患者的沟通比较缺乏,从而导致了误诊发生[9]。

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各个方面积极进行应对,首先是精神科医师提高重视,在诊断中积极从患者的睡眠、情绪状况、饮食等变化情况综合评估,同时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家族史情况,必要时利用录音、摄像等特殊设备;同时要积极通过精神科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的沟通交流,在会诊时,积极利用精神科专家的技术尽可能提升双相障碍的识别率。最后是通过联合各个医疗机构积极构建完善的双相障碍防治体系,从判定标准、诊断方法等各个方面综合入手,最大限度减少误诊发生[10]。

综上所述,双相障碍由于其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单纯躁狂发作、抑郁症及人格障碍等,需引起精神科临床人员的重视,及时明确病情,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潘轶竹,王刚,项玉涛,司天梅,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方贻儒,杨海晨,陆峥,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双相和单纯抑郁障碍患者社会人口学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33(16):3053-3055+3062.

[2]周儒白,洪武,赵国庆,黄佳,粟幼嵩,王勇,胡莺燕,曹岚,苑成梅,彭代辉,吴志国,汪作为,邢梦娟,陈俊,方贻儒.首次躁狂发作患者不同亚型临床特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7(04):490-495.

[3]王君,陈林,吉振鹏,张索远,辛立敏,刘艳红,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1,42(05):559-562+567.

[4]刘光伟,赵俊霞,赵栋,綦航,邓巧恩.双相障碍患者血清中色氨酸羟化酶、5-羟色胺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05):559-562+567.

[5]王君,陈林,吉振鹏,张索远,辛立敏,刘艳红,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02):65-70.

[6]张珺,朱宏,柳绪珍,孙静.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对抑郁症中双相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及护理策略应对[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S1):500-501.

[7]潘轶竹,王刚,项玉涛,司天梅,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方贻儒,杨海晨,陆峥,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双相和单纯抑郁障碍患者社会人口学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02):70-73.

[8]张索远,陈林,吉振鹏,陈大方,杨甫德,司天梅.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4):16-19.

[9]王佩蓉,冯斌,刘兰英,陈炯,陈震,沈悦娣,陈炜.心境障碍问卷在抑郁障碍中筛查双相障碍的初步应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03):150-153.

[10]张旭,陆峥,吴文源,崔海松,刘美兰,姚军,郭珍,李清伟.两种自评问卷筛查综合医院诊断抑郁障碍患者的既往躁狂症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07):658-661.

猜你喜欢

双相家族史发作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双相抑郁也是抑郁症吗?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
警惕隐藏在自言自语后的癫痫
在妈祖的庇佑下:女性家族史与民间信仰
双相型障碍概述
双相障碍:天才与疯子之间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神回复
卒中后痫性发作6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