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树亚:牺牲在苏区鲜为人知的红军师长

2022-03-27赖昌明朱建宜

党史文苑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军

赖昌明 朱建宜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无疑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为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胜国内外诸多强敌,最终赢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辉煌胜利和异常宝贵的70余年和平发展时期,历史地奠定了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重要基础。

成千上万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有一位骁勇善战,却鲜为人知的英雄,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九师师长王树亚,1933年2月28日,在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蛟湖村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6岁,是牺牲在这次战役中级别最高的红军将领。

报效国家,投笔从戎

王树亚,又名王化民,学名广郁,乳名王佛子,1907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渭阳乡(今新兴镇)大王村的一个士绅家庭。父亲王兴五是当地有名的乡贤,知书达理,乐善好施。王树亚由于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在家乡上学,上中学时受到进步书刊的影响,开始萌生了革命思想。1925年,王树亚从甘谷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寻找报国之路。

1925年10月,冯玉祥委任刘郁芬代理其甘肃督办职务,率兵进驻兰州,甘肃遂成为冯玉祥的势力范围。1926年9月,冯玉祥接受共产党员李大钊“出兵西北,解西安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建议,在绥远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大会,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宣布国民联军全体官兵集体加入国民党,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参加北伐革命,率部进军西北。冯部各路大军如猛虎下山,所向披靡,迅速实现了“围甘援陕”的战略方针,大革命在西北出现了高潮形势。1926年秋,驻天水的吉鸿昌部在甘谷县征兵,身为家中长子的王树亚,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怀着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的鸿志毅然投笔从戎。不久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民政府的西安国民军军官学校。在军校,王树亚如饥似渴,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样样出众。1928年,王树亚军校毕业,分配到冯玉祥部驻河南洛阳的第十三师,随部参加了策应北伐的战争。由于王树亚有文化,懂战术技术,作战勇敢,又善于组织,很快被提拔为排长、连长。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接连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马鸿逵、韩复榘、石友三等叛冯投蒋,王树亚随董振堂部撤入陕西。1930年春,冯玉祥联合晋系阎锡山、桂系李宗仁出兵讨伐蒋介石,双方屯兵百万,在中原地区展开了“蒋、冯、阎、桂”大战。王树亚随部东出潼关,参加讨蒋的豫西战役。同年5月,又参加皖北战役,重挫蒋军。大战正处胶着状态。1930年9月18日,坐拥30万大军的张学良突然通电全国,拥护“中央”,呼吁“和平”。几十万东北军浩浩荡荡入关,出现在阎锡山身后。同时,蒋介石在南线加强攻势,使冯玉祥在中原的部队腹背受敌、进退维谷。交战双方对峙局面随之被打破,冯玉祥、阎锡山战败,被迫下野,西北军、晋军分别为蒋、张收编。

1930年秋,冯玉祥所属孙连仲部被蒋介石重金收买,率部移兵山东济宁,接受蒋介石改编,被授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番号。当时董振堂任该部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王树亚任该旅副营长。此后,蒋介石为达到“剿共”和在战争中消除异己的双重目的,1931年春,将刚刚改编的第二十六路军调往江西,王树亚也随部队来到南方。

随军起义,参加红军

王树亚所在的第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剿共”,初战便损失一个旅,退守宁都后,士气异常低落。加之备受蒋介石的歧视排挤,粮饷不济,水土不服,疫病流行,众思北归。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全国民众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第二十六路军厌战反蒋、要求北上的情绪日益增长。此时,坐镇南昌的蒋介石派重兵堵住他们北上道路,引发第二十六路军官兵的强烈不满。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第二十六路军总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等人秘密进行起义前的准备。

1931年12月14日,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领下,第二十六路军宣布起义,王树亚随17000余名官兵全副武装开往中央革命根据地集体参加红军,苏区党政军民敲锣打鼓热烈欢迎。像这样一支有着很强战斗力的国民党正规部队成建制地投入红军,过去还不曾有过,此事在蒋介石集团内引起的震动,无异于一场大地震。红军由不到6万人,一下增长到7万多人,实力大增。

起义部队经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红军总司令朱德亲自为部队授旗。王树亚被编入董振堂任军长的第五军团第十三军。

宁都起义后,红五军团开赴瑞金附近集训。中央军委给红五军团派来萧劲光、刘伯坚、何长工、黄火青、左权等政治工作干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团以上单位都配备政治委员,每个连队都配备政治指导员。这些同志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政治工作中,样样想在前、做在前。在思想工作中,关心士兵、爱护士兵。在军事斗争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中央军委对红五军团官兵的生活也很关心,考虑到他们都是北方人,不懂南方话,与驻地群众联系诸多不便,专门给每个连队选派了一名政治、军事素质兼优,懂客家方言的同志担任采买(上士或司务长)。兄弟部队或苏区群众几乎天天送来粮食、猪肉、蔬菜,还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丰富起义官兵文化生活。这些让在旧军队中倍受国民党中央军歧视、排挤的红五军团广大官兵感到无比温暖。

在瑞金整训的日日夜夜,王树亚想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人民的救星。只有红军才是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人民军队。这样的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已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他为自己能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员感到自豪,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早日成为共产党员。王树亚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总是能够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務。他于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旧军人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入党后,王树亚努力学习共产主义书籍,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念。不久,他被任命为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三军第三十八师营长、军需长,很快又提升为团长。

浴血奋战,屡建奇功

经过短期集训,王树亚根据上级的命令,率部参加攻打赣州,福建漳州,广东南雄水口,江西乐安、宜黄,建(宁)黎(川)泰(宁),金(溪)资(溪)等许多次战役和战斗,在历次战役战斗中勇猛顽强,为保卫中央苏区立下了赫赫战功。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7月2日至10日广东南雄水口战斗,红五军团第十三军因对敌人增援未察觉,错把敌10个团当成4个团打,“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结果打成消耗战。在危急时刻,王树亚沉着冷静,不急于和敌人接触,先向当地的老百姓详细了解敌情,然后根据敌人的兵力多寡、武器装备和具体部署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筹划,决定在敌人必经的南雄水口圩附近,利用山形地势埋设阻击阵地。进犯赣南苏区的敌军大摇大摆朝阵地走来,王树亚第一个挥舞大刀冲入敌阵,全团红军战士在王树亚的率领下像猛虎下山,与敌人展开肉搏。其他红军各团受到极大鼓舞,迅疾与敌人展开近战,敌人溃不成军,丢下300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终于击溃扬言要“打到瑞金”的广东军阀10个团,有力打击了粤军嚣张气焰,基本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为红军后来的北线作战创造了条件。南雄水口之战历时9天,这是红五军团首次独立作战,时任政委聂荣臻后来在《聂荣臻元帅回忆录》中写道:“水口战役是著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

这一战役后,红十四军撤销,改编为红十三军第三十九师,王树亚被红军总部任命为该师师长。这一年,他25岁。

在战火的洗礼中,王树亚迅速成长。红五军团第三十九师逐步形成了善打防御战、阻击战的作战风格。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掌握战争主动权,红军主动发起进攻战。1932年8月17日,红军攻占乐安县城,8月20日又攻占宜黄县城。新任师长王树亚打得异常迅猛,速战速决,为整个战役胜利夺取了先机。乐宜战役歼敌约三个旅,俘敌5000余人。敌人接连失败,被迫收缩防线。

1932年年底,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下达进攻中央苏区的作战计划。蒋介石纠集30多个师40万的兵力,分成左、中、右三路“进剿军”,正式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以陈诚为总指挥的中路“进剿军”共有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约16万人,加上原驻扎在各县的“清剿军”,纠合在以抚州为中心及附近地域,气势汹汹,企图一口将中央苏区吞掉。

敌第一纵队,即西路纵队,敌酋罗卓英亲率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九师集结乐安、宜黄一线,意图出击广昌、宁都,堵截红军归路,并袭击苏区后方。第一纵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對中央苏区威胁最大。宜黄、乐安与广昌、宁都,有一条长长的峡谷连接,朱德、周恩来决定在黄陂地区设伏,利用山区有利地形打一场大规模伏击战,一举歼灭这两个师的敌军。1933年2月26日傍晚前,红军分左右两翼陆续进入阵地,毫无声息埋伏在蛟湖、霍源两边崇山峻岭间,只等敌人钻入口袋。

保卫苏区,长眠蛟湖

黄陂镇,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南部边陲,与宁都、乐安交界。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群山之中有个蛟湖村,一年大部分时间雾气弥漫山头,非常适合打伏击战。蛟湖,因此成为著名的第四次反“围剿”“黄陂大捷”主战场之一。

1933年2月27日十三时,黄陂伏击战打响。红五军团和红二十二军组成的右翼队,部署在黄陂霍源,与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正面交战。

2月27日中午,敌第五十九师到达黄陂霍源,遭到红五军团、红二十二军和独立五师迎头痛击。敌人仗着武器优势疯狂反扑,战斗异常惨烈,激战数小时后红军占领均坪。这时,王树亚率领的第三十九师接替红二十二军进入阵地,与占据通霍源大路右侧高地云峰山之敌鏖战,反复冲锋,数次肉搏。王树亚亲临前线,勘察敌情和地形,制定作战方案,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第三十九师指战员英勇杀敌。激战至傍晚,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反攻,霍源正面之敌约一个连全部被歼,一个连投降,将敌第五十九师两个主力团包围压制在黄陂霍源的山沟里。天色将暗,敌第五十九师已经伤亡很重,在滂沱大雨中冻饿了一夜,陷入困境,进退两难。

2月28日黎明,红军按计划发起总攻。红五军团担任正面进攻,牵制敌人。红一、红三军团从左右两侧包抄,向敌占领的山头阵地全面进攻。王树亚率第三十九师向霍源北面云峰山敌阵地发起猛攻。敌人负隅顽抗,子弹像雨点一样,枪声、炮声、喊杀声震动山谷。

几番冲锋未能攻下敌人阵地。前方传来消息,国民党军增援部队正朝这边赶来,上级指示必须尽快结束战斗。王树亚拿起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他拔出手枪,跃出战壕,振臂高呼:“同志们,冲啊!拿下云峰山我们就胜利了!”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腹部。王树亚强忍剧痛继续坚持指挥战斗。“为师长报仇!”战士们压着满腔的怒火,冒着枪林弹雨像猛虎一般勇猛冲向制高点敌军。敌人遭猛烈突击,纷纷溃退。王树亚看见敌人阵地被攻克了,自己却再也无法站立。战士们赶紧把王树亚送往蛟湖红军战地医院。凌晨,因流血过多,王树亚永远闭上了眼睛。他,拼尽最后一滴血,牺牲在胜利的时刻,实践了他的入党誓言:为党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黄陂战役取得伟大胜利,俘虏敌师长李明、陈时骥,缴获大量枪支,是红军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大兵团伏击战。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的决战中,我红军空前光荣伟大的胜利”。

为了继续调动敌人,争取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最后胜利,红军需要马上转移。红五军团第三十九师后勤部负责人找到蛟湖村一户李姓老人,交给他一块银圆代为安葬王树亚。老人含泪将烈士身子擦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还把自己的寿棺搬出来,按当地习俗把王树亚葬于蛟湖村后原私塾旁的山岗前。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破坏,老人把烈士安置在两座老坟之间,没有立墓碑,坟前只有几块石头。希望等到将来穷人翻身了,再重修吧!

一代英雄豪杰,长眠在江西宜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为养育他的甘肃人民赢得了光荣。

需要补充的是,王树亚离开家乡从军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甘谷。和家里唯一的一次联系,就是在参加红军后,托人捎回家的4张照片和一封书信。这封信和照片辗转四个月,才到家人手中。家人和亲戚把照片小心翼翼保存至今,这样才让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王树亚年轻英俊的脸庞。

王树亚孙辈曾多次向王树亚所寄照片背面写着的学员通信录上的人投信询问爷爷的下落,但都石沉大海,而后不了了之。

王树亚功勋卓著,是红军历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的职务较高的领导人,也是甘肃省甘谷县参加革命最早、职务最高的红军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革命事迹被编入《中国红军人物志》《中国共产党名人大辞典(1921—1991)》《中央苏区史》等书,中华英烈网、中国军网也有刊载,但由于消息闭塞,家乡政府和亲属并不知情,也没有得到王树亚的烈士称号。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年的第二十六路军战友、同乡带回口信转述:一是第二十六路军军医、同乡王建武——宁都暴动中与化民(即王树亚)走散,自己归乡,化民不知去向。二是同乡第二十六路军士兵王纪昌告于化民亲人——在福建边界打仗,广郁同一大军官手执望远镜在山头观察,突来一弹中胸,二人倒下,安葬于近郊一学校,并立两墓碑……具体地址不详。1991年9月,《甘肃日报》刊载甘谷县郝成铭怀念王树亚、题为《血洒闽赣留英名》的文章后,甘谷家乡人民才知道王树亚的英雄事迹。经县、市人民政府逐级申报,1995年4月,王树亚被甘肃省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199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中共甘谷县委、甘谷县人民政府在县城隆重举行王树亚烈士追认大会,数千名干部群众参加,家乡大王村的代表和亲属也应邀参加。1999年,甘谷县在县烈士陵园建起王树亚墓,让烈士的英灵回到久别的故乡。

“青山埋忠骨,英雄留芳名。”2021年8月,宜黄县人民政府在蛟湖村原址为王树亚烈士重建了一座较大的墓碑,以缅怀先烈功绩,告慰先烈英灵,传承烈士精神,更好地教育、激励后人。

91年前的战火硝烟已经渐行渐远,但王树亚烈士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英雄事迹镌刻在中华大地,永远记载在史册中。★

题图 为纪念王树亚等革命烈士,1986年宜黄县广大共青团员捐建黄陂战役纪念亭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红军
“点石成金”——中央苏区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及其应对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再唱十送红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与革命: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