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2022-03-27于冉
于冉
特大城市在化石燃料经济的推动下运转,随之而来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空气污染等自然灾难。河流、桥梁、雾霾构成阴暗的底色,以电影的手法用画面来表现压抑和沉重。
在《孤独的人》这张作品中,摄影师通过布景大胆想象,当环境恶化到极致,人们不能走出家门,只能将“自然”搬选了室内,鲸鱼形状的充气水池、水池中的鸭子、男人身边的兔子、小型树衣、灌木等绿色植物出现在房间。这些植物也用來提供氧气,使室内形成一个小型的健康生态系统。
雾霾、极端天气、频繁的火山喷发、海啸、锐减的物种……若环境一直恶化下去,世界会变成怎样?2016年,Sharbendu开始拍摄一组作品,力图让人们直观地看到“未来的世界”。这组作品中,绝大部分照片通过电影手法拍摄——Sharbendu通过大胆的构思以及布景,带领观众开启一趟想象之旅。
Sharbendu在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长大,他的童年记忆满是茂密的森林、湛蓝的大海、细软的沙滩。他在德里读的大学,在毕业工作了几年之后,又到英国伦敦读硕士。从远离喧嚣的小岛到印度大城市,再到国际大都会,他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但同样看到了灰蒙蒙的天空、稀少的植被,和被困在城市中的人们。
“在这个以资本为驱动的社会,人们聚集在城市中工作、赚钱。在此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切割开来。”Sharbendu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对于空气污染、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粮食歉收等问题视而不见,人们变得越来越短视、自私,照这样下去,人类将走向自我毁灭。”
2015年的那个冬天,Sharbendu在德里明显感觉到空气质量变得更差了。雾霾笼罩着整个城市,能见度极低,路上戴N95口罩的人越来越多。此前一年,世卫组织(WHO)在考察完91个国家近1600个城市后,发布报告称,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前四个城市均为印度城市,其中德里第一。
过去,雾霾问题一度也困扰着中国北方的一些城市,但得益于政府与全社会的重视与共同努力,大气质量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2022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就宣布,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北京首次实现了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
相比之下,印度的大气污染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空气质量继续恶化下去,人们将如何生存?Sharbendu萌生了拍摄一组照片的想法,来讲述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故事。
《被囚禁的居住者》这张作品,大量运用了“方框”这个元素,女艺术家透过前面方形的墙洞看画,镜子是方框形的……“方框体现的是被囚禁、限制的感觉,”而照片中女艺术家正在临摹的画作,可从镜中窥出,是意味着幸福美好的——《伊甸园》。
2016年,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空气监测后,他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首府斋浦尔按下快门。照片名为《多么美妙的世界》,采用了双重曝光。这组作品中,多数照片有着偏暗的色调、静态的动作,以及被拍摄者深沉的神情,给人以压抑、沉重之感。
Sharbendu想象着,当环境恶化到极致,空气是有毒的。人们不能开窗、走出家门,只能在室内狭小、有限的空间内活动,氧气瓶成为必须。他将“自然”搬进了室内,小型树木、灌木等绿色植物出现在房间。这些植物也用来提供氧气,使室内形成一个小型的健康生态系统。
几十平方米的家像是牢笼,严密地控制着人们的活动。人们不能去户外锻炼,不能去露营,不能去拜访朋友……“与自然的长时间隔绝,会导致人们的身体、心理都出现问题。”Sharbendu说。
Sharbendu的这组作品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约翰·多恩的诗或许能给出恰当回答:“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在《养蜂人》这张作品中,地上布满死亡的蜜蜂,一位养蜂人低头看着地面。Sharbendu称,他选用了蜜蜂这个重要元素,因为蜜蜂在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最重要的工作是为植物授粉,没有蜜蜂,我们就吃不到大部分的蔬菜和水果,如果蜜蜂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死。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蜜蜂一旦灭绝,人类最多只能活四年。这张照片中,在房子可见的几个角落里,几棵树都死了。
如果想露营,只能在家中营造假象。一对父子在家中架起的小烧烤架,不过父亲的左后方及后方的几块冰出卖了他们的地点。如同这张作品的名字《安慰剂》一样,这对父子只是在寻找慰藉。
Sharbendu认为,人类只是几千万种生物中的一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不能独善其身。
这组作品中,《人不是一座孤岛》是Sharbendu在2020年跑到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拍的,照片中的人是他自己。在一片森林中,他侧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仿佛在拥抱这块石头,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
Sharbendu在較远的位置,显得比较小。他解释称,这是想凸显人在大自然中是渺小的这一理念。的确,当出现诸如火山爆发、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人类就会感觉到自己如尘埃般渺小和无力。
Sharbendu喜欢拍摄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作品,目前已经进行过2004年印尼海啸等7次自然灾害的拍摄。
这组作品名为《生态挽歌》,历时5年拍摄完成。“我阅读了一些气候变化的书籍、负责筹款、寻找演员、租赁设备、需要长时间监控空气质量,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Sharbendu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被拍摄的演员都是经过了Sharbendu和他的制片人数轮面试后留下的。“我想要找一些看起来很普通,但是面部表现力强的,尤其是表现悲伤的表情时。最后挑选的这些演员之所以能把悲伤的表情表现出来,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有过痛苦或孤独的经历。”Sharbendu说。
室内布景比想象中繁琐。Sharbendu向记者展示了别组作品的一张设计稿,纸上除了有各个物体和人的位置,还在空白地方记了密密麻麻的细节,例如一盏灯的明暗程度、拍摄的角度等。
Sharbendu计划拍三部作品,来完整地讲述环境变化的故事。囿于有限的资金,目前只完成了《生态挽歌》这一部。未来,他将拍摄两部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作品。
特大城市在化石燃料经济的推动下运转,随之而来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空气污染等自然灾难。河流、桥梁、雾霾构成阴暗的底色, 以电影的手法用画面来表现压抑和沉重。
在 《孤独的人》 这张作品中,摄影师通过布景大胆想象,当环境恶化到极致,人们不能走出家门,只能将“自然”搬进了室内,鲸鱼形状的充气水池、水池中的鸭子、男人身边的兔子、小型树木、灌木等绿色植物出现在房间。这些植物也用来提供氧气,使室内形成一个小型的健康生态系统。
《被囚禁的居住者》这张作品,大量运用了“方框”这个元素。女艺术家透过前面方形的墙洞看画,镜子是方框形的……“方框体现的是被囚禁、限制的感觉,”而照片中女艺术家正在临摹的画作,可从镜中窥出,是意味着幸福美好的——《伊甸园》。
如果想露营,只能在家中营造假象。一对父子在家中架起的小烧烤架,不过父亲的左后方及后方的几块冰出卖了他们的地点。如同这张作品的名字《安慰剂》一样,这对父子只是在寻找慰藉。
在 《养蜂人》 这张作品中,地上布满死亡的蜜蜂,一位养蜂人低头看着地面。蜜蜂在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蜜蜂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死。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蜜蜂一旦灭绝,人类最多只能活四年。这张照片中,在房子可见的几个角落里,几棵树都死了。
《人不是一座孤岛》是摄影师2020年在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拍摄的,照片中的人是他自己。在一片森林中,他侧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仿佛在拥抱这块石头,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人物在画面中很渺小, 凸显了人在大自然中是渺小的这一理念。的确,当出现诸如汤加火山爆发、四川里氏8.0级大地震时,人类就会感觉到自己如尘埃般渺小和无力。
在《养蜂人》这张作品中,地上布满死亡的蜜蜂,一位养蜂人低头看着地面。蜜蜂在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蜜蜂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死。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蜜蜂—旦灭绝,人类最多只能活四年。这张照片中,在房子可见的几个角落里,几棵树都死了。
《人不是一座孤岛》是摄影师2020年在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拍摄的,照片中的人是他自己。在一片森林中,他侧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仿佛在拥抱这块石头,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人物在画面中很渺小,凸显了人在大自然中是渺小的这一理念。的确,当出现诸如汤加火山爆发、四川里氏8.0级大地震时,人类就会感觉到自己如尘埃般渺小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