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不包办
2022-03-27刘琦许源涛顾育菁黄羽
刘琦 许源涛 顾育菁 黄羽
3年前,在我刚踏入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读研的时候,每天的状态根本做不到这样的元气满满。印象里有個同样清晨,我一大早便爬起来往实验室奔,一路上心里反复默念:“一天、两天……今天第四天,期待呀!”这一天是见证我劳动成果的日子。到了实验室我兴冲冲地打开恒温培养箱,然而……一下就傻眼了。面前的整个培养基基本是白色,只有一些小的团聚物漂浮着,根本没有出现预期中粉色的菌液状态,底部也没有粉色的菌膜沉底。“这不对啊!说好的‘少女心’呢?”
我像只泄了气的皮球靠在了一旁的座位上。一周之前,我接受了课题组的任务,准备培养一种充满“少女心”的菌种,它会在活性较高时呈现出淡淡的粉色,就像春日的桃花溶入水中,想要养出这种状态,大概需要3天左右。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开始准备养菌的瓶子和营养物质,按照老师给的操作指南,小心翼翼地为菌菌搭建宜居的住所,然后向这新建的菌菌一期公寓介绍了新的住户。观察菌种的长势成了我这段时间的动力,然而3天过去了,眼前的景象正式向我宣告:失败了!
实验细菌的培养是实验室再基础不过的工作了,可我,竟然连这都做不好。我脸上写满了失落,跑去寻求导师鲁玥的帮助。她向我解释了导致这种细菌培养失败可能的一些原因,比如没有加全细菌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在养菌以前没有通入氮气创造一个厌氧环境,在紫外操作台操作的时候顺序错误等。她让我仔细思考在哪些操作上可能出了纰漏,并鼓励我安心再等等,如果我准备再次养菌,她会来亲自指导我。
又一个星期的准备工作之后,我开始重新培养细菌。这一次,鲁老师就站在我身旁。紧张之余,我集中注意力,手上的操作更加沉稳。操作中,鲁老师很少说话,只是偶尔提醒我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注射器插入时需要在酒精灯上画圈的烧一下,接种菌液的时候注射器得用充满纯氮气的洗气瓶来回洗气20次等。
终于,又一个3天后,当我打开培养箱时,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粉红色菌种。通体浑浊代表着细菌生长情况良好,浑浊之间透出的淡淡的粉色又显示出菌充沛的活力,一些集聚的菌落粘附在瓶底,像是星星点点的火苗。
此事之后我明白了,微生物实验对实验条件比较苛刻,也充满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鲁老师的帮教也让我懂得,自己学会提出解决方法和应对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实验上的细节问题,我面临的另一个困难便是心态。微生物实验整体的实验周期较长,与我同一级的同学都已经开始撰写论文,而我还没有采集到足够支撑论文的数据。每次听到旁人在交流论文投稿等相关问题,我心里总不是滋味,再次开始怀疑起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科研。终于,我又忍不住找导师面谈。
“只要自己做的课题是有意义的,实验目标是明确的,做实验的过程是快乐的,那就足够了。”鲁老师的话让我回想起初入湖大时的情景。
我在保研面试会上邂逅了鲁玥老师。“我对你刚才说的方法很感兴趣,你有考虑过把这种方法与微生物结合吗?”提问者的声音很温柔,我望向声音的来源,看到一位优雅的女老师,带着一股书卷气。此前,我从未对微生物有过详细了解,只得联系课堂或是课本上寥寥数字的“生物法”的知识作答。“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可以结合微生物绿色无污染的特性和新型纳米材料独特的催化活性,来进行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面试结束,我也算收获了不错的成绩,但那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我觉得自己的回答还有所欠缺,却又不知该去往哪个方向寻求更完善的解答。根据记忆里的优雅面容,我在湖南大学环境院的官网上找到了当时提问我的那位鲁玥老师的资料,壮着胆子给她写了一封邮件,道出我的不解。“您有一封新邮件!”没想到仅一会儿时间,老师就回复了我,还邀我去面谈。
在她的办公室,我第二次见到了她。“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环境微生物技术处理难降解污染物,目前课题组主要是做环境微生物方向的课题,有5名硕士生。这是我的基本情况,你有什么想进一步了解的可以和我交流。”
我向老师请教了那个困扰我的面试问题,没想到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反而向我提问“常见的生物法有哪些?”我不由得愣住了。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来引导我的思考,“比如最常见的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这种技术将废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搅拌并曝气……以活性污泥法为例,你还能联想到其他的生物法吗?”我低下头,细细思考,“生物膜法,厌氧处理法,还有自然生物处理法!”我看向老师的眼睛。“是的,你回答得不错。这些处理过程中往往不是一种微生物在发挥作用,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否可以培养一种纯微生物,一种特定的细菌,然后去降解污染物?”老师传达的思想对我来说过于陌生,但确实给我提供了研究微生物结合新型纳米材料降解污染物的新思路。
聊天中,我们就像朋友一般,她还提到了她的教学原则:学生要比老师优秀,否则一定程度上这个老师就是失败的。她的前卫思想刷新了我的认知,我当即就有了主意,要选择鲁老师作导师。
在收到了待录取通知之后,我就被鲁老师拉进了课题组交流群。老师还设立了课题组的读书角,采买了一批组内同学有兴趣以及和课题组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书籍,安排了每月组会的实验汇报和文献分享,与课题组一起策划了岳麓山锻炼、游乐园团建、欢送毕业生等活动……临近开学,我收到了鲁老师亲自收集整理的一个“新生大礼包”,包括一些常用的科研软件,并附上了详细的软件使用教程,这对科研小白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
想想这些,我心静了下来,我根据本科的实验基础,结合微生物技术,拟定了实验课题。老师初览我的实验方案后,肯定了我前期的文献收集工作,也向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原本我已斟酌再三的方案在老师的指点下,又漏洞百出了,按照老师建议修改之后,方案焕然一新。我也正式进入实验室开展微生物实验。
从开始到现在,一次又一次地,其实在我的科研过程中不停地出现着问题,老师也一直循循善诱地帮助我、引导我努力解决问题。这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不正是老师带着我学习如何做好科研的示范吗?那这一次,我为什么不踏踏实实照做一次?
研二结束,在经历了多次尝试以后,我的实验课题也算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老师的鼓励和建议是我在科研路上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勇敢爬起来的勇气和动力。通过这两年多的努力,我目前已有两篇SCI论文在投了。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