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2022-03-27宾宇轩施毅敏
宾宇轩 施毅敏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所在的马丁堂
2021年12月13日,中山大学南校园发现古墓的消息迅速登上了热搜。
我们来到南校园,发现古墓的现场位于怀士堂、研究生院與梁銶琚堂之间的草坪,这里已被围蔽起来,由考古学专业师生在此进行初步考察。
本次校内施工在怀士堂附近区域发现了两座墓葬,一座规模较大,一座规模较小。规模较小的墓葬保存更为完整,两座墓葬的关系暂未可知。
据现场师生透露,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疑似墓砖。经过清理,初步判断是唐代以前的墓葬,具体年代暂不确定。墓葬为淤泥所覆盖,暂未出土其他文物。
接下来,怀士堂附近区域将围蔽保护起来,等待有关部门考古人员共同研究,再进行下一步的发掘保护工作。
据《广州日报》消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按程序跟进,有最新进展将会向社会通报。
这不是第一次在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了。
1958年,在中山大学发掘出东汉后期墓葬一座。
1961年,中山大学考古教研组在校内东区原高岗球场发掘出一座东汉墓葬。
1981年,在中山大学东南区电教大楼基建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处东汉时期墓葬。附近还有不少明、清时期和近代墓出土。
近年来中大也挖掘出不少墓葬。
2006年,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技综合楼建设工地发掘、清理出古墓葬22座,包括西汉土坑墓8座、东汉砖室墓3座、三国时期砖室墓1座、晋南朝砖室墓10座,出土文物近300件(套)。
2009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二期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东汉砖室墓1座,出土陶、铜器20余件(套)。
2017年,在中山大学博物馆工地发现东汉墓1座、唐代灰坑1座。
2019年,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春晖园附近发现东汉墓葬1座,明代墓葬两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
中山大学之所以屡屡发现古墓,与中大南校园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我们查阅了关于广州古代海岸线的研究发现,现广州市海珠区在古代原是几个海岛,后因冲积才连成一个大岛。而中山大学(马岗顶)、鹭江、赤岗、宝岗、海幢寺一带,则是最靠近北岸广州城区的一片高地。因此,这一区域成为广州古代墓葬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14年,中山大学南校园作为“康乐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
海珠区古代海岸线图
墓砖
位于怀士堂西侧草坪的墓葬
中大考古师生正在清理墓砖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万毅副教授介绍,由于海岸线的变迁,在宋代以前,中山大学南校园是地势较高的海中荒地。岛上人口较少,又邻近河口、海岸,离城区较近,于是广州古代许多人选择埋葬在此。
除了中山大学南校园,中山大学东校园所在的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也是古代墓葬分布集中的地区。其中,最有名气的是2004年在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附近发掘的“南汉二陵”,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开国君主兄弟的皇陵,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建成了“南汉二陵博物馆”。
在这次古墓发现的过程中,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的师生,又一次得到了在校园内亲身实践的机会。
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是华南地区高校唯一设置的考古专业,拥有博物馆、考古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完整的科研教学体系,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自1920年代始,傅斯年先生、顾颉刚先生在中山大学开创将考古学与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及历史学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延续至今。1981年,考古专业并入人类学系,考古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结合,这使得中山大学的考古学在中国独树一帜。
中大考古一直以来注重理论、方法、实践、服务的多位一体,强调田野工作能力的重要性。自20世纪以来,中大考古队先后发现了马坝人、西樵山石器加工场、和黄岩洞人等重要遗迹,为中国考古界培养了一批考古人才。
校园内的古墓,对于中大考古人而言,只是“小试牛刀”,还有更多的历史遗存等待他们去探索。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