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022-03-27千继贤
千继贤
关键词:激励理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4-0076-04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得学生自主产生约束和管理的意识。这不仅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独立学院现阶段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面向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主观需求,进行全面的规划与完善。
一、激励理论的内容层次分析
(一)需要維度理论
在激励理论的内容体系中,需要维度的理论是基础层面的理论内容,在需要维度的理论中,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需求按照层次的高低进行了划分。主要包括了生理层次的需要、安全维度的需要、情感上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需要。从这几方面需要的内容层次上来分析可见,生理层面和安全角度的需求是相对比较基础的根本性需求[1]。当人们的低层次需求逐步被满足后,需求类型才会向更高的层次过渡,最终需求的顶点会到达人的自我需求层面,能够实现对自我的追求,也意味着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潜能能够被全面地挖掘出来。
(二)自卑补偿理论分析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若身体上出现缺陷或由于其他原因带来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状态。这种负面情绪对人整体状态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自卑的人若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则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极度堕落或自我放弃的状态;二是拼命发奋图强,力求通过努力弥补自己弱点的状态。从人体身心发展的整体状态上来讲,自卑是个人获得成长和进步的一个必经过程[2]。
(三)成就动机理论分析
这一理论的观点强调要通过激励的方式,使人形成做事前积极角度的动机,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获得成功后,就会受到强烈的激励。部分群体由于受到的成功刺激较为显著,表现出的成功动机就会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其性格就会偏向于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担当责任;若个体的成功动机相对较薄弱,其在面对失败时就会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原因,并不注重对自身原因的寻找[3]。
(四)期望理论分析
在期望理论的内容中,认为从个体的内部激发起主观上的力量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和激发内在潜能的重要方法。在这一理论中出现了一个独立的概念——“效价”,主要强调对于个人来讲满足需要的价值。而期望则强调一个独立的个体,结合自主经验和自主判断对某种结果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概率的预判。当价值认知和期望满足共同作用时,个人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就会受到激励。
(五)自我效能理论分析
自我效能这一理论是激励理论体系中相对较高层次的理论内容,其强调的是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判断。主要集中在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完成相应任务做出的自我预判。这种预判具有典型的主观性特征,但最终的判定结果会对个人的主观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当个体对自我效能作出明确的预判后,可能会在行为方向和整体的行为组织方式上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
(一)管理工作开展中的形式固定性过强
在高校教育的组织机构体系中,独立学院是具有健全的系统结构,且在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专业设置的层次性上具有更加完善的教育组织机构。因此,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所提出的要求也相对更高。不仅需要教师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和独立学院管理的基本要求落实好各项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所应用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实施相关工作的思路也需要不断地灵活变动,保持开展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这也对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实中,由于受到管理人员思想意识、能力水平以及多方面外部环境因素等的影响,现阶段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来说,在高校教育的独立学院系统中,面向学生的管理工作通常以不同维度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形式。学生进入到大学教育阶段,其思想成熟度和自主需求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态。这意味着管理工作的开展若仍然要依托固定的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会使学生感到自主空间受到过强的约束,容易出现管理效能低下或引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固定的管理规范和体系能够使其在具体工作的落实执行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但这种管理方式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虽然能够在形式上减少教师和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压力和难度,但最终的管理工作效果却会因此受到影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必然会处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管理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性
应用的管理工作方法除具有固定性外,管理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性的表现还体现在具体管理工作的落实执行中,在监督衡量的标准上仍然以是否执行行为为基准,而并没有对执行管理工作时的有效性以及管理动机等多方面根源性元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缺乏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推动的管理工作,必然会在实际的管理效果上受到相应的影响。本文探讨的激励理论,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提出的一种创新思路与方法。从目前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开展状态上来看,大部分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都是依托教师学校辅导员这一固定的团队执行落实相关工作,在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以人为的管理和约束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学生管理工作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另外,在管理方法创新性不足的表现上还包括了管理工作人员由于自身对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缺乏认知和了解,因此在管理方式的应用上容易选择传统的理论作为支持[4]。且其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未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将约束作为学生管理的侧重点来抓,不注重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这更不利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反馈找到更加适宜于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方法。
(三)管理目标的制定缺乏灵活性
灵活多变的管理目标的制订不仅是适应独立学院实际管理需求的科学路径,也是体现出管理工作人性化特点的有效路径。关于管理目标的制订,一方面要考虑宏观上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注重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或引导方式,达到相应的管理目标。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往往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保障学生的校内安全和日常生活稳定性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并未将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维度的重要目标。这会影响学生校内学习和生活的主观感受,使其感受到自身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和约束,自主思维和自主行为都无法得到释放和发挥。另外,从管理成效上来讲,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最终的目标是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若管理目标的固定性过强,缺乏结合学生自主意识的灵活性,则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目标在实现过程中也会遇到阻力和问题。基于此激励式理论,这种具有更强灵活性和人文性的管理机制才会被引入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三、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激励机制建立能够满足大学生自主需求的管理平台与模式
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激励作用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教师只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性格特征选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就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找到适合于不同大学生学习需求和管理需求的方式方法,这也是体现教师学生管理能力和学生管理思维先进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激励对大学生来说,是能够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起到根本性促进作用的一种管理工作方式,激勵理论基于不同的研究维度和深入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支持衔接点,在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实施管理时,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为了使被动的学生管理工作在主动性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引导学生主动服从管理或接受指导教育,为取得更好的管理工作成效提供服务。为了充分发挥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使其从主观上产生自主管理和约束的意识,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应当建立能够更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的管理模式和相关平台,促使学生感受到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其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发展具备一定的辅助提升作用,而非直接通过约束的方式引导其自主学习。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实方面,学校应分别从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素质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出发,为相关管理平台和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其中,针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工作,应当从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引导教师掌握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式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培训,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使其认识到面向大学生的管理应当在方式方法和整体思路上实现调整和优化。只有首先转变了思想观念,进一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开展才能提高顺畅性[5]。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应当基于在线教育系统以及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激励性管理机制的内涵面向教师进行宣传教育,鼓励教师在自主学习与培训教育结合的模式下掌握更具先进性和有效性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尽可能运用能够满足学生主观需求的沟通与管理方式达到管理与约束的目标。关于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模式的建立,学校方面可通过与学生之间达成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维度的要求,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能够自主自由沟通的平台,为找到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帮助。作为教师,更应当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管理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与自身需求上的统一性,激发学生自觉服从管理,实现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管理辅助学生进行个人成长规划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处在不断提升的状态下,其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虽然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目标,但随着自主意识的提升,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具有自主性的想法和规划。若能够利用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辅助学生制订出符合其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状态的个人成长规划,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促进性作用。具体来讲,学生的个人成长是其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阶段的成长状态和受教育状态会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和规划状态。因此,当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也要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做好充分考虑,应用激励机制和相应的工作模式,为学生制订具有个性化的成长辅助计划,依托学生管理这一手段,为学生未来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支持。面向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约束和监督的作用,更应当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角度发挥其促进作用。在激励理论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多从鼓励和引导的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对个人自我成长和未来的规划,结合自身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性格特征的了解为其自我规划和成长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在学生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更应当通过激励理论的运用,及时给学生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6]。还应当从实践角度入手,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找出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通过自我约束和管理模式的运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提升意识,最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供支持。对于学生来说,其个人的规划和需求具有典型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应用激励理论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时,还应当充分重视其个人差异,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态度和思路对学生的个人规划与成长提出建议,确保所提出的建议和自我管理运行模式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与发展。
(三)注重评价环节的激励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环节的工作在高校教育中,是反映教学质量、观察教学问题的重要环节。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其在日常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为了从思想上找到帮助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切入点。激励性评价环节,除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展示和呈现外,更重要的是基于现阶段的成果或问题,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长期成长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身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路径,实现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的全方位提升。从根本功能上来讲,评价环节的激励性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阶段性评价过后明确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目标,也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在评价工作的开展中依托激励性理论,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分析,而不应集中对学生提出指责和否定,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激励工作仍然是激发个体主观上自信心和自我成长需求的重要条件。在具体的评价工作开展中,学校方面可将更加具有发散性和个性化的评价指标纳入常规的学生成长发展效果评价体系中,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为学生进一步成长目标的制定提供帮助。如教师可将学生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维度的指标作为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内容。学生生活维度上的交际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也应当纳入其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中。只有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行充分尊重,全方位地开展评价工作,才能促使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中对个人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知,从而对教师所提出的管理政策和方法更加具有依从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中进行应用需要教师结合理论不同维度的侧重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做好管理工作的规划,构建科学的管理工作模式,不仅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工作成效,也是为了给大学生高校教育阶段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参考文献:
[1] 商丽莉. 浅谈激励理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河北农机,2020(12):105-106.
[2] 李博仑. 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实验室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1):19-20.
[3] 卓如彩. 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2019(05):214-215.
[4] 毛明慧. 试论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与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5):12.
[5] 余敏. 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观察(上旬),2019,8(05):13.
[6] 尹自强. 行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2021(06):123-125.
(荐稿人:栾伟,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