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理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26季莹

幸福家庭 2022年20期
关键词:边塞诗古诗词建构

季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支架理论,能辅助学生解读古诗词,帮助学生建构诗词知识体系。不同的支架在教学中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外显型支架包括诵读作品、展示影像资料等,能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内化型支架包括问题支架、表达支架等,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建构型支架包括对比分析、主题分析等,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理解情感、解读深意、建构知识体系这三个方面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学习古诗词的支架,帮助学生深入地开展学习,增强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外显型支架,转化抽象情感

(一)诵读类,体验声律韵味

古诗词的特点是言简义丰,富有深厚的情感,但是小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都不足,对诗词情感的体会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外显性支架,将作品中的抽象情感具体呈现出来,辅助小学生理解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是外显型支架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学生体验古诗词的声律韵味,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示儿》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首先播放了哀婉、凄凉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悲凉的气氛。其次,笔者进行示范诵读,展示停顿和重音的诵读技巧。通过笔者的示范,学生初步了解了该作品的诵读技巧,如每一句在诵读时都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进行停顿;诵读时要放慢速度,以体现主人公垂老的状态;诵读“北定中原”和“无忘”等词时应加重语气。最后,笔者给学生介绍了该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理解作者并不是因为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而伤心,而是为山河破碎、自己又无力回天而感到难过。经过以上的三重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首古诗诵读的音韵节奏,而且初步理解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默读、齐声读、表演读等方式,反复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诵读结束后,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诵读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在处理音律时做的个性化调整。如有的学生在诵读“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时,有意提高音量,以展现悲愤的情绪,在诵读“家祭无忘告乃翁”时,有意放低音量,拉长声调,以表现作者内心忧国忧民的情感,等等。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方法、注意字词的重音,使学生的诵读更符合诗词的意境,进而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魅力,真正读懂古诗词。

(二)影像类,激发想象力

许多古诗词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读者想要深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影像类支架,将诗词的意境以画面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

比如,在《望洞庭》这首诗中,“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感受,笔者在教学时,运用影像资料,先用音配画的方式,给学生展现了各种不同的山水画卷。有的画面展现了高山崔巍、江河滔滔,配的音乐十分雄壮豪迈;有的画面展现了青山秀美、溪水淙淙的意境,配的音乐婉转悠扬。然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望洞庭》的文字,说说哪一幅圖片能更好地展现该诗的韵味。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主想象,在脑海中整合各种意象生成画面,并试着用笔墨将“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画面还原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向学生提问:“山水应该是壮阔、宏大的,为何作者在诗中要将山水写得如此小巧?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有一名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水面平静得如同镜子一般,在这祥和的气氛中,远处有几座青绿色的小山,在浩荡天地的衬托下,它们显得十分小巧。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他觉得山水变得小巧玲珑,如同盆景一般,自己一只手就可以举起来。”借助影像支架,学生可以自主观察影像资料,并结合文字,在脑海中还原诗词的意境。这样能促使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从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内化型支架,指导深度解读

(一)问题支架,发散思维空间

问题支架是内化型支架的一种,它可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时,笔者在学生的初读、再读阶段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初读阶段,笔者提问:“九月九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古人有什么风俗活动?对于作者来说,他在这一天思念谁?他为什么要思念这个人?”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在再读阶段,笔者通过问题支架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体会诗意。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认为作品中哪些词句用得比较好,能体现出思念之情?请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当时的画面,阐述诗意。”有一名学生回答道:“我认为诗歌中的几个虚词用得很好,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这个词说明作者无时无刻不思念亲人,在重阳节愈加思念。还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遍。说明作者徘徊了很久,插满了茱萸,他十分思念亲人。”接着,其他的学生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我喜欢‘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独字,它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支架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感到困惑时,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古诗词。

(二)表达支架,促进个性化发展

表达支架是一种能促使学生深入解读作品的内化型支架。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支架,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想要回家的急切心情。从‘即从巴峡穿巫峡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急性子的人。”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作者性格活泼,如同老小孩一般,所以才会写出‘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诗句。”对此,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当时的社会局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的心情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这首诗和作者之前的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有一名学生说:“当时社会动乱,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作者心中自然很快乐。”还有一名学生说:“作者此前的作品都给人一种沉郁顿挫的感觉,和这首诗歌截然不同。”最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讨论。在总结小组观点时,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此前对作品的理解有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在得知战争胜利后,作者能回家了,他欣喜若狂。从这里能看出作者的爱国情怀。”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能力、想法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建构型支架,形成知识体系

(一)纵横对比,鉴赏语言风格

古诗词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理解一首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建构型支架,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古诗词。在建构型支架中,对比支架是一种能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好方法。

比如,部编版的课本中收录了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作品,笔者基于这些作品,设计了三重对比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人的语言风格。第一重对比为纵向对比,学生通过整合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发现他的作品充满浪漫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辭手法,展现了如梦似幻的场景。第二重对比为横向对比,笔者引导学生对比李白和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如对比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比较他们的语言风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人生经历不同的诗人,其创作风格也各不相同。李白的语言风格豪放自由,而杜甫的诗则给人一种沉郁顿挫的感觉。第三重对比为跨时代诗人之间的对比。笔者推荐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诗词,并让学生将他们的诗词与李白和杜甫的诗词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古诗词风格的传承和发展,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语言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李白的想象力更丰富,苏轼的更豁达洒脱,辛弃疾的更有英雄气概。在纵横对比中,学生初步了解了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作品,自主建构古诗词知识体系。

(二)深度解读,感悟主题思想

教师可以围绕学习主题为学生搭建好支架,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了解一首诗的主题思想入手,通过拓展分析,进而了解同类型主题的诗。

比如,《出塞》《凉州词》都属于边塞诗,笔者将“边塞诗的特点”作为探究主题,设计了三重探索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阅读更多边塞诗,并总结分析它们的内容大致有哪些,是如何呈现边塞风光的;任务二要求学生从语言风格入手,说说不同内容的边塞诗对应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任务三要求学生挖掘边塞诗的主题思想。在完成这三方面的探索后,学生要试着将自己对边塞诗的理解写下来。如有一名学生写道,自己原本认为边塞诗都是展现边疆风土人情、体现战士豪情的,但是在深入研究后发现边塞诗的主题很广泛。这名学生还总结认为,不管边塞诗的内容、语言风格如何,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在这番深度探究中,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同时对边塞主题诗歌的理解也更完整和深刻了。在主题探索活动中,学生从内容分析、语言风格探索、主题思想挖掘等角度入手,了解了各个类型的诗歌,全面掌握读古诗词的方法,逐步提升了古诗词知识建构的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

猜你喜欢

边塞诗古诗词建构
踏青古诗词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建构游戏玩不够
古诗词中的新年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