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非连续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
2022-03-26谢楠
谢楠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师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指引学生开展语言阅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的语篇、段落而言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会看到一些类型丰富的资料,包括数据信息、图表、图片和地图等。这些资料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全面把握阅读的内容,并提炼出资料的关键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化自己对于文章的认识与思考,这是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
与连续性文本相比较,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为生动。文章的主体是字、词、句,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在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句时,学生可以向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请教,而非连续性文本的出现,则可以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体验与感受。例如,学生在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语文教材中编者以一幅大漠风光作为插图,让学生有一种身处大漠的感觉,会很自然地将课文内容与插图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非连续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会选用一些有趣的元素,如图片、表格、组图、风景图等融入连续性文本之中,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非连续性阅读能够让人们深入思考阅读文本的内容,显著提高文本的可阅读性。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依托教材,整合非连续性文本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整合非连续性的文本,比如单元导读、课文链接、文中插图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快速了解文章内容,这种指引性阅读方式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单元导读、课文链接、文中插图等,引导学生整合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并形成一种阅读思维。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心充满对世界的美好幻想,但是这些美好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世界击得粉碎的故事。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每一次擦火柴对应的幻想与现实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统计小女孩擦火柴的次数,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确整篇文章的逻辑与线索。
(二)整合学科资源,挖掘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一些与文章关联度较高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这些图片的同时产生一种联想思维,这种思维在语文非连续性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壁虎,归纳与总结小壁虎生长环境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整合自然学科的一些知识,制作该节课的教学课件,并向学生展示一段文字,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边游来游去,便问道:‘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它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它很难过,它很害怕。”学生在看到壁虎的尾巴断掉后,情绪明显变得低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也可以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挖掘出一些连续性文本无法表达的意思。
(三)自主选择插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插图,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图片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天上的星星》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出该节课的教学PPT,展现不同城市夜空中星星的图片,在导入这些图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你们见过星空吗?对星空的感受如何?”接着,教师可以抛出一些与星空有着一定联系的关键词,让学生在观看星空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运用这些关键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学生在观看插图的过程中,可以将星星的特征表达出来,也可以细致地分析上下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如,在《胡杨林》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连续性文字中插入了两幅有关胡杨林的图片,将原有的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的文本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胡杨林的特点一目了然,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胡杨精神的认识与理解。
(四)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前收集资料,并归纳与整理资料
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并分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资料。在分析这些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炼并归纳出同类的材料,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审视这些资料,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小姑娘的水罐有怎样的变化?”并展示水罐前后的两种状态。学生在观察水罐的状态之后,可以指出二者的区别,进而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将图片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可以在网站上搜索与水罐相关的图片,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些水罐的特点,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五)鼓励学生在非連续性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辨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与普通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中涉及的信息类型更丰富,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并为自己的想法寻求理论依据。比如,在《秋魂》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世界上是否有不经风吹雨打就会成熟的果实,是否存在不经阳光照射就会成熟的果实”这两句话,并向学生提问:“这两句话的关系是怎样的?两句话的位置是否可以替换?”对于两句话的位置,教学参考给出的确定答案是不能替换的。大部分学生可以从递进关系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文内的这两句话不能替换,但是班级中小部分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一部分学生认为阳光照射与风吹雨打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认为文内的这两句话可以替换。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不会被标准答案影响,在非连续性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并在其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鼓励学生捕捉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着显著的区别,课外阅读的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开展课外阅读,并提醒学生在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关注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描绘出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空间图,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看这张空间图,大致了解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格局,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识图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捕捉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并仔细分析这些信息,归类同类型的信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课程教学。以《三亚落日》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拆分这篇课文的段落,将一些图片插入语篇之中,将连续性的文本进行拆分。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三亚当地的美景与风光,也能够欣赏美丽的落日。学生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若涉及记叙文的写作,就可以运用非连续性文本,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学生平时应加强写作课程的练习,有意识地增加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并运用优美的字、词、句将文本的内容呈现出来,让阅读者有一种深刻的体验。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要多做总结,逐渐转变自身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细致分析非连续性文本,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