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2022-03-26倪晓悦
倪晓悦
2022年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研究验证、建立模型、运用模型的流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手段,落实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感知,让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笔者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尝试实现将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在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总结其中的新方法与不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驱动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一)缺乏生活经验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多数人了解外界的平台。信息化的普及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生活。但是这个时代的学生也缺少了很多亲身接触自然、感受生活的机会。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
在课堂上无法认知例题中出现的生活场景,导致无法有效发现与思考问题。
(二)课堂专注力不够
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兴致索然,学习主动性不高,专注力不够,具体表现为走神、做小动作、答非所问等。部分学生因感受不到具体情境,不想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专注时间大幅缩短,专注力下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完全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导致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缓慢,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数学逻辑不清晰
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会出现词不达意或因果倒置的问题。例如回答问题不简练、回答不到重点、直接说出结论而说不出理由等。这都暴露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学生在養成这样的语言习惯后,会反过来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探索生活实例,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将抽象且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且充满趣味性。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根据儿童专注力发展规律,7~10岁的儿童可以专注15~20分钟,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专注时间一般在25~30分钟。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在有限的专注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可能延长专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将注意力聚焦于教学内容,最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实践
(一)深化数学概念教学,强化生活联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新知并综合运用知识这三方面紧密联系到一起,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开展数学教学,能更好地联系生活场景与数学教学,确保数学知识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圆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图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圆,学生往往只能用手比画出圆的形状,无法准确说出圆的特征,教师在讲解圆的定义时,很多学生也无法准确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圆的定义时,可以借助生活实际,彰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初步尝试总结圆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别用站成一条直线、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围成一个圆三种方式来进行套圈游戏,让他们分析哪种方式更公平并说出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将意见统一的学生分为一组,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并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实际操作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学生最终得出围绕圆进行套圈游戏是最公平的。学生在进行套圈游戏时,能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在讨论、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发现圆心到圆的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模拟教学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十五的月亮圆又圆”等俗语,让学生了解圆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发现墙上的时钟和饮料瓶上的瓶盖都是圆形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可以让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对单纯的文字表述建立深刻的理解与记忆,而教学实践可以用具象化的方式将圆的特征与生活化场景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对圆的认知及运用。同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实践,贴合当前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圆的特征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的?”,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并初步提出基础假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卡纸上设计不同形状的轮子,将其裁剪下来,然后设计生活场景,开展模拟实验。学生分别设计出了五角星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等形状的车轮,但是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其他形状的车轮运转比较困难,不仅会出现颠簸的情况,在遇到不平整的道路时还会卡住。学生对比发现,圆形车轮在转动时更加平稳,车轮转动一周所经过的距离正好是圆的周长。这也为学生测量圆的周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完成对车轮的研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生活中的杯盖为什么大多数是圆的?”,让学生自主思考,尝试探索,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结合生活化场景的模拟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圆的半径、周长等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互助式学习小组
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借助互助式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合作中优化思维方式,强化数学逻辑,这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开展互助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补式的方式进行分组,根据每个学生擅長的领域和不足互补分组,分组完成后,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如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通过讨论与合作交流,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小组合作能力。
例如,在“圆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果是,有多少条对称轴?”问题的研究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可以运用已有知识,即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进行验证。随后学生进行操作,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只要对折时折痕通过圆心,就可以完全重合。之后小组自主展开讨论,发现通过圆心的折痕就是直径所在的直线。而圆有无数条直径,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圆对称轴数量的同时,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得出最终结论。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同擅长领域的学生可以互相弥补不足,互相弥补思维上的漏洞,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强化各自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交流展示的方式,各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由汇报小组进行解答,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交流中,学生能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最终养成先思后讲、以讲反思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作业布置生活化
作业作为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实现了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与深化。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作业设计应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在生活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这一情境下深入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巧妙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全面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纠正。合理的作业布置,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
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的学习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生活化实践作业。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不使用圆规,你能借助生活中的工具画一个圆吗?”学生想到可以利用瓶盖画圆、图钉系线画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分别运用了圆的哪些特征,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发现,在用图钉系线画圆时,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即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距离相等。随即,学生进一步提出“是不是只要圆心和笔尖保持距离不变,就能画出圆”,由此有学生想到以脚尖为圆心,手臂为半径,原地旋转画圆,或者固定直尺一端,以此为圆心,旋转直尺,直尺另一端的运动轨迹就是圆。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巨大的圆,刚刚的方法可以吗?如果不行,你准备怎么画?”学生提出只要找到足够长的绳子固定一端,拉直后旋转就能画出圆。教师随后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分组验证猜想,并分别询问两组学生:“你们在操场上画的圆谁画得大谁画得小,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圆的半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这一知识点。
布置生活化作业能够很好地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促使学生积极完成作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也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