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机理与路径:基于时间货币视角

2022-03-26陶士贵

新视野 2022年2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货币养老

文/陶士贵 c

一 问题的提出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此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给新时代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

从养老资源提供角度,养老模式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基本方式。[1]社会养老模式下,老龄人口主要依靠离退休金以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未富先老”特征,资金缺乏始终是社会养老模式的难题。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方式,主要由子女承担父母的养老需求,但随着个人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增加,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步弱化。而自我养老往往意味着依靠年轻时储备的资产来满足养老需求,但养老资产跨期配置,加上我国贫富差距扩大,收入低的老龄人口很难储蓄到足够资产以满足所有养老需求。面对数亿老人持续高涨的照护需求,我国养老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型养老方案以积极适应老龄社会。近年来,“居家社区养老方式”被不断提及。居家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分工细化下发展出的更现代、更新颖的一种养老形式,是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创新与结合。其中,“时间银行”(后文简化为时间银行)作为居家社区养老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运而生,成为适应老龄社会的可能方案。

1986年,卡恩提出时间银行,目的是让社会边缘群体加入以重新实现自身价值,并促进社区发展,达到双赢状态。其随后提出的时间美元旨在从根本上重建社区经济,使社区经济与商业世界并存。[2]相比传统,时间银行更具经济性、平等性、互利性和循环性等显著特征。[3]引入中国的时间银行以社区为主要依托,以时间货币为媒介,规范邻里互助行为,链接社区资源,构成一个非正式的养老照护体系。1998年,上海虹口区晋阳居委会首次试点“时间储存式养老服务模式”。2004年,北京市丰台区开设“爱心时间银行”,开展社区互帮互助活动。2005年,南京建邺区滨湖街道建立时间银行,并建立了时间货币机制。之后出现了不少时间银行试点。目前,全国时间银行开始了新一轮探索。从提出到试点再到尝试推广,时间银行历经了20多年实践,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各个层面的发展难点。

政策面看,2018年起,我国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鼓励开展时间银行养老与志愿服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时间银行等做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时间银行,其重要作用之一是实现时间货币的延期兑付,通过时间货币的交易获得与现金支付同质,[4]甚至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考虑到时间银行本身提供的是没有任何抵押物的纯信用产品,可以将时间货币视为延期支付的时间信用支票,而时间货币能否顺畅发挥其补充货币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时间银行的未来发展。因此,本文拟创新性从时间银行的媒介及核心——时间货币视角研究其运行机理、困境及成因,进而寻求解决之道。

二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运行机理和 时间货币的优势

(一)时间银行提供养老服务的运行机理

时间银行是养老服务供需双方交易的平台,其互助养老的运行机理(图1)如下:

社区居民成为时间银行成员,建立时间账户。养老服务需求者通过时间银行发布其养老需求,参与者通过此中介平台联系需求者提供服务。待服务交易结束后,养老服务需求者扣除时间货币、供给者得到时间货币。未来,待此供给者转变成养老服务需求者,上述过程形成完整的闭环。时间银行存储双方的时间货币,保障双方服务交易的流通。依托于社区的时间银行,由时间银行管理者组织、鼓励居民互助,实现养老保障的跨时期接力。

时间银行模式高效开发与利用低龄老人这一潜在的养老资源,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有效减少社会各类养老成本,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与此同时,时间银行拥有金融业的信用属性,是由“物—货币—物”交换形式下在社会经济范围内衍生出的“服务—时间货币—服务”的新型交易形式,在运行过程中时间货币实现包括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以及贮藏手段等货币职能。首先,时间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构成流通体系,服务交易过程得以循环,时间银行成为养老服务供需双方中介。其次,时间货币履行价值尺度手段,需求方以时间货币标价来体现服务价值,供给者通过时间货币来衡量服务价值。再次,交易结束后,双方时间货币的转移说明时间货币实现了支付手段职能,时间银行作为中介使支付过程更透明、公正。最后,供给者得到时间货币后往往会待将来年老后再使用,时间货币长期储存在时间银行履行贮藏手段职能。

(二)时间货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关键

补充货币是一种与法定货币并行使用的交易媒介,可由各类组织、政府甚至个体创造。补充性货币的兴起,既反映了社会成员对国家法定货币制度、金融机构行为、通货膨胀现实等的不满,也反映了那些被正规金融体系所排斥的社会群体对更公平、更和谐社会的渴望。补充货币在不替代国家货币的同时补充现有货币体系,完善现有货币体系没有涵盖的部分,旨在发挥官方货币没有被设计、没有被完全满足的社会经济功能,给予现有货币体系更多维度,积极影响人类生活。[5]时间货币是补充货币的一种形式,更具体来说是补充货币种类之一——社区货币的一种运行路径,[6]发挥着促进个人重新实现价值与发展社区的双重功能。传统的商业经济不能照顾到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被商业经济社会所排斥的社会成员,而时间货币允许每个社会成员在社区范围内,通过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赚取时间货币以购买必需服务或商品,从而达到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并促进社区的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再工作的老龄人口往往更易成为一个被商业经济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在商业经济社会下,劳动与资本交换并不是畅通无阻的,阻碍着老龄人口通过劳动获得足够金钱货币购买养老服务。而时间货币作为一种补充货币,源于劳动的付出,是货币的一种本质回归,允许劳动(服务)与劳动(服务)交换。通过时间银行,老龄人口提供服务再次实现自身价值,赚取时间货币保障未来养老需求。可以说,时间货币既有效解决钱从何来谁来服务的问题,[7]又补充商业经济未涵盖的部分,是时间银行运行的关键,也是其提供互助养老的钥匙。

(三)时间货币优势:道德与经济的双重属性

时间货币作为实现养老代际交换的重要媒介,具备两个显著优势:一是内含道德因子。时间货币体现了五大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贡献重新定义工作、互惠、社交网络、尊重。[8]时间货币给予低龄老人再次实现自己劳动价值的机会。体现邻里互助精神,社区低龄老人相互提供养老服务,交易时间货币达到互惠效应。基于邻里信任关系的时间银行,可以更紧密联结居民,有效拉近居民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以减少社区冷漠,多方顾及老年人情感需求。

二是延展社区内可用资源。时间银行区别于志愿服务制度,在于其引入了时间货币,使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不仅如此,当社区范围内的其他资源也被纳入时间银行兑换体系供社区居民兑换时,社区内可用资源得以扩展时间货币可以将社区内的超市、医疗护理、理发店等纳入兑换体系,延展在社区范围内的覆盖面,成为一种价值意义更大的补充性货币,也成为一种公益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如,南京的姚坊门时间银行,存入的时间货币70%可以兑换等额服务,20%可以到慈善超市兑换日常用品,10%可以兑换生活补助金。时间货币兑换贯穿居民生活需求服务网络,让老人获取和提供资源更为便利,使得原本临时且分散的志愿帮扶转变成长期且有组织的社区时间银行养老互助行动。时间银行使社区内资源联动,链接了社区内众多资源的时间货币产生激励效用,赋予了时间货币新的生命力。

三 时间货币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提供服务的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开始支取他们曾储蓄的时间货币、兑换养老服务时,时间银行才真正开始步入正轨,开启养老接力模式。但此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银行能否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其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其中,作为重要媒介的时间货币能否在各个环节顺利流通、完成其补充货币职能,是决定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南京姚坊门时间银行、南京鼓楼区数字时间银行等实地调研走访,结合其他地区时间银行的实践做法,时间货币运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发展的困境。

(一)缺乏足够的信用保障

时间银行作为一个接力式互助体系,实现“当下存储,未来支取”过程。到了“未来”,时间货币信用保障问题是决定时间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间货币实现延期兑付养老服务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政府管辖范围内的时间银行通过政府购买由非政府组织承接,不同的时间银行其运行方式、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未来各地时间银行如何统一、时间货币如何兑换且不损害参与者利益的问题始终存在。同时,我国部分地区虽出台了有关时间银行发展的支持法规,但对于参与者和管理者的权利义务还缺乏明确界定。[10]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时间银行仍可能出现资金周转失灵、管理体系混乱、时间货币供需严重不平衡等问题,甚至存在“破产”可能性,进而导致时间货币无法承兑,难以有效应对老龄社会。

(二)同质化定价引发“劣币驱逐良币”

时间货币针对不同类服务同质化定价,易导致养老服务局限于简单易行种类,时间银行深度拓展受阻。现阶段时间银行大多局限简单基础服务,提供的所有养老服务同一定价,以“一小时”为单位计价或仅根据普通老人/失能老人等类别进行差异化时间货币兑换。当时间货币的兑换忽略服务的难度系数与专业化程度、单凭提供服务的时间为依据计算时,参与者往往选择提供时间较长但难度系数较低的服务,进而导致难度系数大或专业性强的居家养老服务逐渐退出时间银行服务体系,部分高龄老人养老需求因此无法得到满足。此时,时间银行养老方案下的保障是有局限的、浅层次的,其媒介功能也难以得到全面体现。

(三)缺乏继承转让、信贷与风险应对机制

目前,大多数时间货币仅仅被用于储蓄及交易,尚缺乏规范的继承转让机制与信贷机制。这一方面,易导致年轻且无兑付需求成员时间货币“储蓄积压”同年老且有需求成员时间货币“无处可获”的矛盾局面;另一方面,易导致有临时需求服务的老人不能通过信贷机制满足临时养老服务需求,时间银行灵活性缺失。同时,时间货币缺乏风险的应对机制。时间银行是一种“期权式”养老模式,时间货币充当交易媒介,参与者投入当期的服务时间得到时间货币,以获得未来养老服务的“求偿权”。但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期权式”养老模式不仅存在货币风险,还存在其它社会风险:包括人口结构变动等原因带来的各类风险以及疫情影响。突发并且反复的疫情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货币的流转率,一旦出现时间货币的养老服务无法及时足额的兑付,将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参与者对养老时间银行的信任与信心。

(四)尚未实现跨区域流通与承兑

时间货币的记录方式影响其交易流通与承兑。其一,各地时间银行均打造了相关线上平台以统筹管理时间货币,但实践操作中时间货币的记录方式通常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由于时间银行参与者多为60周岁以上老龄人,记录模式更倾向于线下记录,线上再整合形式。线下记录时,易出现虚假记录的诚信问题,导致参与者对时间银行的不信任,不利于时间货币的流通与承兑;从线下到线上转换的过程中,则易出现数据损失可能性,影响时间货币发挥其媒介作用。其二,各大线上平台暂时无法实现跨地通兑。现今人口流动快速,但各大线上平台分割了地区之间的时间货币,地区之间存在分界线,时间货币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范围内的流通体系,各个地区自身的时间货币影响范围都将是极其有限的,影响搬迁者未来养老规划、抑制其参与时间银行的热情,不利于养老时间银行发展。

(五)存在币值“异变”风险

在时间银行发展初期,时间货币可以起到抵御通货膨胀的作用。与法定货币现实中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同,时间货币起初被设定为“1个小时=1个时间货币”。当时间货币与一个标准服务时间挂钩时,时间货币就存在实际价值:一个标准服务时间的价值。理想状态而言,相比于法定货币,时间货币拥有货币之锚,币值保持稳定,不易产生通货膨胀问题。相比于当下储蓄现金资产待未来市场购买养老服务的形式,时间货币可能是一种更加理想的储蓄媒介。但长远来看,时间货币的币值稳定性可能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冲击。在几十年后,相较低龄老人,高龄老人增速会加快,老龄化程度更高。那时,时间货币会出现相对过剩,缺乏提供相应养老服务的供给方,从而导致时间货币产生“异变”。具体来说,现在的50后60后是我国人口出生多的两代人,他们成为低龄老人时,其低龄老人数量充足,在社区里有足够的劳动服务照顾现在的高龄老人。但当50后60后逐渐成为高龄老人开始对养老服务产生需求时,时间货币可能因供过于求而不能购买等值养老服务。时间货币价值异变由此产生:高龄老人因难以寻求到合适的低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就需要支付更多的时间货币以寻求服务。但时间货币起初的设定以一个标准服务时间为锚,未来的一个小时长度并不会变化,时间货币应当保值。若时间货币不能购买到等值服务,时间货币的货币之锚将不复存在,与时间的联系也会被扭曲,产生变异。时间货币若在未来产生变异,其与“时间经济”相联系的服务信用将受到质疑。作为纯信用产品的时间银行失去“1个小时=1个时间货币”这一时间信用保障,其媒介作用将大幅度下降。

四 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主要路径

(一)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提升时间货币的信用保障

作为新型养老服务的时间银行设立之初,即具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政府对时间银行的定位、功能、初始资金投入、运行机制和架构、风险防控等方面做出规约,并予以政策支持和引导。从前面所论述的时间银行缺乏继承转让、信贷与风险应对机制,时间货币尚未实现跨区域流通与承兑等关键问题,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从调研走访的南京姚坊门时间银行、南京鼓楼区数字时间银行等来看,之所以这些机构运行良好,都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注入和政策支持有关。因此,时间银行发展应当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引导和带来更多的社会力量解决老龄人口照护问题;通过健全法规,赋予时间货币合法身份,明确时间银行机制中的服务合同的性质,[11]向参与者明示承兑的保障机制,打消参与者对时间银行的怀疑,并助力推广时间银行;引导时间银行融合商业模式与志愿服务帮助时间货币联结各类资源、促进兑换体系多样化,切身保障老龄人口利益,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时间银行发展道路。

(二)健全时间货币养老服务区别定价机制扭转“劣币驱逐良币”不利局面

在保障时间货币信用的基础上,时间货币定价机制尤为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为公平服务定价、深度拓展时间银行,需划分服务难度系数,对具有不同难度系数的养老服务提供区别定价,以激励参与者更多运用专业化技能更愿意提供有难度服务。对于服务难度系数设定,在把握时间货币与时间挂钩的基础上,从专业与难度两方面考虑,赋予养老服务目录动态调整功能。从专业角度考虑,参与者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技能优势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时间银行为专业性强的居家养老服务赋予更高时间货币价格。从难度角度考虑,针对无需专业技能的服务,根据其难度系数定价,为相同服务时间但难度大的服务制定更高价格凭借服务难度系数给不同服务定价,区分服务的“质”与“量”,在有基础养老服务的同时鼓励专业化服务以及存在难度的服务加入进来使得养老服务更加全方位、多层次。此外,高龄老人可以因其需求或因特殊情况而发布独有的养老服务,例如疫情背景下的线上陪伴服务等。“个性化”服务设置要求时间银行在设定难度系数时更大范围考虑服务多样可能性,系数设定不止局限于现有服务,需包括未来可能需求,从而对特殊的新服务及时定价并配有合理监督评价机制。

(三)完善时间货币继承转让、信贷与风险应对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时间货币配备必要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其作为老龄化社会交往媒介的功能。首先,完善时间货币继承转让机制。时间货币是时间银行成员提供自身劳动所获得的“资产”,是私有财富,允许实现继承转让,进而通过继承转让加速时间货币的流通,增加互助机会。在具有时间货币上限规定的时间银行系统内,继承转让机制可以避免上限规定对参与者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继承转让机制给予积极提供服务的参与者另一条渠道“消费”时间货币,保证时间货币始终在流通体系内发挥媒介作用。其次,完善时间货币信贷机制,允许参与者通过信贷机制满足临时性养老需求。在信贷机制的设置中,时间银行作为第三方机构需了解借贷者信息、提供借贷服务、设置借贷规则、规范借贷流程;在时间货币设立信贷机制后,还需配备相应存款准备金制度,以避免出现“挤兑”现象出现。再次,进一步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参照商业银行监管制度,保证时间银行内储存的最低时间货币数额,设置最高限度的存贷比率以保证时间货币流动性,根据时间货币自身特征进行灵动变动;对借贷方设定一系列限制,借鉴商业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原则。此外,考虑借贷者的年龄可考虑设置“贷款”继承制,进而保证时间货币职能发挥。

(四)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运行体系,实现时间货币跨区域流通与承兑

扩大时间银行影响范围并解决现有记录方式等问题,需与新技术结合,辅以人文关怀,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养老时间银行,配备专有平台服务人员以提供线上记录服务。南京建邺桃园居社区携手支付宝已正式上线时间银行,也是全国首个把时间银行搬上区块链的地区,值得借鉴。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时间货币链。时间货币从发行开始上链,整个流通过程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呈现,是透明、公开的,可以很好解决时间货币流通初期的监管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减少在发行端的监管成本,同时便于及时关注时间货币规模。

养老服务交易通过区块链结算功能完成,实现时间货币流通。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提供服务类型、交易双方信息、服务时间以及时间货币收入、支出数据等信息存储到共享账本。时间参与者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交易信息。在此基础上,时间银行还可以基于服务交易数据提供其他服务。例如,通过时间货币钱包,让参与者时刻知晓时间货币存款,合理配置高效利用;通过服务发布、审核与评价,让服务需求者、供给者都可以在链上发布信息,发起主体审核双方信息进行合理配对,服务交易结束后双方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同时审核方抽查服务及其评价是否真实有效;以时间货币为媒介,通过链接其他时间银行,逐渐扩大时间银行范围,解决时间货币不能跨地区兑付难题。同样关键的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养老时间银行其操作需简便易懂,便于老人使用,同时使所有数据上链,解决过往记录风险防控问题。

(五)控制时间货币承兑规模,防范币值“异变”风险

针对可能存在的时间货币“异变”风险,时间银行需要控制承兑规模,以避免时间货币供过于求、缺乏养老服务提供者等问题的出现。

控制承兑规模基于低龄老人角度和高龄老人角度。基于低龄老人角度,时间银行最终要承兑的是低龄老人储蓄的时间货币,通过规定低龄老人总和时间货币额度上限,在总额上控制规模。可行的措施是在设置单个参与者时间货币上限的同时,配备转让与补偿机制。一种方式为:参与者可以将其超过上限的时间货币转让或赠予亲友或缺乏时间货币的困难高龄老人,在满足自身未来养老需求的同时发挥奉献精神。另一种方式为:政府发起者订立规则,当参与者赚取的时间货币达到上限后,再提供服务后赚取的不再是时间货币,而是选择其他规定的资源作为补偿机制。基于高龄老人角度,高龄老人支取时间货币以换得养老服务,将第一年高龄老人所得的时间货币总额,作为第二年时间货币承兑规模的上限。对第一年高龄老人享受的养老服务时间进行限定,即给时间货币发行设置上限,时间银行管理者凭借此上限、结合低龄老人及志愿者数量及其提供服务频率预测下一年是否可以满足高龄老人最大承兑需求,并针对预测做出相应调整。每一年针对时间货币规模具体情况决定下一年需发放的时间货币,保障时间货币规模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通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两个不同层次、限定时间货币上限或限定发行数额,不仅可以控制未来承兑规模,进而管控承兑风险、防止时间货币价值扭曲,还可以创造时间货币稀缺性,防止时间货币发行、流通的随意性,引导时间银行参与者合理配置时间货币,细致规划时间货币的使用,提高时间货币效用。

(六)遵从“互助+银行”创新发展理念,融合商业模式与志愿服务模式

时间银行是一个以服务易服务的平台,在引入中国后,内容与形式得到创新,赋予了浓厚的“志愿”精神,但时间银行不是一个简单的志愿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等值交换”平台,因而需要在市场化与志愿服务之间找到一条创新发展道路,融合商业模式与志愿服务模式。商业模式方面,时间货币仍遵循一定货币规律,需借鉴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供需平衡,规范时间货币的流通,使其成为真正实践意义上的储蓄媒介;进一步完善储蓄制度,增加保值增值业务并配置各类机制,形成有特色的时间货币体系。志愿服务方面,在时间银行宣传时倡导“尊老”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服务提供者道德层面的激励,让幸福感充满社区,在引入“经纪人”思维的同时保证“道德人”底线。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时间社会属性的认识,[12]呼吁和鼓励青年人的加入,增加服务供给,从供给侧解决未来低龄老人数量减少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缓解由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可能困境。在此过程中需正确定位青年人所扮演的角色。青年人加入时间银行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其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可以储蓄时间货币兑付各类资源;其作为助人者与被助者,服务被视为交换与纽带,使代际交换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货币养老
养老生活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