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2022-03-26

中国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核心

○ 刘 晶

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国家和社会对新型交叉学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对音乐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提出了新挑战,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恰好综合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能力,充分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色。应用型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也理应在音乐实践与创新方面建立起跨学科融合素养。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音乐教师,成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设与音乐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它的“新”是指新技术纳入艺术等多门类学科课程当中,其发展要义在于通过跨学科交叉重组,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任务。通过调整优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建设,规划学科建设的新发展方向,来构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面向时代、开创未来的音乐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刻不容缓。

一、“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价值蕴意

建设“新文科”的内涵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变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引领学科方向,促进中国新时代文科专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而发展中国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要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将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并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发展不由教师直接教授,而是通过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①六大素养: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彼此联系、补充和促进,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并借助现代课程教学中蕴含的音乐文化的基础及审美与实践的能力,来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

(一)确立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加强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当前,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长期存在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专业性与职业性培养的统合协调方面显现出不足②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页。。应用型大学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且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转化能力,尤其缺乏音乐对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音乐教育实践环节缺乏,培养过程呈现“短、平、快”的特点,存在师德弱化、职业理想信念不足的现象。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首先要侧重于专业本身,倡导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基本训练和教育实践活动,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全国(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三型”“三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直至2016年的十余年间,如何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进一步落实到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教育目标及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中去,并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有效衔接,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建立跨专业、跨文化的教学科研团队,为人才培养定位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在应用型大学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从社会需求定位与学生生涯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精细化的培养目标,做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学习实际情况,通过音乐跨学科综合教学的情景体验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最后,通过建立课程基地(例如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实践基地),对学生实行多目标、多类型的精细化培养,提升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扩大跨学科融合的视野,打造新时代社会所需的综合性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音乐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将核心素养落实到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任务创设,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建构学习。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训练了音乐专业能力,形成了积极的态度,养成了高尚的三观。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深度学习实施,能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改善教育质量,培养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通透式高阶学习思维③何艳、程保锐、崔晓楠:《朱熹教育思想对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启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566页。,对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具有良好的培养效果。在对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音乐学习资源嵌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又能满足学生音乐专业知识需求的教学流程,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借鉴中国传统合奏形式(如弦索乐、锣鼓乐),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增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既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也对音乐深度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一套教学相长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在体验、感知、理解、反思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与提炼,有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反思,形成学生独特的个人见解,养成音乐学习的高阶思维,真正形成与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蜕变过程④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期,第3-25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音乐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构建

(一)架构两个维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当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脱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开设的教育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的课程偏少,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科专业的教学水准。“新文科”的建设依赖于文科内容多元化以及文科科学性和价值性兼备的二元性⑤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第4-5页。,而跨学科素养训练是培养具备多重文理技能、“双一专多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的新发力点,也是未来的主要教学课题。2001年以来,国家围绕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提出要优化音乐课程体系,变革音乐教学模式。2019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又发布了改进艺术师范生教育的分层分类指导意见,要求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的音乐专业能力和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要培养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这两个维度,必须将课程设置与课堂实践路径相呼应,与多种学科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音乐教师必须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重视核心素养能力的生成,搭建优质课程体系,编撰选用优质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工作,使音乐教学更具灵活度和开放性,从而构建音乐学科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构建“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时,要推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确立建设多样化教学资源与模式的目标,大力推进区域性特征的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突出教师教育的职业专业品质,优化整合主干课程,增强学科间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开发新课程,优化传统课程,从而满足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音乐教师教育技术变革,构建“互联网+”时代的音乐课程形态

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对音乐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音乐教师在面对智能时代教育新变革的诉求时,不但要传道授业,更要立德树人。教师要提升信息化素养,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手段,拓展音乐教学内容,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构建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建构音乐课堂混合学习模式,用足、用好优质线上国家“金课”资源,借助智能教学工具实现教学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开展精准分析与针对性学习干预,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宏观视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音乐课程之中,充分了解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把握好专业与职业之间的耦合度,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并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与评价模式的改进

当前在应用型大学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应在改革与发展中力求建设全面多样化的学科架构和课程设置,围绕城乡文明建设和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为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需求,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也要适应这一变化,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应搭建以美育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与学校的需求。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应用、态度等维度出发来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以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全面提升,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要通过史论课、欣赏课、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的音乐专业技能,引导和培养学生逐渐发展成为“多专”与“多能”的专业人才,使师生共同经历一场深度学习的智慧之旅,达到课程价值的实现与终身发展,从而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的需要。对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则应从科学性、过程性、发展性、创新性等多维度展开综合评价,在开展课堂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音乐整体能力的考核评价(如理论考试、技术实践、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用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观中,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并通过生生互评自评与教师评估监督相结合及时反馈课程实施效果并调整方案,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融合“新文科”理念诉求,优化音乐教师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关系

“新文科”建设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联合培养,是应用型大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为目标,以探究学习为核心,以规范有效为要求,以多元灵活为导向,深化应用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的供给侧改革,积极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保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大学应拓展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积极搭建学术型团队,与当地的中小学及地方院团积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校企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跨界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新时代新型学习实践共同体。学校组织专业导师为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帮助学生团队奔赴不同实践基地,持久深入地以践促研、以研促学,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综合型音乐人才为己任,并形成演出实践与调研报告。(如图1所示)

图1 音乐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二)打造音乐“金课”的教学活动与路径

当前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音乐课程活动实施僵硬化、课程之间交互学习碎片化、艺术实践活动表面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衔接孤立化等现实问题。新文科建设提倡运用新手段,拓展新思维,着力提升大学课堂和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等教育回归育人之本的内涵式发展的“金课”。 围绕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有效融合“金课”创新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实质要求。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金课”建设要体现多维度,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充分培养音乐学生的高阶思维,发挥“教”与“学”的双向作用。目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开展的“金课”教学实践主要是围绕教学材料组织、课例遴选、活动设计要求,改变陈旧课程体系,打造线上精品资源,力求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它在“课程”“课堂”“课外”“实践”“考评”五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设计。以弹唱课教学为例,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活动,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弹唱课程学习。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课前学情分析可以明确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并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实践环节,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教学的难度、深度与选择性,可以设计多位老师指导一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各自所长和集体智慧,开展“N对1”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审视自己的临场表现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

在打造音乐“金课”的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整合。以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课程为例,在使用(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钢琴》1、2册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要素(含信息技术)组合方式,来支持钢琴教师胜任钢琴微课程的线上指导,通过展开高质量的钢琴自主有效学习,拓展钢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做到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互补,促进教师从“演员”转化成为“导师”。在应用研究型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中,首先是钢琴微课程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制定设计的策略与流程;其次是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元,掌握学习任务设计的方法,结合教材每一单元的作品,制定弹奏目标和学习任务;最后录制一个或数个视频软件,对钢琴学习作品进行弹奏讲解与示范,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配套学习视频,最终指导学生完成正确弹奏。再者,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开设“西北传统音乐”课程,将传统音乐置于本土人文学科内涵的背景下,通过经典或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宽,实现地域传统音乐与实际作品的有效结合,提供丰富的线上资源,学生根据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讨,图文并茂、音画结合,多视角、多层面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西北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的理解、感知与表达。授课方式形式多样,包括知识讲授、名家访谈、传承人技艺展示等,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提高艺术综合素质之目的。(见图2)

图2 应用研究型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三)重塑双创教育理念与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

“双创教育”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都是“以人为本”,以自我完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宗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要与双创教育教学融会贯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教师应挖掘自身潜力,引入音乐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组建团队,加强跨校合作,通过参与校内外开展的双创比赛,提升自身的双创能力,并依靠创新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利用教师的指导,充分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使自己尽快与专业技能学习有机融合。

综上,“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实践创新和迁移应用。林崇德认为实践创新是自主个性素养形成的基础,从实践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将专业学科能力和素养充分融入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学科素养,并以音乐教师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跨学科的桥梁,积极推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内涵式发展质量的提升来契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新”,更是从音乐学科研究范式的拓展以及学科间的交融、价值观的重塑、话语主导等层面上展开的。针对应用型大学,当务之急是建立“音乐学习的生态系统”,通过学科融合促进学生与自然、人工智能和社会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挖掘自身可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软硬件提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价值观熏陶、德行培养、深化改革,从而激发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活力。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