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简述紫砂双耳方瓶“雾隐”的艺术形态及陶刻工艺
2022-03-26吴文杰
吴文杰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宜兴 214221)
在紫砂器皿的制作过程中,山水画的出现是较为常见的,也是紫砂制品重要的主题色彩之一,俗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个传统正在此彰显出来,这是构成这件山水瓶的灵魂,也是最具艺术性的一部分。陶刻艺术的作用体现在将多种毫不相干的元素杂糅在一起,不会由于一种元素的过于凸显而影响整体美感,准确传达出美的感悟。
1 紫砂双耳方瓶“雾隐”的简要分析
“双耳方瓶”是紫砂器皿中较为常见的一款造型,从器型上看它宽厚健美,线条感非常流畅自然,且不复杂多变,意为简约器型,两侧带有双耳,这也是它名字的来源,属于最直观的造型特征。这件山水双耳瓶“雾隐”(见图1)颈部向内收紧,继而由肩部向下逐渐收拢,呈现一个上宽下窄的透视效果,极具视觉冲击感;瓶口、瓶身以及瓶下四足具以四方的几何形态为主,瓶口平整爽利,整个方瓶的色泽呈现出来的是暗红色,主要是段泥烧制成型,质地细腻;方瓶两侧是双耳配双环,双环设计巧妙,大小适宜;瓶身前后两面各以陶刻技术刻画山水松柏画以及书法字画。
图1 雾隐瓶
“陶刻”是在紫砂工艺品上进行雕刻装饰图案或是文字的一种传统手工技术,从表面上来看,陶刻并不是一项难活儿,但是在它的背后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从无到有的探索积累而保留下的精髓,这也展现出中华手工艺人的独特匠心以及优秀的智慧。陶刻在某种意义上不单是一种技法,他更多的是一座把手工艺品带入艺术品行列的桥梁,艺术的主旨往往需要手工艺人通过这种技法来进行升华。故而,该技艺历经千年依旧存在难以描述的想象空间,主要还是缤纷多样化的艺术思维的编织,渲染出更加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的旷世花纹与图案。
在历史上,许多事物的发展大都是无意识的,突然某一天顺理成章地由某个人发现其中的奥秘,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一步一步地将它从朴素单一过渡到华丽炫美。初始的陶刻技术自然是最不成熟的,多为线条勾勒,线条本身自然也不会包含某种深远的含义,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思想的进步,这些简单的线条逐渐演变成文字,文字演变成图画,继而蕴养出愈发丰富的内涵。紫砂泥的出现正是陶刻艺术展现的一个绝好的温床,紫砂艺术品的制造让陶刻技术愈发纯熟、愈发鲜活,这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共同进步的同时也是将传统文化的浪潮推向一个更高的巅峰。
2 紫砂双耳方瓶“雾隐”的文化意蕴
这件紫砂器物上所雕刻的文字实则是唐朝诗人刘长卿所写的诗句《寻南溪长山道人隐居》,文字以纵向排列的形式展现,匠人的雕刻工艺纯熟,雕刻而成的文字大小适中、力道适宜、笔画明了,所选用的字体也属飘逸一类,符合与之对应的山水图的意境,相当美观,却是将诗人从幽深环境中的所悟、所得完全展示,将禅宗的妙悟与道家的德行结合,在字里行间得到统一,达到意趣高远之境界。
瓶身对面是山水图画,在传统文化里山水画又称风景画,与西方写实派或是抽象派的山水风景有异,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话重在写意,重在意境氛围上的烘托渲染气氛,画家创作此类画作的目的往往为寄情于山水,将思想与感情通过山水风景画表达出来,这恰恰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现象,也是画家艺术思潮的另一种展现形式。
在紫砂器皿的制作过程中,山水画这一装饰的出现是较为常见的,也是紫砂制品重要的主题色彩之一,俗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个传统正在此彰显出来,这是构成这件山水瓶的灵魂,也是最具艺术性的一部分。陶刻艺术的作用体现在将多种毫不相干的元素杂糅在一起,不会由于一种元素的过于凸显而影响整体美感,准确传达出美的感悟。
这件山水双耳方瓶“雾隐”造型上看十分的简约,但是制作工艺却十分严谨,装饰分布合理,可以准确地展现出标准的紫砂美、工艺美,更加巧妙的是它没有将传统的民族工艺埋没,而是精准地将陶刻工艺的优越性体现了出来。
3 总结
通过上述观点分析,我们对这件山水双耳方瓶的造型、颜色、制作工艺、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分析感悟,可以预见的是,陶刻技术目前仍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传统文化上,我们后辈的继承者们需要将更多现代的元素与紫砂文化以及陶刻工艺相结合,将中国传统的书法、山水画的精髓发扬光大,以艺术美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并发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