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P平台,山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导路索
2022-03-26郭佳辉
郭佳辉
摘要: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逐渐重视起来。各学校纷纷安排适龄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特殊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该如何开展呢?本文就笔者所在学校的在IEP平台指导下开展的送教上门活动进行了分析展示。
关键词:特殊儿童;偏远山区;自闭;IEP;送教上门
本文所提的山区特殊儿童,指的是身体带有残疾,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儿童。这类儿童因身体的缺陷无法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处于偏远山区的残疾儿童因为家庭条件、家长意识等原因更是容易被忽视。为了让这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能跟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学校教育,也为了能尽多减少他们與正常儿童的差距,学校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对学校招生范围的一位不能进行随班学习的孩子进行了上门送教。
对智力残疾孩子送教上门对一般学校老师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送教,给孩子上门送什么,是我们老师一直面临的问题。我们的送教对象是一位名叫姜姜(化名)的11周岁男生,根据初期了解到的情况,这个孩子是多动型自闭症患者,日常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不知去向。姜姜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还能看得住他,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奔跑速度变快,爷爷追不上,因此只能常年把他锁在家中看管。初次面对这种情况的孩子我们难免手足无措,但在“浙江省网络IEP平台”的信息帮助下,我们一步一步展开了对姜姜的送教上门工作。
一、基本信息搜集
由于姜姜同学的自身缺陷,用一般的交流方式我们不能直接了解他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直接沟通交流,对姜姜当面进行评估。根据IEP平台提供的测验评估量表,对姜姜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沟通、生活自理、认知、感官知觉、社会技能7方面内容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详见表格:
根据上表内容对姜姜在七各方面的优弱势进行分析,在送教中,我们要对姜姜进行“精细动作训练”,通过精细动作训练增加动手能力,同时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根据情况,制定个案
通过上门对姜姜进行当面评估,我们就能为姜姜制定合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孩子发展的短期目标。在制定短期目标之前,我们征求了姜姜爷爷奶奶的意见,取得他们对我们的目标的支持和认可。姜姜的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不高,我们尽量让爷爷奶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训练中来,这样效果的持续性会得到保障。
三、根据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对于送教上门这项特别的教学工作的来说,并没有配套合适的教材可供我们选择或是参考,我们只能根据所定的短期目标,从相关的资料以及专业的培智老师那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案,结合姜姜的实际心理情况、生理情况以及残疾类别和程度进行修改,使之成为适合姜姜的切实可行的教案。
简案1:认识苹果
教学目标:
(1)理解指令:一样的放在一起
(2)将苹果放在一起
教学过程:
(1)老师在姜姜面前吃切开的苹果,吸引姜姜的注意力并,他分享尝味道,并拿出完整的苹果,告知这就是苹果。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篮子,里面有2个苹果和1个香蕉,教师从篮子里拿出一个苹果放到桌子上的盘子里,又从篮子里拿出一种水果,当拿到苹果时,说“它们是一样的,都是苹果”;当拿到香蕉时,说“它们不一样”。
(3)教师让姜姜来试一试,从袋子里找出苹果和盘里的进行配对,正确完成给予奖励,做错了可以再试,如果不明白就教师给予辅助。
(4)教师拿出之前准备的两只篮子,一只篮子里面放着苹果,另外一只菜篮子里面放着梨子。教师让姜姜把桌子上的苹果收到篮子里,要“一样的放在一起”。
(5)教师把两个苹果放在一起,帮助姜姜总结,它们是一样的,都是苹果。
简案2:抓豆子
教学目标:手部运动肌肉调整
教学过程:
(1)老师准备适量黄豆,两个碗,一把勺子
(2)老师将碗左右摆开,把豆子倒入左边的碗中,用勺子将豆子舀到右边的碗里,倒豆子时发出豆子撞击到碗的声音,吸引儿童。
(3)多次演示,把勺子给姜姜尝试,做到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四、短期阶段性评价,适时修改
当姜姜的送教上门完成短期计划后,根据IEP平台的提示要求,我们对姜姜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根据姜姜的当下的实际情况对下个阶段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调整。这样会使我们计划对姜姜的成长将更有针对性,也使我们的送教上门有真正的收获。
五、IEP品平台使用感受补充
浙江省网络IEP平台的推广,让我们这些非专业培智教师在对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孩子进行授课时,有了方向性的引导,学习到了如何一步步去了解、去引导这些孩子。IEP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一直处于有组织有系统的训练中,但是只依靠学校和老师还是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这些孩子家人的参与,希望在平台当中,能够适当地加入家长的参与设计,这样对特殊儿童的成长会有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清明.对支持在特殊儿童IEP中存在方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21(10)中旬刊.
[2]连福鑫、陈淑君.理想与现实: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实践个案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