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

2022-03-26陈文雅杨涛樊兰兰卢汝梅梁臣艳

高教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

陈文雅 杨涛 樊兰兰 卢汝梅 梁臣艳

摘  要:文章从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培养出发,以广西中药大学中药学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导师团队,对构建“开放”“交叉”“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关键词:导师团队;中药学专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174-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ese Pharmacy at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am of tutor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pen", "intersecting" and "through"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mentor team; Chinese Pharmacy specialty; innovation ability

習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而研究生导师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教育创新计划,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培养应积极构建以“开放”“交叉”“贯通”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师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潜心研学,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我国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经历了单导师制、双导师制以及导师团队等三种模式[1]。单导师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的模式,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单导师制培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是一名导师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带着十几位研究生,从时间及精力上可能会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二是导师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限制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以及学术视野的扩展;三是学生在报考选择导师时,可能会侧重于导师的学术研究背景或者行政职务,出现热门导师报名人数拥堵,而其他导师无人问津,导致研究生培养过于集中,新进导师得不到经验积累,导师队伍建设受到影响。从以上问题可见,单导师制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现在研究生培养的需求[2]。

因此,要改变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应从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上进行探索改革。采用导师团队、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可以发挥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学术领军作用和团队合作优势,促进学科方向之间交叉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本文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导师团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培养研究生模式现状

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实行单导师制培养,随着研究生招生模式的扩大,以及社会经济对高层次综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单导师制的培养弱势逐渐显露。导师个人的科研专业范畴窄,学术水平不均等,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偏差大,培养模式随性化,研究生学术视野受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受导师学术背景限制;面对“一师对多生”的现象,单导师的时间与精力难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将研究生导师的行业经历列入正高级职称评选的必要条件之一[4]。在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到,鼓励设立“行业产业导师”;但我国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校内导师占比远大于企业导师,且企业导师均是兼职导师,因此常遇到的问题是,企业兼职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参与度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学校缺乏联系沟通,衔接性不强,对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上的指导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无法衔接。目前,国内各高校也都在倡导探索“校-企”双导师制指导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制一定程度上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专业实践问题,但因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协同沟通机制不完善,校内与企业间相互独立的指导模式,存在割裂问题,导致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时成效不显著。另外,校内导师多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侧重基础科学研究,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且对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认识薄弱,依然简单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力量不足,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轨。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及研究生专业实践情况为例,近三年,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企业兼职导师占比为16.7%;学位论文设计以解决企事业相关技术问题、中药资源调研、中药质量标准及检测分析等主题占比78.9%,但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是在校内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完成。

二、导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中药学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型人才为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则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主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为主。因此,导师团队要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应是学科方向带头人或者是硕士生导师担任。导师团队职称、专业等结构要合理。对于学术型导师团队由1~2位本学科方向硕士生导师、2名交叉学科方向硕士生导师以及2~3名具备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型导师团队由本学科方向导师2名、企业导师2名、校内及企业中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青年骨干各2名组成。

在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如朱华教授的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团队、邓家刚教授的中药药效重点实验室团队、海洋药物研究院团队以及与研究方向相结合的中药化学专业团队等。以中药化学专业团队为例,该团队以培养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为目的组建,包括3名教授、3名副教授、4名青年骨干教师,其中7名具有中药化学专业背景、1位具有药理学专业背景、1名具药物合成研究背景;1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青年教师是来自桂林三金药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导师参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在组建时同时考虑到年龄梯度、专业背景、职称结构等,有效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宽学术视野;增强专业型研究生理论结合实际,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导师团队组建成功,其运行要基于合理的分工。第一,明确落实每一位导师在团队中的职责、权利与任务;第二,团队中每一位成员应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学术道德、科研诚信以及科研能力等培养过程,且要起到学术规范、科研创新的带头作用;第三,团队在建立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团队后备的青年骨干,增强导师团队建设,避免出现队伍断层,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连续性,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与职责

三、导师团队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

导师团队创新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导师团队应该怎样打破传统培养模式,要创新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现并挖掘团队成员的潜在能力充分利用到研究生的培养中,优化培养方案、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健全激励政策,有效提高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从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围绕中医药思维培养,聚焦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基于“四个面向”的创新能力培养,各研究生导师参与到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研究生教学改革,加强质量督导,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基于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要求,新版培养方案突出了学术活动、创新创业等必修环节,压缩理论课程在第1学期完成,增设导师自主开设的专业方向课,有利于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格塑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双思维培养并重,融入壮瑶医药特色,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中医药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并重,以中医药基础理论和本草典籍导读等课程强化中医药思维培养,构建多元化创新课程体系,增加循证医学(公选课)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等研究性、前沿性课程;将我校壮瑶药、海洋中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壮瑶药研究专论、海洋中药学专论等特色课程,在中药化学专论等课程中增加扩展性、发散性的教学内容,引导研究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培养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中药学专硕课程增加现场实践及案例教学;民族药学专论、中药(壮瑶药)鉴定技术突出壮瑶医药特色,更好地实现中药(壮瑶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研究生进行12~18个月的专业实践,深入生产和应用现场,了解中药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锻炼提高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教育改革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课程建设和创新实践助力提升培养质量。开展“药之声”系列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探索建立包括显性的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和隐性的创新素养、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构建教师、小组互评、研究生自评等多元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形成良好导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督导,发挥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实行校、院所两级教学督导,由研究生院、职能部门、药学院、教研室、教师共同对研究生教学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教学全过程进行督导。

(二)互助式指导,构建“开放”“交叉”“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學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也是打破传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口[5]。导师团队采取协助培养模式,就是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协助已具备导师资格资深导师指导研究生。不同学科、学术背景的青年教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中,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有利于探索学科交叉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成效。以创新科研思维、自主探索能力培养为指向,鼓励研究生在创新项目申报、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等环节自主探索完成;建立学术互助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定期开展团队讨论会,汇报文献学习、课题进展等情况,支持学生在讨论会中提出科学研究问题、并探讨怎样设计实验方法解决问题,有效促进研究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尊重学生个人特性,注重发展其独立性,给予一定的学术自由,在科研诚信原则上,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三)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是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6]。若要有效区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就应该充分发挥培养基地在研究生专业实践中的作用。我校在原有的省级中药学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与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仙茱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多个企事业单位摸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创新做法,充分发挥基地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切实落实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下课堂后进入一线产业开展专业实践。如,在与广西仙茱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中药学专业型研究生的模式中,提出专业型研究生在进入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时,在熟悉中药材生成、流通管理等流程的前提下,提出根据研究生专业方向进入相关专业一线领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专业实践期间由具有导师资格的企业导师进行指导,日常专业实践有企业青年骨干实际跟进指导。为了保障研究生专业实践与学校培养方案不脱轨,充分发挥学校在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资金、设备、创新和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以横向项目为依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充分调动企业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积极性,构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新结构,探索一条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增强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功能。

(四)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导师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健全创新与实践平台,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平台;研究生团队导师根据每个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申报各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环节,学校和学院为激励研究生与研究生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制定了相应激励政策和资助办法,将指导与培训工作量以及指导的作品获奖情况合理计算纳入指导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工作中,另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等平台为青年骨干教师设立开放课题,为其提供科研经费,增加校内青年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增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校内与企业的对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获奖学生在奖学金、优干、优生等评比上可根据获奖级别加分,用于激发学生对创新实践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优秀研究生考博升学,接受更深层次、更严格的科学训练,从事中药领域中高水平、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中药事业产出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科研成果。

四、结束语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能力强、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加,研究生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打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本文从导师团队的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教师及研究生积极性的激励等进行探讨及实践。在这种相互探讨、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下,不但积极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同时对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也会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根,翟宏财.“双师型”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培训,2017(6):111.

[2]常正霞,狄美琳.硕士研究生导师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学位与研究生育,2014(3):29-33.

[3]尹小君,張小宾,苟贞珍.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构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9):61-62.

[4]刘志,沈国江,刘端阳.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时代,2021(1):76-79.

[5]杨涛,樊兰兰,卢汝梅,等.“大健康”产业背景下中药学专业师生共创策略思考[J].高教学刊,2019(20):35-37.

[6]杨涛,卢汝梅.基于“师生共创”模式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9(22):36-38+41.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基于‘四个面向’科技创新导向的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GY2021118)、“基于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GY2020108)

作者简介:陈文雅(1992-),女,汉族,广西北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筛选与新药研究。

*通信作者:卢汝梅(1969-),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民族药学。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双创背景下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试论服务科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基于AHP原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例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