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举国体制下新基建推动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

2022-03-26司凡鹿颖宋立丰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新基建

司凡 鹿颖 宋立丰

【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生态体系是我国适应新时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际竞争的复杂化、国内发展的迫切性显示我国亟待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然而, 如何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现有研究缺乏对其发展路径、演化机制的系统性、全面性讨论。 基于此, 以新基建为例, 分析新基建对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 发现新基建本质上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典型举措, 我国现阶段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适合于新型举国体制下新基建推动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路径演化。

【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新基建;国家创新体系;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8;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2)01-0154-7

一、引言

2020年10月,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成为维持、提升环境动态中竞争优势的关键[1] 。 而当前复杂经济环境使得关键创新、核心技术创新等所需的创新要素要件越来越难以通过单独经济个体、组织或企业获取, 新时代的创新是极富层次性、整合化和要素协同的复杂价值创造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 “我国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其多元主体协同、共生演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当前我国创新实践发展趋势深度耦合,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适应新时代、优化国家科技创新生态的关键[2] 。

然而,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其建设的复杂性远远大于某一企业、技术的创新, 而国际形势复杂化下, 国家间的竞争实质已转化为对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竞逐, 我国急需创新能力整体性、全面化提升。 实际上, 现有国家为构筑创新生态系统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如美国建立了以硅谷创新企业集群为导向的多主体反馈、协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德国在《高科技战略》等生态经济政策引导下建立了可持续、可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 瑞士利用创新竞争优势实现创新生态系统化、整体化发展。 同时, 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理论研究成为学界热点, 学者们尝试从不同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进行分析, 如要素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富足要素资源调优及多元主体竞争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生态位理论认为主体社会协同、资源互动的创新、自组织反馈调节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而情境依赖理论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是随国家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变化实现情境式递进演化过程[3-5] 。

由此可见, 不论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实践或是相关理论研究都承认, 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而发挥本国优势、结合实际情况以选择适合本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导向。 同时, “十四五”规划强调的新型举国体制建设作为符合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发展原则, 是提升我国创新实力和经济转型期的重要创新体制安排。 有学者指出, 目前我国适合于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国家情境和发展特性选择的创新发展中国方案, 而我国正在加快推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正是与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相关、能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举措[6] 。 因此, 本文认为新基建是一种由国家主导的, 实现经济转型、构建智慧社会以推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典型举措。

同时, 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 新基建与创新生态系统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因果逻辑的交互: 一方面, 新基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这一共识达成后, 关于新基建是什么、如何推进新基建、新基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化机制的相关研究尚有缺憾; 另一方面, 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是获取创新竞争优势、建成新基建的理论基础认知下, 如何系统地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相关研究亦有迟滞。 将已有研究进行理论与实践逻辑交叉后, 发现需要讨论的正是新基建如何推动创新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如何演化等相关问题。 因此, 新基建对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以及其推动我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自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创新实力的重要性后, “十四五”规划将创新主导的国家战略科技提升、科技创新体制构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关键[2] 。 而以“六新”(新各级、新结构、新关系、新市场、新基础、新诉求)为特点的时代经济发展形势下,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需要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的国家创新体系, 这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题中之意。 那么,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升为国家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并推进后, 其一系列创新协同的、非自我推进的创新实践表征正契合创新生态理论。 目前, 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发现, 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存在诸多的困难, 现阶段我国适合于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6] 。

(一)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Freeman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后,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 实际上, 我国初步实现人均GDP、创新能力及科技水平提升后, 贸易摩擦、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创新体系的桎梏。 同时, “十四五”规划指出“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创新发展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 即建设以国内内源式创新为主、推進国际创新协作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安排下, 有学者指出突破现阶段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困境可行路径的重点在于发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优势[7] 。

同时,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型举国体制建设作为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的政治安排, 正是发挥国家凝聚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路径。 已有研究指出, 与以往的举国体制相比, 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创新发展体制适应性、环境包容性建设, 实现了创新发展中局部与整体、主要与次要等重要关系的协调, 避免了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出现, 从而刺激我国内生消费市场繁荣、畅通国内需求经济内循环以增加国内创新发展机遇, 削弱经济“脱钩”对创新竞争的负面影响, 从根本上避免了经济边缘化制裁和贸易挑战, 与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目标相一致[2] 。 由此可见, 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打破了创新发展困局, 以加强统筹协调、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然而, 当前经济形势下, 新型举国体制仍处在探索阶段, 难以通过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形式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而仅能在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过程中探索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整体提升路径。 同时, 以创新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 基于核心技术创新、多方协同的整体性、系统化的新型举国体制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 实质上正是以创新生态系统方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由此可见, 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顶层设计的、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综述

1993年, Moore[8] 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概念, 将企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组织或者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 Adner等[9] 关注于创新生态系统本身, 认为创新是环境依赖下的系统创新实现, 其于2006年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首要研究议题, 与数字技术、价值创造等概念联合讨论后,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为实现具有互动需求的多边、异质参与者通过共同价值主张建立的联盟结构, 其概念侧重于从互补性和情境依赖性角度解释创新主体系统内“共生演化”的实现。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以企业为中心、延伸到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共同价值主张的实现, 因此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可分为微观、宏观两个研究层面。 相对微观的企业层研究认为, 创新生态系统是随着技术创新、经济模式发展, 使不同企业在共同价值主张下进行知识互动、资源共享与组织间关系的优化, 实现多元主体合力技术创新、企业资源调优的共享创新发展[8] 。 相对宏观的产业层研究认为, 技术进步是新经济时代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创新生态系统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在技术迭代中实现市场供需联动, 促进产业创新与环境协调发展。 而更为宏观的国家层研究认为,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国家主导的顶层设计或经济发展计划, 根据国家发展阶段、国家情境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整体创新发展[10] 。

那么, 由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层面的不同,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也呈现出不同趋势。 目前, 对于企业层的创新系统演化机制, 研究发现企业不再是单个的封闭组织, 而是有意识地与整个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并基于共同价值主张进行共享、协同、智能化创新发展, 呈现出企业反馈调节、共生演化、共享演化聚合的创新演化机制。 对于产业层的创新系统演化机制, 研究认为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下产业基础高级化、精准化、效益优化的结果。 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领域内创新升级、域外延伸后, 在赋能、竞争机制下多主体共生竞合发展、多阶段交互的创新演化。 对于国家层的创新系统演化机制, 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更加注重创新建设在国家顶层设计下的政策性,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特定情境下国家政策集中化、特色化、系统化支持的结果, 是开放演进、生态效益均衡下的发展机制[11,12] 。

(三)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

实际上, 无论是现有的新型举国体制或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对其实践探索和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 已有新型举国体制下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研究集中于对创新发展基本原则的讨论, 缺乏对其演化机制、演化路径的研究。 因此, 本文对创新生态系统已有研究进行分析, 在实践方面, 创新主体在强依赖性的动态环境中可以更好地进行创新互动、推动系统整体创新结构升级; 在理论方面,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拟化的生命体, 基于生态位的系统内主体的自组织、动态适应性及自调节创新演化机制实现对传统创新集群网络内涵的延伸, 从而促进生态系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 本文选取新基建这一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建设的典型举措作为切入点, 分析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化路径。

三、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新基建研究

“十四五”规划提出, 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实现国家安全的创新发展安排,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下对组织体系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12] 。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基建作为契合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是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指导的综合。 而在数字经济时代, “十四五”规划下的新基建呈现出与以往创新发展战略不同的态势, 出现了新概念、新特征以及新问题[13] 。 数据成为建设新型举国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的關键资源, 作为密集数据资源产业发展的新基建可以看作是新型举国体制建设的重要实践探索。 因此, 本文在已有新基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新基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演化路径, 为新基建构建我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政策理论参考。

(一)新基建的提出和相关讨论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将5G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基建[14] 。 因新基建涉及国家社会生活公共服务、经济活动服务保障等重要基础设施理念, 其概念引起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已有研究将新基建划分为狭义、广义、新义三个范畴, 其狭义概念被广泛接受, 即新基建是涵盖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下的无人车/新能源汽车以及5G新兴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4月20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将新基建界定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 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涵盖信息、融合、创新三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概念内涵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指导中不断完善, 基于市场、社会、政府三方协同的创新发展机制逐步形成。

(二)多元协同创新的新基建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至2020年底已逾25个省市区发布了新基建相关投资计划, 新基建发展进入繁荣期①。 实际上, 新基建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发展和优化。 作为适应经济新时代的关键举措, 与传统基建相比, 新基建偏重于“稳”, 即在技术升级和优化的全面化创新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涵盖数据采集与处理、联合技术应用、技术链式创新等的多层次基础技术创新和建设[15] 。 二是多元化参与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 我国的新基建三大领域(信息、融合、创新)正在进行并不断优化, 新基建是不同领域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实现的基础设施创新升级, 如人工智能、5G等核心技术开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多区域主体协同发展的智慧能源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建设等。 目前, 我国新基建是辐射企业、产业、国家的多元创新主体、多层次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新基建与创新驱动发展

自新基建概念提出后, 学界、新闻媒体、资本市场等对于新基建的认识并不统一, 概念呈现多元化, 具体包括七大领域说、三个方面说、新技术驱动说和新要素说。 其中, 大众对于狭义理解的涵盖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充电桩领域的内涵达成共识。 而广义理解的新基建概念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其一, 将新基建视为传统基建的相对概念, 是传统基建的高质量发展与升级; 其二, 将新基建视为多维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的新概念。 而根据官方文件[16] 对新基建的相关表述, 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信息网络为新基建的主要区分特征, 随着技术变革, 新基建内涵、外延并非固定不变。 从创新角度来看, 新基建是推动国家整体创新生态系统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发展的典型举措。

因此, 本文以新基建为例分析我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 根据其技术效用将新基建划分为感知层、连接层、平台层、融合层、应用层五个作用层次后[15] , 结合企业、产业、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分析新基建推动下各层次生态系统创新驱动路径、创新演化机制和典型创新实践, 为我国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理论建议, 具体如图1所示。

四、新基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

本文认为, 新基建本质是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各层次, 能够实现经济转型、智慧社会构建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典型举措, 因此以新基建为例, 分析其不同技术层次下不同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推导我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

(一)新基建推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

数字经济背景下, 领域内的单一企业创新难度增加, 而作为实施和推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核心力量的企业直面市场需求的最前端, 层次性、系统化发展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日益丰富[17] 。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共识达成后, 其演化机制尚不清晰。 因此, 本文从新基建下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融合创新两个层面分析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1. 推动核心企业创新能力发展。 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下国家主导、政策引导的投资新风口, 使得政府采购对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激增, 为技术领先的优秀民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政府采购订单, 并为企业的进一步创新产品迭代、技术应用和市场开发提供支持, 从而加快了企业创新资源获取速度、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 以华为公司为例, 新基建带来政府对云计算技术、芯片软件的超体量采购, 华为为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了包括云计算、AI智能、5G等多技术的共生演化, 促进了技术迭代下的核心创新能力提升, 事实上, 华为已是我国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不可否认, 新基建作为直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供给点, 以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技术政策支持方式直接推动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 建设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首的反馈调节演化、技术共生演化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2. 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融合创新。 新基建即应用物联网、区块链、5G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建设, 其本质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全要素资源联合生产, 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解决了资源信息传导失真导致的能源供需不平衡、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 而工业互联网的要素资源共享实质是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企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解决了单一企业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社会需求的问题。 同时, 企业也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共享, 规模化私人订制的企业智能制造模式的出现充分发挥、放大了创新规模效益。 因此, 新基建实现了工业互联网推动的多企业融合创新发展, 实现了共享演化、协同演化机制下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因此, 新基建推动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可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在需求满足上, 新基建亟待企业创新。 数字经济实现了我国整体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 促進了社会需求的分化、升级,而这种个性化、高层次需求满足所需的创新资源通常零散地分布于创新市场中, 而现有企业主体难以独自满足个性化、高层次需求。 新基建通过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核心创新能力提升, 企业在反馈调节演化、共生演化的创新机制下实现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 二是在企业间协同上, 新基建依托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共享, 推动系统化的企业创新融合发展。 不论是需求的变革还是企业间协同都助力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并在其多种演化机制竞合下, 推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具体如图2所示。

(二)新基建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

产业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动力之源, 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自然与社会物质高效循环的经济发展基础[18] 。 产业生态系统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经济承载功能的网络化生态经济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成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为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 本文从新基建对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着手, 推导产业创新生态的演化机制。

1. 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产业基础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并且越发高级, 不仅包含传统的产业基础要素, 也涵盖了新型基础设施、大国重器、重大基础工程、芯片、数据库等新要素[15] 。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基建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匹配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配套基础技术进行创新。 实际上, 新基建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一方面, 内部环境共生化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遵循竞争共生机制创新演化。 以往企业遵循低成本战略到多元化战略、聚焦战略再到差异化战略转变的逻辑, 逐渐形成核心创新竞争力, 而新发展格局下竞争共生机制使得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依托于全面、整体的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 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外部环境复杂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需要建设产业创新生态。 在产业配套基础技术全面提升和国家持续性产业创新政策的扶持下, 产业技术创新需要系统化、整体性的提高。

2. 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 企業技术创新热情高涨, 不再单纯地引进技术, 而是在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 或是基于原有产业基础、他国先进的产业基础以优化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 并利用信息网络、AR赋能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如虚拟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进而促进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实际上, 数字经济下的交易场景扩张、信息共享均是在数据资源利用上对原有产业的赋能并叠加智能新技术,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实现传统产业跨区域互联、互通和互补[19] 。 即有共同价值主张的多元异质主体在新基建中, 通过数据赋能机制下促进产供销协同联动的溢出价值创造, 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创新转型。

3. 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新基建促进了多种产业、技术的融合, 从而使得战略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高, 而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实现了自主可控、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协同发展, 制造业等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而这种智能化的产业创新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创新技术实现的传统产业与数字空间融合的产业创新发展, 如将传统出行与信息匹配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数字技术融合的共享出行新模式, 即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质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协同的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是效益优化竞争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结果。

因此, 从产业发展本质来看,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强调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部门、各企业相互作用的完整链式创新发展。 新基建通过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打通数据链实现资源共享, 避免无谓浪费、提升链条质量, 通过产业关联效应相互配合、相互推动, 充分借助技术进步, 以产业基础高级化重构产业链、传统产业转型优化供应链进而发展新兴产业价值链, 实现以数据赋能、协同竞争演化机制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具体如图3所示。

(三)新基建推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

在新基建概念提出后, 我国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辅助政策以落实新基建构建目标从而推动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提高。 相关政策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健全创新共享、成果转化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政策, 通过构筑开放、互动、共享的创新网络为企业创新发展、成果转化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支持, 虹吸国外先进技术, 将我国创新建设嵌入全球价值链创新范式; 二是升级国家创新风险规制政策, 基于“互联网+放管服”政务服务体系创新, 推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 因此, 本文对新基建推动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进行分析, 从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智慧社会建设与数字化创新治理的顶层设计视角, 探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

1.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不同于传统基建, 新基建下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是一种对创新成果保护和创新活力维持平衡的实现, 而移动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在数字经济下被广泛应用, 一方面, 新基建实现了数据共享技术、智能监管技术、数据传输网络技术等不同技术领域建设标准的规范化管理, 推动了产学研多层联动的创新成果精准转化体系建设, 实现了创新资源集中化的新型创新协同研发机构建设, 如创新孵化器的出现实现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整体性提升[11] 。 另一方面, 新基建承载着类型多样化、来源多元化的海量创新数据, 通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系统性、综合化创新成果的甄别, 创新成果保护机制的逐步完善, 以及开放演进机制下的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和国家创新生态建设。

2. 智慧社会建设与数字化创新治理。 在多领域发展的新基建不仅仅涉及企业、产业, 更是国家层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升级的政府行为。 因此, 具有公共品属性的新基建需考虑国家社会生态效益。 一方面, 城市作为新基建建设的主要承载体, 是我国产业、技术、资本的首要聚集地, 在提升城市创新实力时必须考虑产能过剩的风险隐患、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及生产力布局。 基于大数据中心的新基建充分考虑城市创新发展情境, 以创新政策配套方式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另一方面, 新基建推动多区域一体化数字治理能力发展, 以数字化、智慧化为城市特征的发展趋势下, 新基建基于智能化服务终端对智慧城市建设各项目进行权重分析, 以创新协同方式搭建成本效益优化的数字化创新城市治理建设体系, 促进生态效益演化机制下的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生态发展。

因此, 从国家创新层面看来, 新基建通过数据共享、大数据中心等技术实现国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 加速了符合我国数字化、智慧化城市发展趋势的智慧社会和数字化治理体系创新。 实际上, 这种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智慧社会建设与数字化创新治理方面的新基建正是遵循开放演化和生态效益演化机制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 具体如图4所示。

五、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研究结论与建议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全面落实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视角, 实现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为实现我国创新生态建设, 本文选取新基建这一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典型举措, 根据其技术作用分为感知层、连接层、平台层、融合层、应用层五个层次后, 发现其不同层次创新实践模式正契合于不同主体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路径, 并进行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及可能的创新生态实践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数字经济情境下, 我国适合于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 第二, 新基建实质上是国家主导的、推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典型举措, 且新基建与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高度耦合; 第三, 基于新基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分析, 推导不同主体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和可能的创新系统实践形式。

然而, 本文的讨论仍比较片面, 将新基建划分为五个技术层次进行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演化机制分析较为片面、固化, 并未考虑到新基建是随经济发展动态变化这一情况。 同时, 由于我国新基建刚刚起步, 对其具体创新业态的影响分析缺乏实证、实践检验, 所得结论适用性、合理性难以验证。 因此, 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新基建政策的具体实施、实践发展中进行更为综合性、系统化的分析, 为实现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 注 释 】

① 根据“新基建大数据平台(公众网页版)”信息整理。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陈劲,阳镇,朱子钦.“十四五”时期“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识别框架、战略转向与突破路径[ J].改革,2020(12):5 ~ 15.

[2] 黎文靖,汪順,陈黄悦.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增长目标偏离与企业创新[ J].管理世界,2020(12):162 ~ 175.

[3] Tushman M. L., Anderson P..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439 ~ 465.

[4] Dess G. G., Picken J. C.. Changing roles: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0(3):18 ~ 34.

[5] 庄芹芹,于潇宇.创新管理研究:引进、本土化及再创新[ J].改革,2019(12):44 ~ 55.

[6] 任保平.“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中供给侧的动力重塑和新动能培育[ J].学术研究,2020(12):85 ~ 89.

[7] 雷小苗.“创新绩效假象”的形成机理与破解路径——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3):88 ~ 96.

[8] 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3):75 ~ 86.

[9] 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306 ~ 333.

[10] Russell Belk. 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 (8):1595 ~ 1600.

[11] 王昌森,董文静.创新驱动发展运行机制及能力提升路径——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视角[ J].企业经济,2021(3):151 ~ 160.

[12] 张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 J].企业经济,2021(1):32 ~ 38.

[13] 徐蒙.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 J].企业经济,2020(12):54 ~ 60.

[14] 刘畅,王蒲生.“十四五”时期新兴产业发展:问题、趋势及政策建议[ J].经济纵横,2020(7):77 ~ 83.

[15] 刘艳红,黄雪涛,石博涵.中国“新基建”:概念、现状与问题[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 ~ 12.

[16]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03-12.

[17] 盛磊,杨白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与路径探索[ J].改革,2020(5):49 ~ 57.

[18] 余子鹏,田璐.要素禀赋、产业环境与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 J].科研管理,2020(12):103 ~ 111.

[19] 黄群慧,倪红福.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 J].经济体制改革,2020(5):11 ~ 21.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新基建
“新基建”优于“老基建”
发展“新基建”,中国底气何在(观察家)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生态系统的初步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