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022-03-26李培军

学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自然资源途径小学生

李培军

摘 要:小学生是国家21世纪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成为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在小学阶段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开展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生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教师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强化生态道德教育;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方法;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0-005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20

生态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它也成为衡量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参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当今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意味着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价值追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力量,做好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可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形势下,我们要重新审视德育内容和方法,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举措落实生态道德教育,进而提升小学生生态道德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了解生态道德教育,首先要清楚生態道德含义,它是道德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被称为环境道德。生态道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关于生态道德的内涵《文汇报》曾这样描述:“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关系的准则规范。”生态道德必须作为一种信念深入人心,并能时时制约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还利于自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生态环境教育提出目标后,90年代,我国将“生态道德”引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成为我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指教育者将抽象的道德说教和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点出发,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自觉养成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和道德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生态道德教育,所以它包含践行一般性生态美德,感恩、尊重生命,也包括要树立绿色和生态的理念,知道并且践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道德教育以一种更为广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二、对小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必然要求

随着生态问题受到重视,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噪声污染等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2019年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来看,这一年全国很多地级以上城市的环境空气PM2.5平均指数还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空气重污染时有发生;地下水水质仍不乐观,海河、辽河、黄河和松花江水域的水质仍有轻度污染。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如果学生在校时没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不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极有可能会忽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小学阶段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关键时期推进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小时候树立正确生态道德观,长大以后他们才能够做到爱护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而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对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也就成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更重视经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足够重视,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不重视。具体表现在:(1)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滞后,学科体系不健全,涉及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教材比较少,也缺乏体系性和整体性,这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推进会产生不利影响。(2)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德育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并没有把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影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体系化建设。(3)一些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自身缺乏专业的生态知识和道德素养,这必然会影响德育教育效果。

(三)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要求更高,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也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生态道德观念,这样才能对公民的生态道德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而目前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都不高,还存在浪费水或食物等现象,有的学生还存在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特别是没有人监督时更为严重。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小学生的生态知识缺乏,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养不高,所以着力培养小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在价值观念上获得新的认识,在情感上获得更好的体验,在行为上获得有效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对小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生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要重视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努力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发展绿色校园,学校可以以此为契机来给小学生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特别是在学校的绿化、美化和楼廊文化建设方面要开动脑筋,使小学生在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基础上提高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认知能力。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宣传栏等媒介宣传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比如通过张贴环保图画和环境保护的名言警句,设置环保雕像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己密切相关。借助这些形式和手段,将生态文明因子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也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帮助学生逐渐提升生态道德素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强化办学特色,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开发,结合当地的特点,研究并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研发并增设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兴趣,也能够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提升育人实效。

(二)注重教师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双重引路人,教师的育人价值既体现在专业素养上,也体现在言行举止中,因此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有意识地传递“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生态道德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着装整洁,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看见废物垃圾要主动捡拾,不刻意地制造噪音等。这样,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给学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师还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专业知识,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提高生态道德素养。这是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生态道德知识方面的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升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为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三)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课堂是落实教育的主阵地,而学科教育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一种学科的教学,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充分發挥各学科专业教学的优势,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教育途径,灵活运用并创新多种教学策略,强化生态道德教育。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保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因素,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比如三年级的数学教材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题:“某城市2011年1月至3月家庭购买汽车数量如下:1月份1905辆,2月份2366辆,3月份3108辆,通过分析相关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在教学以上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如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等教育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浪费粮食,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接受能力逐步增强,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环保方面的计算题,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爱好整理相关素材或者数据,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后,教师再对教材进行拓展,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延伸到校园环境、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

(四)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有效载体。要想有效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教师不能只给学生生硬地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并逐渐内化形成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基于此,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与生态环保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实践证明,正确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生态环保知识的储备,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要求活动主体要明确,活动形式要新颖多样,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教育活动。比如组建兴趣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生态环境的科普读物;举办故事大赛和歌曲大赛,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环保故事,唱响环保歌曲;还可以利用环境日,比如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活动,增加学生生态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不同于校内,需要制度的保障,还要注意安全,否则难以保证活动的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参加生产劳动实践等,比如开展环保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植树,参加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和社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民责任感和生态道德意识。

(五)一体两翼,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合力

“一体”指以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为主体,“两翼”是指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携手育人,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5+2=0”的现象,也就是学生在学校经过5天的教育,当学生在家度过2天的周末,由于家庭不重视造成教育的不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对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要密切配合。家长首先要具备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在家庭中营造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崇尚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比如用洗过衣服、洗过菜的水冲马桶;尽量做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去超市自觉带购物袋;家里的电视机、音响开的音量要调低,避免噪声影响到邻居等。家长要自觉做好榜样,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关心社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孩子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生态环保互动,并及时反馈活动建议,协助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总之,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轨并行的原则,不断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切实增强小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进而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盛敏.小学生生态道德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2(Z1).

[2] 刘阳.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进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 姜三海.谈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J].山西教育(教学版),2009(2).

[4] 王洁.中小学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08(10).

猜你喜欢

自然资源途径小学生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