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身体打击乐,激活课堂生命力
2022-03-26朱新维
朱新维
【摘 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声势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小学音乐课堂。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身体语言将节奏、音色融合在一起,以身体打击乐的形式获得新的音乐技能,既塑造了优美的身体姿态,又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巧妙利用身体打击乐,帮助他们获得切身的音乐体验,开发音乐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提高音乐的教学质量。
【关键字】身体打击乐 游戏互动 歌舞搭桥 乐器辅助
声势就是发出声音、组成节奏的形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在笔者的音乐课堂中最广泛应用的是身体打击乐。身体打击乐源自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对身体的思考,在奥尔夫教学中发展为在身体上探索所有音色与节奏之间的结合。所谓身体打击乐,即将我们的身体当作一件打击乐器来演奏,通过探索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发掘更多的声音,并利用身体这件“原始”且珍贵的打击乐器来创作音乐和传情达意,是声势教学的重大意义所在。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基于此,笔者在音乐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声势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声势活动,通过有节奏地拍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在音色的变化中寻找不同的音响效果,为音乐学习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身体自然放松而又有节奏地动起来,身体与节奏达成有效结合,从而获得切身的音乐体验以及意想不到的成就感。除此之外,将身体打击乐运用到音乐课堂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能快速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妙用身体打击乐来激活课堂生命力,是笔者在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新探索。
一、游戏互动帮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
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的音色,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技法来表现音乐,从中找到探索的乐趣。在此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直入主题,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获得身体打击乐带来的奇妙感受和切身的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应鼓励学生的自我尝试,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果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组合。例如,在歌曲《捉泥鳅》的热身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索身体的音色来模仿“雨景”。在探索中,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身体各部位发出来的奇妙音响组合有了初步的听觉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身体哪些声音可以表现雨滴、哪些声音又可以表现滂沱大雨、打雷又怎么表现。学生通过想象、分组展示及合作,利用手指拍打手心(雨滴)和拍手(大雨)及踏脚(打雷)等形式表现出了雨景。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表现雨变大变小的声势,学生在探索中及时协调声势力度完整地呈现了“雨景”这一游戏。再如,在教学歌曲《小伞花》时,笔者借用声势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探索山里孩子上学这一过程中所遇的一场“雨”。笔者抛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能探索自己身体,用不同的音色来模仿这一场多变的‘雨’吗?”在笔者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探索出了身体的奥秘,用身体打击乐的形式表现出了“滴答滴答”“哗啦哗啦”以及“淅沥淅沥”三幅变化的雨景图。在这一游戏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生成简单规整的节奏,声势顺应而成,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乐趣,巩固了节奏练习,同时有趣的游戏互动又为歌曲教学增光添彩。在游戏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了身体打击乐的奥秘,营造了教学情境;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切身的体验。
二、歌舞搭桥引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创编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歌曲的学唱和舞蹈搭桥进行的声势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并在快乐的学习中开展音乐创编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能力。
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以“唱歌”为主。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简单有规律且符合歌曲主题的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主题。例如,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的教学。本首歌曲的学习需要学生两两合作来完成并且更换合作伙伴,所以笔者先要求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更方便互动。在融入身体打击乐之前,教师先教会学生唱——愉快、自信地歌唱(有基础的学生可以演唱二声部卡农);再请学生为歌曲设计简单有规律的舞蹈动作来进一步熟悉作品并表现歌曲;之后配合歌曲歌词创编声势动作,在前两句歌词中用到“3”的声势组合,歌曲后两句用到变体“7”的声势组合(“7”的变体,即将拍臀部变成跺脚)。让学生在歌曲最后一句的跺脚往右跳跃,感受跃动的欢快,并交换小伙伴。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变成两个同心圈两两相对,原来拍手变成两两击掌,由单人游戏变成二人互动游戏,最后一句踏脚往右跳跃交换小伙伴。一开始让学生尽情地将歌曲唱出来,熟练之后可只做声势动作不歌唱,让学生用听觉来感知内心节奏。最后,可以完整地将歌曲呈现:歌唱舞蹈—歌唱声势—声势—歌唱声势—歌唱舞蹈。以歌舞搭桥引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课例在类似风格的音乐教学内容上是可以互通参考、借鉴学习的。如笔者执教《不能告诉你》这一课时,也大胆启用这一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兴趣大增:“老师,音乐课真有趣。”“我還想要上这样的音乐课。”以歌舞搭桥开展的音乐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并进行声势创编,在音乐实践中鼓励学生开展创编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生生、师生间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乐器辅助声势增强学生表现能力
毋庸置疑,器乐演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应创设丰富的声势教学活动,并利用打击乐器辅助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学生自创打击乐器,或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为学习服务。
例如,歌曲《小鼓响咚咚》的教学。歌曲节奏规整,很适合使用打击乐器来辅助声势教学。教师在课前请学生准备好生活中能敲出贴近小鼓“咚咚咚”(×× ×)音色的物品,如食品罐等。教师示范先用小鼓为歌曲伴奏,请学生来演奏感受;再请带了自制打击乐器的学生尝试为歌曲伴奏(每一句歌词的第二小节处);继而引导学生加入声势来表现歌曲。笔者的设计是以声势组合7(变体7)加声势组合1(拍手)来为歌曲伴奏。学生解放了身体,此刻因全身心动起来为歌曲伴奏而兴趣大涨。教师组织分好几个小方队,歌曲唱起来、声势动起来、乐器打起来,一片欢腾!一片和谐!再如,歌曲《隆咚锵》的教学。这首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的创作手法,特别适合用打击乐器辅助声势教学。首先,笔者提取歌曲中重复四次的×.× × × ×这一组节奏来进行教学,在歌曲的听赏感知中学生认识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并让学生去探索其演奏方法,结合歌词(隆咚隆咚锵)尝试为歌曲伴奏,快速解决节奏难题;接着让学生想象一下,能否借用到音乐教室中的物品来表现歌曲,为其伴奏。学生马上联想到坐着的小板凳,探索出凳子正面和侧面音响的变化,由此衍生一条或是多条新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而后让学生尝试找出最适合的那一条来为歌曲伴奏。歌声与锣鼓声交替,又有了凳子这一新式“乐器”加入不同节奏的配合,即刻营造了过新年热闹喜庆的气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来辅助声势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并与身体打击乐结合来表现音乐内涵。学生在欢乐互动的音乐课堂上获得了印象深刻且愉悦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音乐表现能力。
在笔者的音乐课堂中,遵循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堂开展声势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提升专业素养进行声势教学。声势教学,不是直接而简单的“动作”教学,它有不能忽略的两大要素——“节奏”和“音色”。显然,身体打击乐是听觉、视觉与动觉相互协作完成的,在声势教学中要兼顾音色、节奏和身体协调,如此才能做到节奏准确、音色优美,继而动作自然。身体打击乐的内容很丰富,身体的每一部分的音色也是不一样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奥秘都在等待我们去探寻,并且很多的声势需要特定的技法來支撑,所以声势探讨之路是漫长的。总之,身体打击乐简单、有趣又有益,符合学生的天性与学习特点,在轻松、趣味、自由的音乐课堂中有效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对身体打击乐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运用到音乐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