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理解的听课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022-03-26孙叶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

孙叶美

【摘 要】聚焦学生课堂听课能力现状,寻找教师对学生听课能力的认识误区,将我们的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前、课中和课后,打破时空限制,引导知识预热,在积极参与实践的对话沟通中追求理解的听课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追求理解 听课能力 思维能力

2021年9月,笔者新接了五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都很乖巧、听话。对于新接手的笔者来说,真的很是庆幸。课堂上,他们坐得端端正正,一节课下来风平浪静,挺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课堂作业惨不忍睹,对于好多课堂上一再强调的知识,学生们错得稀奇古怪,让人摸不着头脑。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首先,必须自我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普遍存在以下理解误区:

第一,“能”听不代表“会”听。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专心听”“认真听”,类似话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可谓是语重心长。在听课这件事情上,我们真的没有理解学生,学生更没有理解“听”的含义。“听”是一种学习习惯,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将会极大地影响“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聽”是“听”的繁体字,从字的结构来看,左边是“耳听为王”,强调耳朵的功能,右边则是“十目一心”,看来“听”离不开眼睛的观察、专心的态度和用心的思考。也就是说,会听的学生不仅仅只是听到,而是能够通过观察、比较、辨析、归纳,将听到的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整合梳理,甚至重组,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

第二,一个人理解了不代表大家都会了。当下教育,主张从学生出发,重视学生的发展,真正“为理解而教”。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中,我们感动于某个学生的奇思妙想,为某个学生精彩的回答惊喜万分,为某个学生的阅读量发出赞叹。但是,某个学生就能代表全班学生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听懂不代表全班听懂,学生的个体行为不能代表一个班级的共同行为。从学生的课堂作业中就能找到大量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笔者曾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书中介绍了“理解六侧面”,即“解释、阐明、应用、洞察、自知和神入”,这“六侧面”为理解提供了多元化的指标,让我们知道: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那么理解的听课能力的学习行为是什么呢?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具备理解的听课能力呢?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呢?

下面就将自己教学实践中还不大成熟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分享给大家。

一、知识预热——自我认识后理解的听课,促进思维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应让儿童自发地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儿童学习的材料必须和儿童的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足够新颖,这样才能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学习。因此,我们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课前指导学生温故已学的相关知识,研究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记录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可以是活动、可以是游戏、可以是资料的搜集整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由旧知向新知过渡的心理准备,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例如,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回忆平均分:把( )平均分给( )人,每人分得( )。把这个活动设置成闯关游戏,第一关是将几块比萨平均分给2人,正好分完,每人分得整数个。第二关是把1块比萨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的不满一个,分到多少,用怎样的数可以表示分到的比萨。第三关是这1块比萨如果分给3人,每人分到多少,该怎么表示。

又如,六年级的“认识百分数”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和区别;举例说说百分数的意义……

上述两个例子,都在课前指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地去研究新知,设计的活动或问题既有学生已知的、熟悉的内容,也有学生还不了解但又不完全陌生的新内容,让学生感觉努力一把也是能够得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以这样的心理准备进入课堂就会既有意识又有针对性地去倾听、去观察、去思考、去辨析,分析自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的正误,完善理解中的缺失,尝试解答自己的疑惑,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同时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对话沟通——语言魅力下理解的听课,促进思维发展

“理解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透过持续参与实践,恰如其分的掌握事物意义及开展自我理解之过程。”在教師的反复叮咛中,强调了“听”这个主体,至于怎样的表现是认真听、听什么、听到的信息怎么处理等,这些则还需要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实践参与,需要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沟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达成自我理解,变能够听见为“会”听、理解地听。所以,要培养理解的听课能力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听课,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并达成对话沟通。有效的沟通要从教师做起。教师在做好倾听示范的同时,可以采用提问、评价激励等形式的有指向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听课。如:

“他的回答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对于他的回答你想说些什么?”

“他的回答错在哪里,你认为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

……

“你听出了他的错误,听得很仔细!”

“你的回答和大家都不一样,说明你不但认真听了,更在用心思考。”

“回答得真好,虽然你说的和刚才那位同学不是完全一样,但老师能听出来你有自己的思考,你是真的懂了,表扬!”

……

这样的语言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还为“听什么、怎么听”指明了方向。听了这样的语言,学生听得更专心,因为他想知道同学错在哪里;听得更灵活,因为他也想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三、突破时空——互学互助中理解的听课,促进思维发展

一节课40分钟,常常来不及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那么,要使每一个人都在参与实践的对话沟通中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展示自己具备理解的听课能力似乎变得不可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得知识的途径拓宽了,在教室、学校、大學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例如,社交媒体可以为协作和共同创作等活动提供机会,将课堂工作延伸到教室以外。另外,移动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创造出了诸多可能性。

回到自己的数学教学,想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面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学生出现的五花八门的教学现象,我们一线教师集思广益、各显神通,拍小视频讲解,利用腾讯会议线上讲解……充分体现了移动技术的优越性,当然特殊时期特殊处理,线上教学的一系列弊端也不一一赘述。但利用微信、QQ进行语音讲解,拍摄小视频共享的教学形式却被保留下来。在笔者任教的班级每个学期一开学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都会接到这样的要求作业:(1)数学作业不让爸爸妈妈教,不查百度、作业帮,独立完成。(2)不会的作业,做完所有作业后,向爸爸妈妈借手机通过QQ或微信和老师联系,老师线上指导。线上指导的形式一般是教师和学生视频电话讲解,对于大部分学生共同的难题和困惑,更多的是采取录制小视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整理典型错例,录制讲解视频,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文字形式或小视频的形式在群里交流、探讨,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的听课能力的培养,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反复倾听,远距离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理解的听的机会。

学习是需要与他人共同完成的,是通过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笔者又想到了在所任教班级推广的学习小组活动,其主要运用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后订正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去听取他人的想法,借鉴他人分析、推理、演绎、归纳和假设的经验,从而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那一部分学生获得知识再梳理的机会,进一步强化并内化所学知识和方法,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通过与他人交流,从中汲取更多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否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共同利益”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初体现呢?

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工作的践行者,我们要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勤于反思,伴着我们的学生一起理解地倾听,“听”出精彩,“听”到收获,让理解的课堂教学之路开满智慧之花。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