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国家级平台 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
2022-03-26祁松
祁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把人才引领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积极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努力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源源不断为“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十三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41%、70%,历年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创业类人才数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人才优势正逐步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支撑。
坚持全球视野,努力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苏州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深入实施海外引才计划,放眼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市共有留学回国人员5.2万多人,持证外国人才1.15万人,连续10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依托优势产业吸附人才。以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为契机,着力建设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提取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聚焦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招引和集聚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超过20个院士团队、7万多名产业创新人才。
做优科创载体聚合人才。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从0到1”原始突破,大力推动姑苏实验室、太湖科学城、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科创载体建设,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79家。深入推进大院大所合作,累计引进超130家,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占其全国布局的1/5,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创新开展“离岸孵化+飞地引才”,鼓励信达生物等企业“出海”建立研发机构,就地使用高层次人才,实现“研发在海外、转化在苏州”,打造离岸创新的“苏州模式”。
丰富开放平台赋能人才。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等高层次开放平台,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人才开放合作新局面。持续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户苏州,推动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扩大对外创新合作和人员交流,先后建成外籍院士工作站11家和省、市外国专家工作室285家。
深化系统改革,努力建设人才活力之城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苏州坚持把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先手棋”,着力扫除阻碍人才发展的各种“拦路虎”“绊脚石”,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创业赛场上竞相奔腾。
完善市场配置机制。成立高端人才引进猎聘联盟,拓宽“猎头+企业+项目”的市场化引才路径。创新科研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不定行政级别、不核编制,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人才编制周转池和校地双聘制度。探索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顶尖人才和重大创新团队参与科技攻关,由中科院院士等领衔的7个团队成功揭榜。
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坚持以创新成果和经济贡献论英雄,实施高端人才奖励计划和优秀人才贡献奖励政策,让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出台优化科研管理若干措施,支持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自主组建科研团队,探索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更大经费支配权。
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坚决破除“四唯”,充分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在人才评审中提高企业薪酬等要素权重,真正实现是不是人才由企业自己说了算。率先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重点产业和民营企业,亨通集团30名员工通过企业自主评审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率先开展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先后发布344项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首推中德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双向互认”,打通人才评价体系对接通道。
发挥开放优势,努力打造人才创业天堂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苏州始终秉承开放理念,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最佳生态,努力使在苏州创业成为广大人才的向往和追求、让在苏州生活成为广大人才的幸福和美好。
多元交流让发展机会更多。扩大招才引智的“朋友圈”,连续举办13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累计吸引4万名全球高端人才来苏州洽谈。主导发起“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创始成员拓展至22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冷泉港实验室首家海外分支——“冷泉港亚洲”落户苏州,成功举办2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一批顶尖人才因此结缘苏州。
互融互通让发展空间更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机遇,加强长三角区域人才合作,探索开展外国高端人才互认、高级职称联合评审、创新券通用通兑等工作,首张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花落吴江。积极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共同打造沪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
包容友好让发展环境更优。建立全国唯一、中组部挂牌的中国创业人才投资中心,创新打造人才服务一点通平台,实现人才办事“一站入口”、人才政策“一键兑现”、人才创业“一帮到底”。加快破解人才最关心的“关键小事”,建成全省首个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全新升级“姑苏英才卡”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3年内提供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让广大人才心无旁骛、放心发展。
优化工作格局,努力成为人才发展重镇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推进、协同配合,又要重点突破、改革先行,最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苏州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把各界力量广泛汇聚到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中来。
突出工作统筹。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健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凝聚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市委组织部每月牵头召开人才办主任会议,研究面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抓好任务推进落实,并定期向人才办报告工作。
突出考核牵引。强化“一把手”带头抓人才“第一资源”、促发展“第一要务”意识,连续12年开展人才科技全量化考核,强化人才生态建设关联指标和宏观绩效指标,差额评定“先进地区”和“创新进步地区”,既看人才集聚度,也看发展贡献度,既比存量,更比增量,积极引导各地着眼长远、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切实把战略资源摆上战略地位。
突出政治引领。注重用好“院士之乡”独特优势,在全国首设“苏州科学家日”,郑重发出尊重人才、致敬科学家的“苏州宣言”。推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常态化,实现重点团队、重点人才联系服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主题教育,引导广大人才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程开甲等老一辈苏州籍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爱国奋斗成为苏州人才的最鲜明标识。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