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承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22-03-25郑海霞
郑海霞
前 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地域风貌的重要行业,它以中华文化为设计内核,通过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来传达美好生活的理念,对地域文化的良好运用能展示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内对外都能起到极佳的传播效果。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高度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科目,地域文化的融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为我国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环境艺术教育的落脚点和重要资源,地域文化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智态”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基于此,探索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回应新时代人才战略的必要举措,值得学界及业界高度重视。
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丰富书本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是具有创新性的特色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对地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培养和提升了学生运用地域文化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能力和水平,创造性地对地域文化进行着继承和发扬。总而言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资源
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形式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地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往学习和模仿西方的较多,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重西方设计理念而轻中华设计理念,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地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进而形成正确的个人设计观念。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有自己的特色和标志,并赋予其个性化的特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力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其设计成果的同质化和统一化。如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和钟灵毓秀的岭南园林就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源头活水。
2.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实现地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地域文化种类多样,涵盖了民俗文化、聚居文化、生活习俗、各类本地艺术形式、宗教文化等,是一方民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有效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既是延续地方文脉的需要,又是保证中华文化个性化发展的必然之举,教育活动则是推动地域文化最广泛、最深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务必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活动中融入地域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与真实生活环境的有效连接,加强学生同生活、自然等的联系,进而形成地域文化研究体系和传播体系,从而达到在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深度了解的同时又能找到更好的设计灵感,以达到回归设计本源的效果,高校师生有着灵活的创作头脑,能使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又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主题得到升华。
3.地域文化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不仅加速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促使教育回归本源、回归人。因为,地域文化是一种源于生活的本土文化,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接触到的一种真实文化,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地域文化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还有利于当地健康、和谐、高质量的发展。我国拥有众多民族,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文化和优秀文化,是一个区域不可或缺的物质根源和精神象征,每个特定区域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它涵盖了方言、歌舞戏曲、特色小吃、文化遗产、风俗风貌等诸多元素。这些元素反映了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更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大力倡导学生立足本土文化,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艺术设计形式来表达地域文化,从而赋予地域文化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传承地域文化并非单一而简单地复制某个文化符号或元素,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触文化、传递文化、解构文化等,并能够用现代的艺术设计手法解读、传承、开发地域文化,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同时,又能具备一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既包括历史遗迹、遗物等有形的地域文化,又包括典章节庆、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无形的抽象地域文化,无论哪种,对其中优秀因子进行开发利用能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对地域文化的文化理想和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能够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提升作品的主题和境界,进而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地域文化理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尤其是地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反映着人民群众最美好的愿望,散发着瑰丽的文化魅力。任何艺术作品都要有“精气神”,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而这“精气神”就来自于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境界,其核心便是地域文化理想。以中原文化为例,它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是具有普适性的共同理想。它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文化气度及理念境界等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环境艺术设计若能在设计中引入中原文化,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载体展现出中原文化的“精气神”,并利用整个作品展现的氛围为受众带去更好的视觉效果,让受众从中感受到作品的主旨表达与情感寄托,感受到文化理想的伟大和魅力所在,进而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那么这无疑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了。
2.地域文化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强调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个专业,目标是为人类设计舒适、理想、和谐的生活空间。要将有形或无形的地域文化因素在环境设计作品中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文化资源的内容完全契合设计作品的主题,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地域文化元素才能达到极佳的效果。如依托于晋商文化的《又见平遥》的剧场设计,由于贯穿《又见平遥》的是“仁义”文化、“根”文化和“面”文化,而这也是晋商文化的核心所在。《又见平遥》剧场设计便结合山西地域特色和气候特点建造了沙瓦剧场,外观上采用黄土高坡元素——“黄土”和“瓦”,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遥相呼应。同时为使故事中关于平遥城的仁德之心、晋人的仗义、“以信赢天下”的德行和“以德聚人心”的智慧得到有效传达,《又见平遥》剧场设计通过动线串联与空间组织实现了观演动线的有效分离,即通过“预演”空间、“转场”过渡空间、“退场”空间进行虚实、疏密有致的空间串联形式叙述戏剧内容,这一设计将体验感受逻辑化,空间处理合理化,使观众跟随剧情发展游走于剧场不同空间,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力透纸背的仁义精神和根祖情结引起了现代人的共鸣,促使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我国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地方,我们应在正视和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存在一定差距的基础上,提倡多元、多层面及富有地域个性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使地域文化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真正实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耦合性和互促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而地域文化则在推动艺术教育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实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时需加大力度,坚守艺术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初心,有力地推动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发展。
1.激活地域文化情感
任何教学工作都不是机械式的,而是需要主体与个体之间有一定的情感共鸣。首先,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域的饮食、建筑、风俗、宗教、语言等内容塑造的当地人们的感知和观念,进而形成地域性的文化,如陕西彩陶文化、北京胡同文化、苏州文儒文化等。这种由文化形成的精神体验形成了地域文化情感,并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其次,激活学生的地域文化情感,并使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这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要点之一。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按家乡进行分组,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手绘、文字、讲解等形式,展示家乡丰富多彩的饮食、民俗等,通过这种形式实现激活学生地域文化情感的目的,并为下一步建构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打下基础。
2.融地域文化资源于课程教学
地域特色课程是将本地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于课堂,其特点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域文化。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仍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单一,未能与地域文化有效融合。因此,有必要融地域文化资源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以使其更具活力。
首先是要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要在遵循总的教材大框架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积极组织既了解当地地域文化又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的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编写教材,以突出地域文化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性和有用性,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同时采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做到在与众多高校教材保持统一的同时又能体现学校所在地方的区域特色。如西安地铁空间的设计就是融陕西地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案例,对陕西民间美术元素马勺的造型进行平构、立构、色构,并配以不同组合形式应用于地铁空间,传达着平安吉祥的意味,使得地铁这一空间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切实营造出人与文化、人与地域、人与空间和谐相处的美感。
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主导者,高校除了要丰富课程体系,还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组织学会交流、专家讲座和实地体验等活动,提升教师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教育融合的能力,使其能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素养传道授业解惑,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之于课程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个侧重点实现地域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互融,都应当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并注重将技能提升和职业规划引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在设计不同模块时,教师应对地域文化先展开深入而详细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工作流于表面,扎实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搭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平台
搭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平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积极“引进来”建设教育平台。由于校内授课教师基本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已熟悉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高校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艺术家、环境艺术设计团队及艺术设计师等进校授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魅力所在及应用方式,有利于较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和培养更多综合型设计人才。其次,积极“走出去”建设教育平台。一方面,校方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如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艺术馆、电影资料馆、人文遗址等场所让学生现场感受地域文化的风采,增强他们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组织学生现场感受民间艺人的工作状态,如现场观看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从中领悟创作精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动力。最后,建设现代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地将地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如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授课,邀请业内人士共同直播授课,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可将更多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平台。如可以利用虚拟技术设计虚拟场景,使学生能够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真正了解不同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
4.加强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仅具备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实践设计能力、良好的美术艺术功底,还应熟知历史人文、材料费用等。当下,国内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现象,课程往往更侧重于理论教学、表现技法训练,忽略了技能应用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就业后进行实实在在的设计工作时,其设计方案往往因实践操作性不佳而导致难以满足实际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是十分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且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在当地就业。因此,要实现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专业的融合发展,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对培养更多符合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大有裨益。一方面,高校应全面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设计实践,鼓励学生多实地调研,在具体的实践中了解受众的设计需求,动手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在较强的参与感、体验感中领会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复杂性,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另一方面,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实践水平。一般而言,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企业能更好地挖掘地域文化与设计紧密结合的元素,并采用适合市场需求的融合方式获得受众的认可。因此,可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引入企业中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行业真实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结 语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文化差异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将这些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之中,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水平,还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地域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发展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及建构多层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必然,为此需要通过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搭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平台、加强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等途径进行环境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更好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