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近代淮南盐业改革研究
2022-03-25丁涛
丁 涛
张謇,字季直,近代杰出的实业家,在盐业领域也颇具影响,创办了同仁泰、大阜、大有晋、大豫等一系列盐业或盐垦公司,还曾出任两淮盐政总理。时人评价曰:“其时海内奉为改革盐政之泰斗者,惟南通张季直先生。”①景夲白.四十年来盐务革命之总检讨[J].盐迷专刊,1935(1).淮南产盐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产盐区之一,但在清末出现产不敷销的窘况②淮南产盐区对应食岸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沿岸省份。太平天国运动后,长江水路受阻,淮盐运输通道被切断,致使湘、鄂等引岸被川盐、粤盐侵占,淮盐产量锐减。长期减产导致淮南产盐区的生产设施遭到破坏,如亭灶废弃、引潮沟和运盐河道淤塞等,进而导致淮南产盐区产能下降。至20世纪初,在历任两江总督的推动下,淮盐引岸基本得以恢复。不过,由于产能下降,此时淮南产盐区出现产不敷销的窘况。。淮南盐税在国税中占比甚大,因此在国家财政枯竭之际,盐业改革刻不容缓。张謇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淮南盐业改革③张謇参与淮南盐业改革,大致分为致力于食盐增产和计划减产两个阶段。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但多涉及第一阶段,而缺乏对第二阶段的探讨,如:王红.论张謇对淮南盐政的整顿和改革[J].盐业史研究,1999(1);曾凡英.论张謇的盐业改革实践[J].盐业史研究,2000(4);曾凡英.论张謇的盐业改革实践(续)[J].盐业史研究,2001(1).,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将对该问题做一些探讨,希望能为近代盐业史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
一、管控私盐
清代食盐运销体制采用“引岸制”,要求盐商在指定产盐区采购,在指定区域销售,不准跨区贸易。淮南产盐区对应引岸广泛,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沿岸省份。20世纪初,淮南产盐区出现产不敷销的窘况。据端方所言:“淮南通泰二十场现在产盐实数每岁约三十六万引,近年鄂、湘、西(江西)、皖四岸及本省食岸销数约五十万引以外,以产配销,计不敷盐十余万引。”④端方.端忠敏公奏稿:顾岸销而保盐利折[G]//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477.淮南产盐区年收盐约36万引,缺盐10余万引。因此,提升食盐产量是淮南盐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张謇指出:“今则枭徒充斥,其所贩之盐,几及官盐之半。”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代某给谏条陈理财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2.张謇认为私盐数量已接近官盐的一半。因此,只要变私盐为官盐,就足以完成盐额。为了管控私盐,张謇提出以下措施。
(一)提升盐民收入
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系由盐民、场商、盐务总栈、运商等共同构成。先由盐民将盐按官价交于场商,再由场商将盐运送至扬州盐务总栈,最后由运商到盐务总栈缴税领盐,按指定价格销往引岸。清政府令场商以低价收盐,令运商以高价售盐,以征收高额盐税。盐民交盐价与食盐零售价相差甚大,因此,贩卖私盐有利可图。盐民甘于冒险将盐卖于私贩,而不交于场商,致使盐额无法完成。
张謇认为盐民将盐卖于私贩,“推原其始,由于煎丁太苦,不能不藉卖私以自活”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整顿垣章禀场立案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7.,“光绪初年,米价每石四千文上下,今每石七八千至十千;麦价前每石两千余文,今每石四千余文;草价前每石二百余文,今每石三四百至六七百文。他物称是。一切工价因之俱涨,独盐价仍数十年之旧。煎丁劳苦终日,所得曾不足以免饥寒、恤妻子,而欲望其奉功令、顾商资,无是理也”③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卫国恤民化枭弭盗均宜变盐法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87.。张謇认为官方所定收盐价多年未变,而米、麦、柴草等商品的价格已经翻倍,为了养家糊口,盐民被迫无奈才将盐卖于私贩。因此,张謇主张提升盐民收入。他在同仁泰盐业公司作出如下决议:“收盐银圆,除去向来高抬之弊,悉照典价。缴盐者,每桶加赏包米二升。自十一月初一日起,至明年正月三十日止,除包米外,每桶又加赏钱六十文。”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整顿垣章禀场立案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8.收盐时,在银圆与铜钱的汇兑中,应按市价,不得抬高汇率。盐民每交一桶盐,加赏二升包米。为鼓励盐民积极交盐,再推出限时优惠政策,在规定期限内交盐,每桶盐加六十文钱。张謇认为通过增加收盐补贴,可以提高盐民交盐的积极性。
不过,张謇增加盐民收入的举措并未起作用。两年后,张謇指出:“乃两年以来,为恤丁而费,不独过于前商,而本年收数之短绌,乃反不及前商……其故由于缴垣之价,无论如何补助,必不能及卖私之价。”⑤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垣改聚煎呈移盐院运司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11-112.张謇两年以来用于体恤煎丁的费用远超前商(即吕四场的前一任场商),而所收到的盐数反而不及前商,原因在于私贩的收盐价肯定高于场商的收盐价,无论如何提高补助都无济于事。因此,张謇通过提高盐民收入来杜绝私盐的办法是失败的。
(二)推行聚集生产
淮南的制盐方式为煎盐,盐民散布在斥卤草盛的区域,而无集中的生产场所。张謇指出:“煎丁亭舍适于各场负海斥卤而草盛之区,故散。散于陆则滩涂虽不径而可通,散于海则舟舶得乘潮而自便。故散之弊在私难防。”⑥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变通通九场盐法议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8.又说:“两淮灶户皆系零星散处,故枭贩无从堵截,劫盗因而日多……职博访周询,求变通盐法之计,佥谓盐弊在散,救散莫如聚众之法。”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上商部条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1.张謇认为分散的生产方式,难于稽查,利于走私。因此,他提出将盐民聚集在一起设厂生产的办法。他说:“伏查江北商务以盐为大宗,近数十年私枭充斥,十倍于前。其故皆由出盐之地,纷歧四散,难于稽查。欲仿纱厂之法,设厂筑灶,雇人聚煎。”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为设立盐业公司并筹改良之法呈江督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5.张謇欲借鉴大生纱厂的办法,设厂聚煎。“设厂,则变通中法以聚之:架屋为厂,聚若若盘者于中,雇工日夜更煎,而尽撤向来之灶。”③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变通通九场盐法议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8.张謇主张将煎盐灶具聚集于厂中,雇佣工人日夜轮流煎盐,将过去分散的亭灶全部撤销。从理论上讲,变分散生产为聚集生产,可以加强对盐民的监管,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减少食盐漏私。
张謇很快就将之运用于实践。“因旧法亭场之散漫,易于漏私,难于缉私,故救之以聚。乙巳冬,购二十九总公荡地一千一百余亩,开港、筑墩、削场、造屋一切工程,自丙午正月起,至冬月告竣……预算一年,可得盐二万四千桶。”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丙午年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34.张謇自1905年冬着手建厂,并于1906年冬完工。聚煎厂预计每年可产盐2.4万桶,不过,聚煎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如1907年产量仅为1258.7桶⑤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聚煎场第二届帐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56.。产量不足,导致聚煎厂严重亏损。1908年,聚煎厂收款为2915两,支出为12144两,亏损高达9229两⑥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聚煎场第三届帐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68-669.。至1910年,张謇不得不放弃聚煎方式。“照本年雇工自煎,只以成本核计,每引须扯十五千零数十文。出入相抵,不敷甚巨。现定改招煎户二十名,收回租出二十八总草荡,按户派给,以资包煎。”⑦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第八届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83.张謇指出聚煎厂入不敷出甚巨,决定改回原来的生产方式,继续招煎丁分散生产。因此,张謇设厂聚煎的方案以失败告终。
(三)主张就场征税
从盐民制盐到运商缴税领盐,历经多个流通环节,每个流通环节都会产生漏私。张謇希望通过减少缴税前的流通环节,以减少食盐漏私的渠道,因此提议“就场征税”。所谓“就场征税”,即在食盐出场时就征税。张謇指出:“税就场征,则不论何人,皆得为商。人皆商皆税,则枭于何有?无枭则防于何有?此外如运法、销法,一切酌量变更。凡向之私而无税者,皆可有税;向之缉私而多费者,皆可不费。合中国产盐地计之,一出一入,殆可岁得数百万。”⑧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代某给谏条陈理财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2.张謇主张将食盐全部聚集于场商处,在食盐从场商处起运前,先缴盐税。任何人,只要缴税,就可以凭券领盐卖盐。如此,全国的盐都是完税之盐,从根本上杜绝私盐的产生。全国食盐皆纳税,则盐税总额必有所增加。私盐杜绝后,还可省却巨额缉私费。一出一入,每年可增收数百万。张謇是要从根本上变革清代盐政,他不仅要变革税收方式,还要变专商引岸制为自由贸易。然而,由于张謇的方案太激进,最终并未被清政府采纳。
张謇的“就场征税”主张也有不足之处。他提出“就场征税”是以“设厂聚制”为前提,如他所说:“今欲行征税制,必以围场聚制为先决条件。”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致熊希龄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4.若无法有效管控盐民交盐的环节,即使实行“就场征税”,也依然无法杜绝私盐。张謇试验“设厂聚煎”已然失败,故其“就场征税”说也难以为继。1912年1月,张謇在《改革全国盐法意见书》中依然坚持“建设之道,唯有设厂聚制而就场征税”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全国盐法意见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03.。该年,在与盐务专家景夲白商讨之后,张謇对于“就场征税”的态度有所转变。张、景二人“闭门讨论,至三小时,始决定以就场官专卖为过渡,十年后实行就场征税,自由贸易”③景夲白.四十年来盐务革命之总检讨[J].盐迷专刊,1935(1).。1912年8月,张謇重新拟定《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将“就场征税”修订为“就场官专卖”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12.。1913年,袁世凯以盐税为抵押向列强借款,英国人丁恩出任盐务稽核所会办,负责盐政改革。丁恩提出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统一税率等主张。张謇极力反对丁恩的就场征税方案,指出:“征税制产无定额,收无定人,其在成本过高之场,官既不收,商又不运,非售于私贩不能生活,虽有场警亦属无益,其势逆。”⑤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致熊希龄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4.张謇指出,如果实行就场征税,各盐场的产量将不作限制,商人可自主选择盐场购盐,那么生产成本较高的盐场将会难以生存,致使这些场商不得不将盐售于私贩。张謇本来主张通过“就场征税”抑制私盐,如今却认为“就场征税”会滋生私盐。张謇此时的观点,已经推翻了自己过去的主张。所以,张謇关于“就场征税”并未形成一以贯之的认识,前后有抵牾之处。
由上可见,张謇已认识到私盐泛滥是导致淮南产盐区产不敷销的主要原因。不过,私盐泛滥主要是因清政府的统治力下降所造成的,非张謇一人之力所能改变。张謇所推行或提出的增加盐民收入、设厂聚煎、就场征税等方案,均无助于私盐问题的解决。
二、改革生产技术
改革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是促进完成淮南盐额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张謇以同仁泰盐业公司为试点,试行了多种改革方案,虽然屡遭挫折,但他为中国盐业改革所进行的探索是具有意义的。
(一)变革煎盐燃料
淮南制盐方式为煎盐,因此燃料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淮南煎盐燃料向以茅苇为主,每一盐场都有配套的草荡地,专门蓄草供煎,不许开垦。不过,茅草价格在晚清有所上涨,为煎盐带来不利影响。张謇指出:“商垣每年向草户定草,每石给例价二百文,裁及常市平价三分之二。盖发草往往迟至数月或半年以后,商垣预给二百文,隐兼此数月半年之息计之,数已不止二百。而草户则于煎丁发草时,克减斤重,为抵制取偿之地。名为一石,折至七八十斤以为通常。”⑥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整顿垣章禀场立案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8.草价由官方指定,每石二百文。然而,官方指定草价远低于市价,约为市价的三分之二,故草户给煎丁发草时,往往克减斤重,以弥补差价,一石草通常只给七八十斤。因此,煎草价格,名义上为二百文每石,但实际上与市价相近。草价昂贵,是影响淮南盐业增产的重要因素。
张謇考察各地煎盐燃料,提出以煤易草的方案。他说:“通九场之煎用茅苇,浙萧山、岱山之煎用松栗,东西各国皆用煤,各就其地之足者而用之,然亦当较价之高下,火力之王杀,出盐之多寡。今以吕余之草较煤,则煤价下而草高,煤力王而草杀,煤盐多而草寡,且民方欲得产草之地而垦之。而煎盐用煤之便,又胜于草。因时进退,一转移间,而农商两利矣。”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变通通九场盐法议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9.鉴于以上益处,张謇在同仁泰盐业公司试点推行“以煤易草”。然而,张謇“以煤易草”的方案并未取得成功。一者,煎丁未能掌握用煤煎盐的技巧。张謇指出:“然用煤之灶,与用草之灶不同,煎丁知识不及用煤,惟有于聚煎之处,先行自试,以期推广。”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丙午年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33.用煤煎盐与用草煎盐,其灶有所不同,煎丁一时难以适应。故张謇拟先于聚煎厂试行,再图推广。后来,因生产成本高昂,聚煎厂很快停产,故用煤煎盐的方式也没能得到推广。再者,煤炭价格在后来也大涨。张謇曾言:“因草价昂贵,煤价骤涨,成本益重,漏私益多,凡所为取卤利煎增产计者,历时三年,诸法毕试,迄无良效。”③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致两淮运司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96.几年后,张謇指出草价昂贵,煤炭价格也骤涨,导致生产成本加重,历时三年,所试验的方法都未能起到良效。因此,张謇“以煤易草”的方案也没有起到增产的效果。
(二)试验日本盐田法
张謇于1903年访问日本,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制盐工艺,回国后,在同仁泰盐业公司试点日本盐田法。张謇指出:“闻日本向有盐田,近有兼用美国造盐之法,故于二十九年四月,亲至日本各产盐处所,周咨博考。其法不恃天而恃人,实较中国为优。”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为设立盐业公司并筹改良之法呈江督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5.煎盐需先制卤,淮南采用摊灰淋卤法,先将草灰摊于卤旺之地,利用毛细管作用使草灰汲足卤咸,然后收集草灰贯入灰池,灌水过滤流出,即为盐卤。摊灰淋卤法,需要选择天然的卤气较厚的场所。日本盐田法,则是在海边修筑像稻田一样的池子,纳入潮水,通过蒸发制卤。其场所由人选定而不恃天然,即所谓“不恃天而恃人”。1906年,张謇上书军机大臣铁良,谏言:“今即不能遽尽更革,何妨奏令南北洋仿日本盐田改良法,各设一区试办?办而有效,更议渐充。”⑤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致铁良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89.张謇对盐田法抱有很大的信心,建议在全国范围试点推广。
张謇于1903年在同仁泰盐业公司试点盐田法。“是年(光绪二十九年),租定垦牧公司滨海地一百二十亩,三十年三月先行垫基筑堤,用日人觉田信男、德田乙五郎、石井千代吉三人监造……阅时七月,仅成盐田六排。自十月初四日开煎,历经试验参考,淀卤精制,色味日进,胜于旧制。其再制者尤精,色味皆与洋盐相埒。惟未碾制,末粒较粗。而推算成本,则加釜二只,加田十四排,价与旧制盐价相去数文。价不悬殊,而色味特胜,则销可望畅。”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1:为盐制改良咨呈江督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9-80.1903年,张謇租赁通海垦牧公司滨海地120亩,建成盐田6排。1904年10月开煎,所产盐色味胜于旧法,可与洋盐媲美。不过,盐田法制盐成本较高,据张謇推算,如果再修筑盐田14排,加釜两只,那么生产成本将与旧法相当。
然而,张謇并没有再扩增盐田,盐田法也最终失败。1906年,张謇指出:“甲辰年雇日本工师一人,工手二人,仿造盐田,用费逾两万。体察情形,用力劳而得效缓,故限于所租垦牧公司地百二十亩。然本年产盐较旧已增,即色味亦驾吕盐而上。日本之初创盐田,非三年不能熟。”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丙午年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33.两年后,张謇认为盐田法“用力劳而得效缓”,因此,并没有进行推广。盐田法的优点在于制成的盐品质好,但其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按照清代食盐运销体制,食盐须先交盐务总栈,再由运商销往全国。盐田法制盐成本高于盐务总栈的收盐价(牌价),故不能正常交付,致使销路受阻。据同仁泰盐业公司仿日本法试验场帐略,1906年,售盐进款仅431两规银③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仿日本法试验场第二届帐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41.;1907年,售盐进款仅3两规银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仿日本法试验场第三届帐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56.。1908年,张謇坦言:“自开办至今,费银三万九千九百余两。计用东法,日久可得浓卤而多,然需本重,出盐虽多,而销路多阻。”⑤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6:盐业整顿改良被扼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41-342.张謇试验日本盐田法,费银近4万两,但该法生产成本太高,无法融入清代食盐运销体系。1909年,张謇指出:“东法盐田,前既停办,则基本虚掷。”⑥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第七届营业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74.可见,张謇试办日本盐田法,最终以“停办”“虚掷”收场。
(三)试行滩晒法
清末中国制盐主要有煎盐和晒盐两种方式。淮南沿用传统方式,以煎盐为主。淮北、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则采用滩晒法,在海边修筑储水池、蒸发池、结晶池等,由阳光、风力蒸发海水,结晶成盐。二者相较,煎盐法已有2000年的历史,而晒盐法为明清时出现的新工艺,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张謇指出:“淮北惟有晒盐,其工本轻于煎盐甚巨,大率一与五六、一与十一二之比例。”⑦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全国盐法意见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01.又言:“制盐之成本,滩晒最轻。阳历五六月间,天气适宜,产数畅旺,则场上收盐价目,每斤不及一厘,至贵不过三厘。釜煎板晒,成本皆昂,自四五厘至一分不等。”⑧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13.煎盐成本为晒盐成本的五六倍至十一二倍之间,二者相差甚巨,因此,若能在淮南试行滩晒法,那么也将降低生产成本,利于食盐增产。
张謇曾在淮南试行滩晒法,但没有取得成功。他说:“日法觉其效缓;聚煎需草,草贵而艰,仍恐不能达增产完全之目的,故计及于晒。初仿造海州盐池,地土不宜,试而未效。”⑨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丙午年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34.又说:“复仿海州及山东晒盐法,筑土池,土理疏渗,不任盛卤,改砖池仍漏,用水泥涂缝而止。会秋多雨,及晴而日薄,无良效亦止,费银七百六十四两一分。”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6:盐业整顿改良被扼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42.张謇指出日本盐田法效果太缓慢,聚煎法需要燃料,而草的价格昂贵,二者皆不能达到完全增产的目的。因此,他开始着手试验晒盐法,先仿照淮北和山东的滩晒法,但没有取得成效。同仁泰公司所处的吕四海滨,是由长江冲击泥沙而成,长江流量大,故冲击泥沙颗粒大,土质呈沙性,疏松易漏。在该处所建的土池渗漏严重,无法存卤。因此,张謇又改建砖池。砖池最初也漏卤,直到用水泥涂抹缝隙,才解决漏卤问题。在盐池建好后,又逢秋雨连绵,不利于晒盐。雨停之后,已入秋冬之季,日照弱而蒸发慢,也不利于晒盐。在此情形下,张謇选择放弃滩晒法,试行此法耗费银两约764两。
由今观之,张謇试验滩晒法投入时间还太短,尚未验证淮南是否适合滩晒就终止了试验。张謇试验聚煎法和日本盐田法,皆投入几万两资本,坚持了数年时间,而试验滩晒法仅投入七百余两,且于当年就放弃。在清末,北方之河北、山东、淮北,南方之福建、广东皆已推行滩晒法。在巨大的成本价差下,淮南由煎盐改滩晒可谓当时唯一正确的出路。事实上,在屡次试验后,张謇已基本解决盐池漏卤的重大难题,只是恰逢秋冬时节而不利于晒盐。若等来年春夏再试,其成效却未可知,可惜张謇并未再试。
(四)试行板晒法
晒盐有两种方法,一是滩晒法,二是板晒法。与滩晒法直接在海滩晒盐有所不同,板晒法则是在木板上晒盐。与滩晒法相较,板晒法成本较高,需要制作大量晒板。但与传统煎盐法相较,板晒法不需要燃料,具有一定的优势。板晒法出现于乾隆时期的浙江岱山盐场,随着柴草价格日涨,板晒法在宁波、松江一带迅速扩展,到了咸同之际,已基本取代传统的煎盐法。张謇在改革前考察了日本、淮北、山东、浙江等地的制盐方法,对板晒法也有所了解。在试验滩晒法遇到挫折时,张謇就着手试行板晒法。他说:“所谓晒盐则用海州法,不若用奉贤法。通属滨海地质多沙,盛水易漏,不及海土之坚确也。”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6:致运司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69.张謇指出通海地区制盐采用海州晒盐法,不如用奉贤法(即板晒法),因为通海地区地质多沙,不如海州土质坚固,导致盛卤易漏。由此可见,在解决滩晒法的漏卤问题之前,张謇就已着手试行板晒法。
1906年,张謇开始试行板晒法。他说:“本年试用板晒,色味俱佳,成本亦较煤草为省……板晒虽亦利于天晴,究以不用煤草,需本略轻。舍此亦别无补救改良之策。”③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致两淮运司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96.不过,在试行板晒法之后,张謇也遇到了挫折,因制板投入成本大,故板晒盐的成本并不比旧法轻。1908年,张謇指出:“按东法盐田之盐,统计一切成本,每斤需二十七文;板晒一切成本,每斤需十三文八毫;聚煎一切成本,每斤需二十二文四毫。制盐既有成效,即须求通销路,然牌价只十一文七毫,势不能赔本并入旧额。”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6:盐业整顿改良被扼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42.鉴于生产成本高于牌价,张謇拒绝亏本交盐,他说:“按改良盐、板晒盐之成本给价,改良盐、板晒盐皆归正额可也。必欲以旧法盐十一文七毫之价,强攫十三文八毫及二十七文成本之盐,断断不可。”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6:盐业整顿改良被扼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43.张謇指出如果盐务总栈按成本价收盐,那么板晒盐、聚煎盐皆可交付,若以低于成本的牌价收盐,则断断不可。因盐价问题,张謇与两淮盐运使司相持不下,板晒盐没有销路,一度陷入困境。
在端方等人的协调下,板晒盐取得转机。1908年初,张謇向两江总督、农工商部、度支部等控诉盐价之事,两江总督端方委派江宁知府许星璧前来调查。“许星璧所查与张謇反映情况相符,允盐价每斤涨3.5文,同时在通州、海门、如皋专销。”②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晚清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76.在端方等人的支持下,吕四盐场的交盐价提高3.5文至15.2文,而板晒盐的成本为13.8文,故有利润可言。不仅如此,端方还允许张謇在通州、海门、如皋地区自建销售渠道,这为张謇推行板晒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后,板晒法成为同仁泰盐业公司的常规制盐方式。随着时间推移,板晒法愈来愈重要,成为同仁泰盐业公司的主要生产方式。1911年,同仁泰产盐3万余桶,其中板晒盐9000余桶,占比约30%③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第九届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90.;1913年,同仁泰产盐5.06万余桶,其中板晒盐19400余桶,占比约38%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第十一届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99.;1918年,同仁泰产盐34600余桶,其中板晒盐22600余桶,占比约65%⑤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同仁泰盐业公司第十六届说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20.。
综上,为提升淮南盐业产量,张謇试行了以煤易草、盐田法、滩晒法、板晒法等一系列生产方式,除板晒法外,其他均宣告失败。板晒法在促进淮南盐业增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生产成本高昂,该法也并非良策。若无端方等人从中协调,板晒法在淮南也难以推行。在改革屡次失利之后,淮南是否应该继续发展盐业,已成为张謇思考的新问题。
三、淮南产业结构调整
在控制私盐、改革生产方式均未取得明显成效后,张謇不再追求淮南一隅的食盐增产,而是立足于全国盐政,致力于增产低价盐、淘汰高价盐。他倡导淮南食盐减产与淮北食盐增产,并促成淮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淮南减产与淮北增产
清代两淮盐场分淮南与淮北,淮北晒盐,淮南煎盐,二者相较,淮北生产成本远低于淮南。辛亥革命后,张謇出任两淮盐政总理,他主张淘汰淮南盐场。他说:“有种煎盐及板晒之盐场散布各处,出产不旺,成本甚重。如听其营业,则取缔甚难。彼将以制出之盐多数售之于私贩,而少数售于国家。现在江苏之淮南、松江各场即深中此病……故鄙人之意,场地若系商业,不如由官逐渐收买……官家收买后设法开垦植棉,以消纳此数万户制盐人。”⑥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复美使嘉乐恒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54.张謇认为煎盐及板晒盐出产不旺、成本较重,不能任其继续发展,并指出淮南深受此害,因此建议官方出资收购淮南盐场,然后兴办农垦,以解决盐民就业问题。又说:“各场成本不等,成本轻者无论矣,成本重者,当然在淘汰之列。然使强迫取消,则场商与盐户皆有失业之虞,不如由官收回,成本重者可逐渐停止制造,而徐为盐户别筹生计;成本轻者可逐渐扩张,数年而后全国制盐成本之通计,可以逐年减轻,则专卖之价,亦可逐年与之俱轻。”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17.张謇指出各盐场制盐成本不同,应当扩张成本轻者,淘汰成本重者。淮南制盐成本可谓全国最高,自然在淘汰之列。张謇淘汰淮南盐场是为了降低全国制盐成本,进而调低全国食盐价格,“使人民负担平均,虽不产盐地方,亦得食贱价公平之盐也”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16.。
为填补淮南减产带来的食盐亏缺,张謇积极推进淮北食盐增产。早在1907年,淮南产不敷销的情形下,两江总督端方就倡导在淮北增产以接济淮南盐额。端方上奏曰:“查淮北中正场境内,五图河东滩地,方斥卤于滩,可以增铺新池。业经臣饬司委员查明,招商前往开筑……即以之暂济南销,藉补南额不足之数。”③端方.端忠敏公奏稿:顾岸销而保盐利折[G]//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482.端方指出淮北有斥卤之地可设新盐场,因此招商前往开筑。开设新盐场是为了接济淮南销盐之不足,故名“济南”盐场。张謇积极响应端方的号召,投入到济南盐场的建设之中。据载:“其后海州县隶汪鲁门、淮南盐商叶瀚甫,呈请在淮北苇荡左营以东地方铺圩21条,计池滩168份,定名为同德昌制盐公司,后改名为大德公司。继有徐静仁受南通张季直委托集资创办济南大阜公司,铺圩10条,计池滩80份。再其后又有淮南的陆费颂、周扶九、萧云浦、毕儒臣等集资组建公济公司,到淮北铺圩24条,计池滩192份。”④江苏盐业史编写组.江苏盐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46.清末,济南盐场成立三家公司,即同德昌、大阜、公济,其中大阜为张謇委托徐静仁创设,有学者指出同德昌也是由张謇发起⑤邹迎曦指出,张謇主动与汪鲁门联系,倡议创办济南盐场。参见:邹迎曦.张謇盐垦事业与中国早期近代化[G]//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第2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23.。在清末创办济南盐场的过程中,张謇发挥了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后,张謇出任两淮盐政总理,加强了对济南盐场的建设。他说:“今就淮北论,计定增铺盐圩百条,已从事测量矣。淮北原有之圩,为同德昌、大阜、公济三家,共五十圩。近闻大源又在燕尾北港增十二圩,约计其地可增二十至二十五六圩。陈家港地大倍于燕尾北港,而唐港与陈港略等,是百圩之增裕加。目前莫如于测定圩基地点之后,择指某地若干,足铺若干圩,除令大源就燕尾北港尽力领地承铺外,如陈家港、唐港两处,亦悉招商承铺,以符官规民制之计画……如此则盐圩之成,计日可待。此速效之说也。”⑥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盐场宜官规民办以期速效而用舒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38.在张謇的推动下,大有晋、大源、裕通、庆日新等制盐公司相继在淮北投产。民国初年成立的这四家公司与清末成立的三家公司,即历史上著名的济南场七公司。
济南场七公司都实行股份制,有较为完善的公司章程,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其管理水平领先于两淮各盐场。凭着管理优势和滩晒技术优势,济南盐场在两淮盐场中迅速崛起。宣统三年(1911),两淮共产盐122569.1吨,其中淮北产盐27197.85吨,占比仅为22%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盐业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4-95.。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淮南各场以地势变迁,逐渐减产,仅占百分之十八弱。淮北以添设济南一场,凡占百分之八十二强。若以场论,济南场为最,占两淮全额百分之四十六强”②林振翰.淮盐纪要:场产[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在济南盐场投产之前,淮北产盐约占22%,淮南占比约78%。在济南盐场投产10年后,淮北产盐占比超过82%,淮南则不足18%,其中济南场的产量占两淮产量的46%。因此,济南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济南场的增产和淮南的减产,张謇“消灭成本较重、盐质不良之盐场,扩张成本较轻之盐场”③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28.的主张有望得以实现。
(二)淮南“废灶兴垦”
淮南沿海地区原用于蓄草煎盐,故有放荒之令,不许发展农业。随着泥沙沉积,海岸线东移,荒滩面积日益扩大。甲午战争时,张謇筹办通海团练,规划沿海防务,发现海滨有大片荒滩,于是筹划在此兴办农业,于1901年成立通海垦牧公司。然而,经营垦牧业与发展盐业之间充斥着矛盾。张謇指出:“垦与盐之不能相容,如冰、炭之不能相入也。盐欲地之卤,垦欲地之淡;盐欲蓄草以供煎,垦欲去草以种植;盐欲潮之常至,垦则唯恐潮之至。”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整理盐垦公司刍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23.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后,适逢淮南食盐产不敷销,两淮盐运使以通海垦牧公司阻碍盐业为由,处处阻挠其发展。在盐运使的刁难下,通海垦牧公司自成立以来,纠纷不断,只能苦力支撑。盐税事关国税命脉,为保障国家财赋,农业只能为盐业让路。在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后的十多年里,淮南盐区再无一家农业公司成立。
民国初年,张謇促进了淮南地区“废灶兴垦”运动的发展。1914年,盐务署采纳张謇淘汰淮南盐场的建议,“盐务署民国三年二月,有通泰两属盐场产额,每年递减二成,限五年减除净尽之令”⑤林振翰.淮盐纪要:沿革[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3.。北洋政府盐务署下令淮南食盐减产,每年减二成,五年全部减完。由于遭到多方阻挠,该计划最终未能如期实现。不过,该法令之颁布,使淮南农业在政策层面不再受盐业之羁绊,对于推动淮南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张謇积极推动淮南地区“废灶兴垦”,据载:“1914年,张謇担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为规划垦务,在淮南设立了淮南垦务局,并派了办理清丈、垦荒事务的专员,制定了放垦章程。”⑥大生企业系统史编写组.大生企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66.张謇利用职务之便,成立专门部门,为淮南地区“废灶兴垦”保驾护航。在此期间,张謇还与其兄张詧发起创办大有晋、大豫、大赉、大纲、大祐等多家盐垦公司,在淮南盐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兴垦运动。
在张謇的引领和推动下,加之通海垦牧公司已经开始盈利,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号召,投身于淮南农垦事业。北自阜宁的陈家港,南至南通的吕四,东滨黄海,西界范公堤,绵延600多里的冲击平原上,先后办起了几十家农业公司。据载:“先后计成立大有晋,大豫,华丰,大赉,泰源,东兴,中孚,遂济,通遂,裕华,大丰,泰和,大祐,大纲,华成,合德,阜余,合顺,耦耕,新农,新通,新南,新垦会等二十四家大公司,此外尚有十余小公司,所投资本,总额达一千七百三十二万元,经营之地,达四百三十万亩。”①胡焕庸.两淮水利盐垦实录[M].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1934:185.这些公司大多成立于1914年至1920年,投资总金额高达1700多万元,经营土地面积多达430万亩。在张謇的引领下,淮南盐区“废灶兴垦”运动迎来发展高峰。
各公司最初多兼营盐业和农业,但皆以废除盐业、发展农业为根本宗旨。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逐渐取代盐业而成为淮南沿海地区的主要产业。在兴垦之初,土壤尚未完全改良,宜种棉而不宜种稻,各公司均将棉花作为主要种植作物。20世纪30年代,据中华棉业统计会的数据,“江北沿海七县,棉田统计十九年(1930)为四百六十万亩,二十一年(1932)为四百万亩,二十三年(1934)为五百二十万亩,俱占全省棉田之二分之一,苏省棉田约占全国棉田之四分之一,即垦区棉田约占全国棉田之八分之一,棉产之比例亦大略如此”②胡焕庸.两淮水利盐垦实录[M].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1934:259-260.。至20世纪30年代初,垦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江苏省的一半,占全国的1/8。辽阔的土地面积,使淮南沿海地区迅速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产区。前文提及,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淮南盐业就已严重衰落,其产量在两淮的占比,由清末的78%降至不足18%。因此,废灶兴垦运动彻底改变了淮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使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实现了由盐业向农业的转变。
结 语
过去,学术界多认为张謇的盐业改革是失败的。从同仁泰盐业公司,或从淮南盐业发展的角度论,张謇在盐业改革方面确实没取得显著成就。同仁泰盐业公司自成立后,一直经营惨淡,没有取得辉煌的业绩。张謇在淮南试行的改革措施,多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淮南盐区衰落的命运。然而,考察张謇的盐业改革,不能拘泥于同仁泰一家公司或淮南一隅。若从全国的视角论,张謇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通过推行淮南减产和淮北增产等举措,降低了全国的制盐成本,从而降低了百姓的购盐支出,提升了民生福祉。他积极推动建设的济南盐场,发展良好,至20世纪30年代,“济南场盐年产四五百万担,产量之巨,为淮南北各场之冠”③胡焕庸.两淮水利盐垦实录[M].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1934:156.。直至今天,淮北盐区仍然是全国主要产盐区之一,这与济南盐场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张謇在推行盐业改革中开启的“废灶兴垦”运动,则影响更为深远。淮南沿海延续了2000余年的煎盐业就此落幕,轰轰烈烈的兴垦运动开启了新的篇章。在张謇的推动下,淮南沿海辽阔的土地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开发,实现了“荒野变良田”的巨大变化。淮南沿海地带为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湿润,很适于发展农业。此后,淮南沿海农业迅速崛起。时至今日,该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是“江苏大米”的主产区之一。在“废灶兴垦”过程中,张謇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江苏沿海市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据1937年的统计,淮南垦区“有垦民4.9604万户,30.498万人,其中大丰县6公司,已垦总面积48万余亩,有垦民2.1606万户,12.9543万人”①顾毓章.江苏盐垦实况[Z].张謇研究中心刊印,2003:152.。至1937年,垦区已有30余万移民,其中大丰县就有接近13万移民。人口聚集带来了市镇的兴起,一个个农业公司逐渐发展为一个个市镇,如大丰盐垦公司发展为今大丰区,大有晋盐垦公司发展为今三余镇,大豫盐垦公司发展为今大豫镇等等。因此,张謇在淮南从事盐业改革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