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芩温胆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眩晕病临床观察

2022-03-25郑超群刘希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温胆汤西医证候

郑超群 刘希茜 陈 童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内一科,江西 宜春 336000)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有20%~30%的人在一生中曾出现过眩晕的症状[1]。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眩晕病逐渐呈易反复发作、发病趋于年轻化且病情逐年加重等特点。西医方面均为对症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温胆汤为中医祛痰名方,加入柴胡、黄芩取柴芩温胆汤之意,可用于胆郁痰扰型多种病证。本研究采用柴芩温胆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胆郁痰扰型眩晕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入住宜春市中医院内科符合胆郁痰扰型眩晕病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 例。其中对照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38 岁~81 岁,平均(52.69±6.36)岁。治疗组男11 例,女19 例;年龄37 岁~83 岁,平均(56.65±7.57)岁。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眩晕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证候诊断中的胆郁痰扰证型诊断标准,年龄35~85 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精神性眩晕患者及眩晕伴有严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且需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2)伴有重大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肿瘤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予盐酸培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欣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033)250 mL 静脉输液,每天1 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665)5 mg,每晚1 次,并予其他活血化痰中成药静脉制剂辅助治疗,疗程10 d。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及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柴芩温胆汤:柴胡10 g,黄芩12 g,法半夏10 g,竹茹15 g,枳实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甘草6 g。由宜春市中医院中药房煎制,用法:每日2 袋,早晚各服1 袋,疗程10 d。中药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川芎10 g,白芥子3 g,法半夏、茯苓各10 g。以上药物研成细末用白酒调成糊状贴于患者双侧翳风穴及神阙穴。每日1 次,每次贴敷6 h,疗程10 d。

1.4 观察指标 (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2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2)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制定)及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对2 组患者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同时于2 组患者治疗后第3 个月时随访患者的眩晕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21.0 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而所有的计数资料用х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中未愈2 例,好转13 例,治愈16 例,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中未愈5 例,好转16 例,治愈9 例,总有效率83.3%(25/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眩晕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2.2 2 组患者证候评分和DHI-S 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眩晕病临床证候评分、DH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眩晕病临床证候评分、DHI-S 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P <0.01)。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病临床证候评分、DHI-S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证候评分、眩晕DHI-S 评分比较 (,分)

表2 2 组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证候评分、眩晕DHI-S 评分比较 (,分)

2.3 2 组患者治疗3 个月复发率情况 治疗组患者复发率16.67%(5/30)低于对照组的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眩晕患者治疗后3 个月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眩晕的病因和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颈椎病等均可引起眩晕症状。目前西医对于眩晕的治疗,急性发作期强调以对因对症治疗为主,缓解期并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且症状易反复、服药时间长、治疗费用高、不良反应多等都是目前临床无法回避的问题[2]。且还有小部分眩晕西医病因不明,更加剧西医治疗眩晕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眩晕有着巨大的优势,且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已被广泛证实。

眩晕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根据相关眩晕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的文献研究分析,痰、火为引起眩晕最常见的病理因素[3]。故选用中医祛痰名方温胆汤治疗胆郁痰扰型眩晕证,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入柴胡、黄芩取柴芩温胆汤之名,旨在增加其疏泄肝胆气郁、清泄胆腑之热功效。张锡纯谓:“柴胡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黄芩又善入肝胆清热,治少阳寒热往来,兼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二药相伍,既可清胆腑之热,又能疏泄肝胆气郁,从而收到宣通三焦,畅达少阳之效。张怀亮教授在临床诊疗中运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胆郁痰扰型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4]。

穴位贴敷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运用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将中药贴敷于穴位之上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具有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治疗中。穴位贴敷药效可直接穿透皮肤作用于经脉,并且摄于体内,融入津液之中,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进而保证治疗效果,达到内外兼治的目的[5]。梁英香[6]采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结果表明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本研究选用白芥子、法半夏、茯苓、川芎四味药组方,其中白芥子、法半夏、茯苓均有化痰之功效,川芎解郁活血,贴敷于患者双侧翳风穴及神阙穴处,配合柴芩温胆汤治疗胆郁痰扰型眩晕患者,以增强其祛痰之功效。

本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对降低眩晕病临床证候评分8、DHI-S 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3 个月治疗组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说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较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胆郁痰扰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可降低其复发率,从而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温胆汤西医证候
温胆汤在明清时期类方的衍化发展❋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The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Lept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he In fluence of Adjusting Methylation of OB-R,POMC Gene Promoter of Wendan Decoction (温胆汤)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40例临床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