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受欢迎的蜜蜂
——“杀人蜂”

2022-03-25姚军

中国蜂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亚种东非蜂王

姚军│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93

蜜蜂总科(Apidae),蜜蜂属(Apis)的蜜蜂是我们狭义上所说的蜜蜂“honey bee”,它们被认为是优秀的传粉者,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蜜蜂属共有11种蜜蜂【备注1】,其中的两种: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唇膏等化妆品(蜂蜡是蜜蜂分泌的天然化妆品原料)还是餐桌上美味的草莓等蔬果(需要蜜蜂授粉)都离不开蜜蜂的辛苦劳作。蜜蜂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总被人们称道和赞美,然而由于其蜇人的特点,在享受蜂蜜的美味之余我们都会对它们敬而远之。

蜜蜂蜇人(或动物)是其自我保护的本能。然而,一些“捣蛋蜜蜂”可能会滥用这种能力,使它们成为不受欢迎的蜜蜂,甚至让人“谈蜂变色”,这就是“杀人蜂”,通用名:非洲化蜜蜂【备注2】。

本质上,“杀人蜂”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蜜蜂的一个杂交种,它和我们最常见的意大利蜜蜂之间有些许不同。那么,这么可爱的小精灵是如何获得如此凶名呢?那就必须从它的前世今生讲起。

一、起源和分布

“杀人蜂”的出现源于巴西学者沃里克(Warwick Estevam Kerr)【备注3】的育种试验,他试图将西方蜜蜂的2个亚种: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东非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的优良性状统一结合起来,试图培育一种适应中美洲、南美洲气候的蜂种,最终达到高产目的,但结果毁誉参半。

尽管西方蜜蜂的欧洲亚种随美洲的殖民者在1622年[1,2]被引入美洲大陆,但是这些蜜蜂并不适应中、南美洲热带、亚热带气候,蜂蜜产量一直表现不佳。为提高本国蜂蜜产量,沃里克前往南部非洲希望筛选一种能适应巴西气候的西方蜜蜂亚种作为育种素材,通过可控实验和选择性育种,培育出带有多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最终东非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被引入巴西。然而这种蜜蜂虽然更适应中、南美洲的气候,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陷:由于东非蜜蜂几乎未经人类驯化,具有对震动非常敏感、护巢性、攻击性强等特点。这些不良的性状在杂交后被迅速放大,远超出了科学家的预估。

图1 非洲化蜜蜂(左)和正常西方蜜蜂(来源: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

引进的蜜蜂被专门放置在特殊的蜂箱内饲养(这种蜂箱装置类似隔王板原理,可以把蜂王和雄性蜂限制在蜂箱内,只允许工蜂出入)【备注4】。接着,发生了一件让人始料未及的事情,1957年10月,由于一位来访人员不经意间打开蜂箱并使隔离装置失效,导致26群东非蜜蜂从实验蜂场逃跑。这些东非蜜蜂与南美原有的西方蜜蜂杂交,并以每年200~300英里的速度在中、南美洲扩散,速度极快。1990年,非洲化蜜蜂的种群在中、南美洲饱和并开始向美国扩散,截至2012年在美国多个州都发现了非洲化蜜蜂[3]。庆幸的是由于对寒冷气候的不适应,它们到达美国南部后停止了扩张的脚步。

二、非洲化蜜蜂的特点

1.防御行为激进,攻击性强

非洲化蜜蜂虽然单只蜜蜂的毒性不大,但是它受到惊扰后,会有数百、上千只工蜂在报警信息素的刺激下,自杀式(大家都知道由于蜜蜂蜇针带有倒钩,蜇人后会很快死去,非洲化蜜蜂也不例外)、极端的攻击入侵者,上千次的蜇伤对任何人都可能是致命的。而且,非洲化蜜蜂追击入侵者的距离比普通蜜蜂更远,甚至可达400m,有受害者称:即便在水下躲避,它们依然会在水面“蹲守”一段时间,一旦露出水面它们会继续攻击。

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数西方蜜蜂则显得较为温驯(可能与人类驯养有关),如果受到惊扰通常只有几只或几十只工蜂参与攻击入侵者,经常有养蜂人不戴任何护具打开蜂箱管理蜜蜂,普通人偶尔靠近蜂箱也不会有大的危险。

2.生物学优势

从自然竞争角度看,与西方蜜蜂其他欧洲亚种比较,非洲化蜜蜂具有较多的优势,所以才会导致其迅速的在美洲扩散,主要表现在:

(1)雄蜂方面:相较欧洲亚种,非洲化蜜蜂的蜂群会培养更大数量的雄蜂,进而形成交配竞争中的数量优势。

(2)蜂王方面:西方蜜蜂的不同亚种或品种的幼虫发育时间不同,非洲化蜜蜂的蜂王发育时间较短比欧洲亚种的蜜蜂发育得更快,可能会更早的发育成熟。携带非洲化基因型的蜂王如果更早的成熟,那么就会形成极大的竞争优势,它杀死较晚成熟与她竞争的姐妹。最终这种基因得以延续,有利于非洲化蜜蜂的竞争。

三、“杀人蜂”恶名的由来

非洲化蜜蜂通常不会无端的攻击入侵者,它们只是在自己的蜂巢受到威胁和骚扰的时候才会进行防御。然而,它们非常敏感,更容易被激怒,人或动物在无意间靠近或触碰即便只造成蜂巢的轻微震动,也会被误认为是敌人而遭到攻击。受害者不限于人或动物,入侵者很可能会被蜇刺几百甚至上千次,这也是其得名“杀人蜂”的由来。

四、“杀人蜂”的现状和未来

“杀人蜂”在美国已经存在近30年,由于科普和宣传教育得力,在那些有非洲化蜜蜂的州,人们也学会了如何避免被蜜蜂蜇伤,尽管不断发生相关的伤亡事件,但不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美国非洲化蜜蜂依然受到严格的管控,佛罗里达州农业部门,建议公众发现野生蜂群后应立即联系专业机构,由经过专业认证的人员来消灭或迁移,迁移的蜂群如果更换成正常品种蜂王后,甚至被允许继续用于农业生产。

在南美洲,非洲化蜜蜂则被大家普遍的接受。影响大家态度的因素或许和经济活动有关:第一,部分南美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蜂蜜生产国,尽管非洲化蜜蜂性情比较凶暴,但比其他品种的蜜蜂更具抗病力和适应性【备注5】,受到当地蜂蜜生产者的认可,或是当地养蜂人无法改变现状而被动接受这个蜂种;第二,当地养蜂人根据非洲化蜜蜂的生物学特点,改良了个人防护装备、蜜蜂管理方式,包括及早和更大量的使用熏烟的方法来混淆或掩盖蜜蜂的报警激素,以此降低蜜蜂蜇人的过激反应等;第三,随着人类大规模饲养、品种改良,非洲化蜜蜂的“激进防御、攻击性强”等不利于养蜂实践的特点在不断被稀释和弱化,最终更温驯、抗病能力强的蜜蜂将被培育出来。

五、如何控制“杀人蜂”

美国一直在关注并试图解决“杀人蜂”的问题。除了日常个人和家庭的预防宣传(我国没有被入侵,因此不需要考虑),但是如果遇到成群的胡蜂或蜜蜂,应该找专业人士(消防员、养蜂人)来处理外,还应虑两个主要解决方案:一是在培育蜂王的季节和地域,集中大量培育正常蜜蜂的雄蜂,降低非洲化蜜蜂的雄性蜂和正常蜜蜂蜂王交配可能性;二是频繁更换蜂王,即养蜂人定期更换由专业育种场培育的蜂王,涉及需要提供大量低价格蜂王问题。

六、恐惧、猎奇与误解

非洲化蜜蜂曾经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这和一些耸人听闻的科幻电影(如The Swarm)和媒体报道分不开,这些信息共同放大了公众对“杀人蜂”的恐惧和猎奇心理。在1990年至2005年间,美国有15起因非洲化蜜蜂导致死亡的案例,主要是一些被大量蜇刺并无法逃脱的老年人[4],然而这个数量相较胡蜂致死数量不值一提(仅在日本,每年大约有40人死于金环胡蜂蜇伤[5]【备注6】),反倒是像家养犬等一些动物,由于好奇心等原因容易遭到非洲化蜜蜂的攻击导致死亡。

面对公众的关注,美国官方的宣传是“杀人蜂”的恐怖形象来自谣言和科幻电影,并非事实[6]。

【备注1】蜜蜂属的蜜蜂有11个种。东方蜜蜂(Apis cerana),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绿努蜂(Apis nuluensis),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印度蜂[7](Apis indica),菲律宾黑大蜜蜂*(Apis breviligula),大蜜蜂(Apis dorsata),小蜜蜂(Apis florea),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匡海鸥建议名称:菲律宾黑大蜜蜂;黄智勇建议名称:黑白大蜜蜂。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原产于欧洲和非洲,存在几十个亚种(东非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只是其中的2个亚种),各亚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亚种间各自更适应本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备注2】非洲有十多种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亚种或品种,它们都可以俗称为“非洲蜜蜂”(African honey bee),术语“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honey bee)专门指从非洲引入美洲的东非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与西方蜜蜂的欧洲一些亚种杂交的后代。

【备注3】Warwick Estevam Kerr(1922-2018)是巴西著名遗传学家、昆虫学家,巴西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被授予巴西国家科学勋章。因在蜜蜂遗传学和性别决定方面的研究而闻名,尤其是对东非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进行杂交研究。

【备注4】对于蜜蜂来说,普通工蜂不能产卵,也就不提供遗传物质,所以沃里克隔离蜂王和雄性蜂的方法相对是安全的。

【备注5】有报道称其对蜜蜂常见的一些病虫害具有更好的抵抗能力,如大蜂螨(图2)等。它们能大规模扩散证明其能够在野外独自存活,然而如果没有人为的庇护(防治病害、补充饲料等),大部分家养西方蜜蜂的欧洲亚种在野外存活时间不超过1~2年。

图2 蜜蜂蛹头部1只大蜂螨(by Gilles San Martin is licensed with CC BY-SA 2.0)

【备注6】相较非洲化蜜蜂,部分种类的胡蜂杀伤力巨大,更加危险和致命。

猜你喜欢

亚种东非蜂王
亚沉茶渍亚洲亚种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 asiatica Zahlbr.的订正研究
在东非,中国人不是外人
盘羊新亚种
——和田盘羊
山东省环颈雉亚种分布新纪录
权力至上的蜂王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蜂王入群
Safari在东非大草原
东非液化天然气对我国能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