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截骨矫正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钉置入
2022-03-25王祥善曹顺海于东方
江 辉,梅 伟,王祥善,曹顺海,于东方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免疫系统病变,是可侵袭脊柱及关节的慢性炎性改变[1]。既往治疗中常选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但术中难以对病变状况进行有效评估,治疗精确度较低[2-4]。近年来,3D打印技术(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TDP)逐渐被应用于复杂度、精细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可于术前构建脊柱结构模型,提升手术操作的直观性和准确性[5-9]。但临床关于3D打印技术辅助的应用效果尚有不同意见,且缺乏明确、清晰的临床指南。本研究在AS患者中采用3D个性化打印导向器辅助内固定治疗,并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纠治提供有效指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与影像学确诊为AS脊柱畸形;(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符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适应证;(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行术前沟通,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病情接受手术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脊柱畸形;(2)有手术史;(3)存在神经系统损害;(4)肿瘤或感染性脊柱疾病;(3)因自身原因而无法耐受研究。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手术治疗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0例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3D组38例接受3D个性化打印导向器内固定;徒手组32例接受传统方式内固定,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3D组:患者接受3D打印导向器引导下椎弓钉置入,截骨矫形术。术前选取Brillianc 64排128层螺旋CT(荷兰飞利浦公司)获取病变部位CT数据,将伤椎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构建并修正伤椎的立体模型,改良其定位效果及直观性。分析并保存处理完毕的影像文件,设计个性化各节椎骨的椎弓钉导向器,用医用3D打印机(型号:DMP Factory 350,3D Systems公司)制作椎体模型和导向器。
采用全麻、平卧位,适当调节手术床角度。行后正中切口,显露手术节段棘突、双侧椎板与关节突。依据术前设计,分节段在3D导向器引导下,置入双侧椎弓钉。先安装一侧棒,稳定脊柱,在胸腰段预定截骨平面,先行一侧截骨,必要时咬除截骨段椎弓根。安装已截骨侧棒,去除原临时固定侧棒,同法行对侧截骨。交替采用撑开、压缩或旋转等方法调整钉-棒系统,矫正脊柱畸形,确保脊柱操作过程平顺,保护脊髓神经。透视确认脊柱矫正良好、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再次紧固钉-棒系统,完成操作。手术结束后放置引流管,常规行抗感染、抗血栓治疗,72 h后逐渐开展康复训练。
徒手组:术前利用传统CT方式行伤椎评估,术中依据术前计划,依次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钉。后续截骨、矫正和固定方法同3D组。
1.4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等。采用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身高、坐高,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腰痛功能障碍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评分[11]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评分评价临床效果[7]。行影像学检查,测量矢状面后凸Cobb 角、C7铅垂线(C7PL)[8]。观察截骨愈合以及内固定物改变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见表2。3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徒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方面,3D组38例中,甲级愈合27例,乙级愈合7例,丙级愈合4例;徒手组32例中,甲级愈合16例,乙级愈合10例,丙级愈合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和症状性血栓等并发症;3D组1例切口积血,徒手组1例神经根损伤,2例切口积血,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s)与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s)与对比
指标手术时间(m i n)切口长度(c m)术中失血量(m l)术后引流量(m l)术中透视次数(次)住院时间(d)3 D组(n=3 8)1 1 3.6 7±1 3.1 8 2 3.8 2±4.5 6 2 0 5.3 7±1 3.2 5 2 1 6.1 0±1 5.2 4 7.4 3±2.5 4 1 2.3 5±2.2 3徒手组(n=3 2)1 6 3.7 5±1 4.5 7 2 8.3 7±5.5 1 2 7 9.5 8±1 5.0 5 2 9 5.8 2±1 7.5 4 1 3.2 4±4.4 7 1 9.5 8±3.6 8 P值<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2.2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3个月,平均(22.47±5.84)个月。随访期间,脊柱矫形情况好;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逐步减缓,功能逐步改善。均无症状加剧,或再次翻修手术者。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时间点指标下地行走时间(d)完全负重时间(周)身高(c m)坐高(c m)0.7 6 1 0.0 1 1 V A S评分(分)O D I评分(%)0.3 3 2<0.0 0 1 J O A评分(分)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0.2 7 9<0.0 0 1 3 D组(n=3 8)1 2.8 6±2.8 7 2 3.6 9±4.4 1 1 6 5.3 8±1.3 8 1 7 6.4 6±0.8 2<0.0 0 1 8 0.4 1±7.8 5 9 5.5 3±5.3 7<0.0 0 1 6.2 5±2.1 4 1.5 7±0.8 6<0.0 0 1 5 0.6 4±7.4 3 2 8.3 2±4.8 5<0.0 0 1 1 4.5 3±3.3 2 2 5.2 9±6.7 4<0.0 0 1徒手组(n=3 2)1 7.8 4±2.3 9 3 0.8 5±5.5 6 1 6 6.4 8±2.2 8 1 7 1.9 3±1.6 3<0.0 0 1 8 0.9 2±7.4 1 9 1.8 9±6.2 6<0.0 0 1 6.3 1±1.5 6 3.7 8±1.4 8<0.0 0 1 5 1.2 5±6.8 4 3 9.7 4±4.5 2<0.0 0 1 1 4.1 4±3.9 3 1 9.6 3±4.4 9<0.0 0 1 P值<0.0 0 1<0.0 0 1 0.8 2 4<0.0 0 1 0.1 3 0<0.0 0 1
结果表明:3D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早于徒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身高、坐高、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和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术前两组间在身高、坐高、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D组在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徒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时,3D组38例中,27例可平视前方行走,6例仍轻度仰视行走,5例明显仰视行走;26例脊柱外观大致正常,7例仍轻度驼背畸形,5例明显驼背畸形;27例恢复自理生活,并可轻体力劳动,11例仍需他人照料生活。徒手组32例中,16例可平视前方行走,10例仍轻度仰视行走,6例明显仰视行走;15例脊柱外观大致正常,11例仍轻度驼背畸形,6例明显驼背畸形;16例恢复自理生活,并可轻体力劳动,16例仍需他人照料生活。
2.3 影像评估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见表4,术后影像显示,3D组置钉准确率优于徒手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矢状面后凸Cobb角和矢状面C7PL偏移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后凸Cobb角和C7PL偏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D组在后凸Cobb角和C7PL偏移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截骨融合段均达到骨性融合,3D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徒手组1例椎弓钉松动。3D组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s)与比较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s)与比较
时间点指标置钉准确率(%)后凸C o b b角(°)C 7 P L(c m)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3 D组(n=3 8)8 7.6 8±2.1 7 2 5.5 2±6.1 9 9.4 7±2.6 3<0.0 0 1 3 7.5 6±4.9 5 1 7.6 8±2.1 7<0.0 0 1徒手组(n=3 2)7 2.9 3±3.9 6 2 4.9 4±5.7 2 1 3.4 5±3.8 4<0.0 0 1 3 6.4 5±4.3 2 2 9.9 3±3.9 6<0.0 0 1 P值<0.0 0 1 0.1 3 0<0.0 0 1 0.1 1 7<0.0 0 1
图1 患者,男,25岁,确诊为AS,接受矫正截骨3D打印导向器辅助椎弓钉内固定 1a,1b:术前三维CT重建显示脊柱重度后凸畸形,伴轻度侧凸畸形 1c,1d:打印出手术节段脊柱模型与3D打印椎弓钉置入导板 1e,1f:术后1个月正、侧位X线片显示脊柱畸形矫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 1g,1h:术后12个月正、侧位X线片显示内固定在位,矫形维持效果好,截骨端存在骨性融合
3 讨论
A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及强直性病变,引发脊柱及邻近软组织的纤维化病变,降低骨强度及骨密度。加之AS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常伴发骨质生长异常,易诱发骨质疏松及椎体压缩性骨折。AS的保守治疗效果一般,应在评估适应证后及早施行手术,旨在复原矢状位平衡状态、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12~16]。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3D打印辅助内固定治疗被提出并推广,对AS的诊治提出了有效指导,有利于改善AS手术的精准性及有效性[5-9]。
本研究中3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徒手组(P<0.05),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徒手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3D打印辅助手术有利于在术前对AS患者的脊柱结构行准确化、个性化评估,充分掌握脊柱病变的三维结构,有利于准确掌握复位标志、入针区域,有效提升操作效率并降低手术时间[15]。本研究结果与Liu等[16]的研究一致,提示3D个性化导向器在AS患者的治疗中存在较好的安全性。
Yu等[17]的荟萃分析,纳入13项研究,包括7项随机对照试验和6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涉及446名患者和3 375枚螺钉,结果表明3D打印导向模板比徒手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显著提高了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降低操作误差。本研中比较两组患者各项随访结果及影像学指标,结果表明:3D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早于徒手组。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术前增加,且3D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徒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C7PL等影像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且3D组患者的改善明显优于徒手组。本研究验证了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再次说明3D打印导板的优点。有效规避因复杂解剖结构的干扰而引发的定位偏差,确保了置入螺钉的精确性,并且具有简便、易学的优势,适合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本研究仍存在部分有待完善的问题,包括:(1)选取的样本量一般,可能存在选择偏倚;(2)随访时程有限,未对远期预后水平进行随访评价,有待于后续继续改进治疗方法,行进一步长时程、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所述,在AS的矫正截骨术中采用3D个性化打印导向器置钉具有安全、高效、精确的应用优势,有效规避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因此,建议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