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艺术,代价有多大?
2022-03-25施越
施越
《蒙娜丽莎》
阿布拉莫维奇及其行为艺术。
2018年,塞尔维亚著名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来意大利参加她的个人展览开幕式。在保镖和记者的簇拥下,70岁的她缓缓步入斯特罗齐宫殿美术馆,群众的欢呼声、掌声和相机快门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年男人举着一幅她的肖像画冲进人群中,阿布拉莫维奇欣喜地看着他,正准备接受这份特别的礼物——紧接着,随着一声闷响和惊呼,这幅画砸在了这位老艺术家的头上。
警方很快制服了这名袭击者。在审讯过程中,他声称自己也是一名行为艺术家,袭击阿布拉莫维奇其实是在向这位老艺术家致敬。多年以来,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以裸露、血腥和折磨闻名,她曾在表演中只身跃入火焰、用刀划伤身体、和伴侣互相发生身体冲撞、互扇耳光,甚至把手枪、手术刀、鞭子等道具交给观众,让观众决定她的表演手段。她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专注于身体疼痛的方式来突破精神的局限性,同时也让观众在血淋淋的艺术现场直面战争和女性的痛楚。显然,这名袭击者简单粗暴地沿袭了阿布拉莫维奇过去的疼痛主题,用一幅她的肖像画伤害她本人,袭击者有足够的底气将故意伤害罪辩称为行为艺术。
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展以10欧元一张门票的价格向大众出售,而袭击者的“艺术表演”则在公共场合完成。它们同样被称为“行为艺术”,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商业价值,她的艺术作品能够如同商品一样在市场流通,她的名字如驰名商标一样让门票持久畅销;后者则需要找寻更多的机会,不惜一切代价增加曝光度,才能让大众看到自己。他们代表了欧洲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过剩的两种典型产物:挤破头才能看到的“无价之宝”,以及就算免费也没人想看的“无价之宝”。
在意大利,艺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在消费艺术。作为文艺复兴艺术的故乡,意大利收藏了世界上最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著名绘画大师的作品。这些价值连城的作品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美术馆、修道院和教堂之中,任何人都可以近距离欣赏。意大利美术馆的门票价格通常在20欧元(约合人民币150元)左右,会根据不同游客而调整,26岁以下的年轻人、60岁以上的老人、教师、建筑师、艺术工作者等都能以优惠价购买。此外,美术馆也会与文化部门、出版社等其他文化机构一起推出优惠卡,吸引更多艺术爱好者来参观美术馆。教堂通常无需门票即可参观,例如佛罗伦萨的圣洛伦佐大教堂,米开朗基罗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3座雕塑——《日》《夜》《晨》;修道院则要收取小额的参观费用,在米兰,年轻人想参观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只需要向修道院支付2欧元。
同样地,在法国,欣赏《蒙娜丽莎》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只要是在欧盟国家上学的学生,巴黎的美术馆都可免费参观,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美术馆之一——卢浮宫,那里收藏了《蒙娜丽莎》《断臂的維纳斯》《胜利女神像》等举世闻名的作品。作为巴洛克艺术、浪漫主义、印象派等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法国美术馆的藏品同样是百花齐放,展现了一种与意大利美术馆截然不同的美丽。
因此,尽管对于许多人来说,《蒙娜丽莎》等作品或许只是教科书上遥不可及的一页,但在意大利和法国,无论你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如何,都很容易亲眼目睹这些经典艺术的真正样貌。在一些收藏了知名作品的美术馆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们支着画架、拿着速写本,面对真迹学习临摹。为了提高艺术在大众当中的普及率,美术馆通常也会配备导览设备和专业的导览团队,游客只需交5欧元左右的报名费,就可以开展一场艺术之旅。
在欧洲,艺术褪去了价格的金缕玉衣,不再是专属于艺术空间的摆设。它可以走上街头,伫立在破巷中、走廊上以及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地方。2004年复活节后的一个早上,米兰街头行色匆匆的人们正准备开启平凡而忙碌的一天。当他们途径威尼斯之门时,一些人惊讶地发现,在这个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大型路口,竟然有几个“小男孩”被吊在一棵老橡树下。这些“小男孩”光着脚、垂着头,脖子被麻绳紧紧勒住,麻绳系在树枝上,他们睁大眼睛瞪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这把所有路过的人都吓了一跳。人们凑近观察才发现,这3个吊在树上的“小男孩”都是人体模型,是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为了揭开当代世界虚伪美好的面具而制作的街头装置。这几个“小男孩”在米兰街头悬吊了不到48小时,就被一个路人“解救”下来——他实在不忍心看到暴力发生在孩子身上,尽管这只是艺术品。
在过去30年欧洲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作品在其形式、社会理论和公众关系之间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它从过去皇室、贵族及教廷的私有物和审美情趣转化为拥有公共影响力的事物,人们既可以花上200多欧元在歌剧院欣赏歌唱家恢弘的演出,也可以在露天公益音乐会上免费欣赏皇家乐团的演出。艺术作品的价值被分解成两个维度——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前者可以保证艺术创作不会成为艺术家们的亏本营生,同时让艺术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投资产品;后者能让大众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具有参与感,将自己置身于艺术所反映出的语境中,并起到反思社会观念的作用。艺术家和文化部门深深懂得将两者交织在一起的重要性,这使得欧洲的艺术节、文化节、电影节、双年展等举办得风生水起,令人目不暇接。
大型文化节和展览短则持续一周,长则持续三四个月,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这些电影节是电影行业顶尖人才的盛会,评委会甄选优秀的参赛影片在电影节期间放映,任何影迷都可以买票入场观看电影,参加导演、制片人、演员及电影幕后团队的座谈会,电影票价只比普通电影院的票价贵一点。对电影人来说,电影节也是他们寻求投资机会、合作伙伴的最佳场合,让他们有机会把作品展示在各个国家的影迷面前;对举办电影节的城市来说,电影节还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意大利威尼斯和法国戛纳是欧洲最出名的两个度假胜地。
毛里齐奥·卡特兰。
作品《喜剧演员》。
吊在树上的“小男孩”,是毛里齐奥·卡特兰为了揭开当代世界虚伪美好的面具而制作的街头装置。
毛里齊奥·卡特兰的作品,许多只是展示,没有任何文字标签的干扰,让观众全方位观察每件作品。
众所周知,文艺片通常是电影类别中最难获得大众关注的一种。欧洲三大电影节通常以非商业片、文艺片为主,这种形式不仅满足了文艺片市场良性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同样的模式也被利用在了欧洲的艺术节、设计周、建筑周等各类文艺活动中,逐渐让欣赏艺术的情趣成为大众生活的日常。
2019年的巴塞尔艺术展上,一位艺术家把一只香蕉用胶带贴在展览馆的墙上,他把这只贴在墙上的香蕉称为艺术品,并且给它起名为《喜剧演员》,标价12万美元。他向大众承诺,这真的是一只普通的香蕉——不出意外的话,在巴塞尔艺术展结束前,它就会在墙上氧化成一只烂香蕉。这件成本不过几毛钱的艺术品,在展出当天就成为了整个巴塞尔艺术展的焦点,藏家、艺术爱好者和游客们蜂拥而至,都希望一睹这件艺术品,尽管人们都知道这只香蕉和超市里的香蕉并没什么区别。做出这个疯狂创意的艺术家不是别人,正是曾于2004年在米兰大街上悬吊模型男孩的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他巧妙地利用人们长久以来对艺术作品商业价值的质疑,随着媒体和社交网络对这件作品关注的进一步发酵,成功地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和非艺术爱好者。人们竞相模仿这件艺术品:无论你在哪里,只需要一面白墙、一个灰色胶带、一根香蕉,就能模仿出这件价值12万美元的艺术品,人人都变成了艺术家。很快,这件艺术品的原作和第二个版本(也就是另一根香蕉)分别被两位法国藏家买走,紧接着,艺术家做出了第三根香蕉,并把作品价格抬高到了15万美元。
“如果你不把它卖了,它就不是一件艺术品。”艺术家说。
无论是香蕉还是蒙娜丽莎,毫无疑问,艺术如今已经走出了画框和舞台,成为了一个更为开放的领域。它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并积极邀请人们参与其中,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趣的方向。有句话说得好:“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不用真的花上真金白银去拥有它,只是站在它的面前欣赏它,把它雕刻在记忆里,也足以让人在往后的生活里回味无穷。
(责编: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