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流失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策略
2022-03-25包学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城镇化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也取得了较为积极的进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于农村而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年轻人口流失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对于农业经济将带来一定影响。而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着力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因此,该文通过讨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流失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策略,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农村 人口老龄化 人口流失 经济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C924.24;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2(b)-0000-00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urbanization, which is one of China'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s made positive progress as well.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hown the trend of aging population. For rural areas,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loss of young population brought by urbanization are phenomena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hich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we mus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strategies of aging rural population and young population loss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ural; Population ageing; Population loss; Economy; Influence; Strategy
根據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的预测,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转变。同时,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促使大量的农民前往城市发展,农村的教育资源、公共资源的匮乏也加重了农村年轻人口流失的问题。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同时我国也重视特殊类型地区的振兴发展,国务院在2021年9月批复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实际上,在欠发达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中,农村也占了一定比重,从政策的角度不难发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振兴问题,一直作为国家重点扶植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诸如农村老龄化严重、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等农村人口社会学特点,进一步探索其对农村农业经济乃至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必要的。
镇赉县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该县现代农业得到高效发展,粮食产量预计达到34.1亿斤,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1 130元,增速1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都能达到4 000元以上。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饲料作物播种万亩。发展庭院经济5.8万亩,预计总收入8 600万元,户均增收2 000元以上。尽管镇赉县已经于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已经建立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扶贫产业项目经营管理、“边缘人口”防致贫防返贫等工作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但是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年轻人口流失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对于农业经济将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该文通过讨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流失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策略,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实际上,老龄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特点,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其同样也是我国整体性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程度相比城市具有更为显著,与我国整体性的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同时,也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青壮年群体人口迁移、流出相关,在降低城市老龄人口比重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村的老龄化。与此同时,也包含农村老人社会心理方面,例如老人对于城市的适应能力、价值观可能面临的冲突等问题,都促使了一定有条件离开农村的老人选择留在农村。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的现象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为个体流动,也即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其二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迁出。而年轻劳动力外流主要为个体流动,加重了农村老龄化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农村空心化、少子老龄化的程度,同时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而年轻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成因,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都息息相关,对于年轻劳动力而言,城市具有相较于农村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也远远超过农村,同时,农村的环境相较城市也具有一定差距,以及潜在的身份认同感的问题,因此,年轻劳动力的外流也是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基于现实考量以及我国“重城市、清农村”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老龄化。
实际上,农村的“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特征与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农村空心化、年轻劳动力外流息息相关,同时也具有相关关联、互为叠加作用的特点。“城市化”的实质在于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老龄化;而“逆城市化”则在于诸如教育、医疗资源短缺等社会因素所导致的人口素质降低、人才匮乏状态,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也存在诸如“制度异化”“行政失序”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逆城市化”的程度。从整体上而言,这种人口两化问题对于乡村振兴的影响是负面的,也是在考慮人口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时所应着重探讨的问题。
对于农业而言,劳动力作为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是需要被首要关注的问题。首先,在农业劳动力数量方面,年轻人口流失和老龄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于农业产业的数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已有很多农村地区出现“抛荒现象”。其次,在农业劳动力素质方面,农村老年人尽管拥有较多的农业经验,但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人口素质相较城市尚具有一定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老年人的经验往往已经落后时代。另外,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新兴科技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有效途径,对于农业生产相关的先进科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都较低,无法有效利用如互联网营销、共享资源等优势,难以促进农业生产与推广销售。同时,老年人自身的体力、耐力相较年轻劳动力都处于劣势,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和拓展生产规模方面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年轻人口流失和老龄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负面影响。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小农经营的特点,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必然推动传统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而这种转变的推动力一部分来自于人口社会层面,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我国实行的有力的扶植乡村振兴的政策,促使闲置的农田可以得到统一化的管理。同时,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农村现存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下降,也促使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侧面为提高规模化水平提供资源,促使了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有研究指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将产生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远期效应,其主要依赖于机械化可以节省大部分的人力,当青壮年的劳动力数量不足以支持农业生产,便会产生对替代品的极大需求,也即生产机械化的变革。首先,荒废的耕地达到一定面积,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外包,进而可以引入更为专业的机械化技术资源;其次,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变革必然围绕农村的实际需求,例如:针对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可以设计更适宜老年人学习的机械化设备,促进农机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了农业整体向机械化发展。
农业生态化代表了农业投入、产出和生态影响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良好的农业生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发展高质量农业经济的要素之一,人口结构的改变,也将从侧面影响农业生态。从规模的角度,基于土地与劳动力的互补关系,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流失将会导致有些条件较差的土地被进一步遗弃,从而减少了这部分土地的规模,但若能即使引入外部资源,也可能化劣势为优势;从技术的角度,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身体素质都较低,因而需要借助机械化来扭转劳动力的劣势,进而提高农业生态效率。
从实证的角度,首先将视角放置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以浙江省为例,有研究采用C-D生产函数分析法模型,证实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实际上会对农业经济生产带来利好效应,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村整体经济中的第二、三产业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于此同时,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当视角转移到西部地区,有研究指出,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反而是负向的。由此可见,地区间发展差异也对现实的影响有一定作用,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具有发展方面的优势,因而各种资源也较为丰富,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层面,都能够为老龄化和年轻人口流失带来的负向影响引入更为先进的改革手段,例如农业人才和现代化设备的引入,从此层面上看,人口结构的改变反而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同时人才的引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态的发展,反观经济相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降低,如无强有力的替代措施和资源的引入,将不可避免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阻力。实际上,正向作用与负向作用的区分点在于是否能够得到包括政策、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有力支持,以促进劳动力转型,而这也将是在我国人口社会特点现状之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点。
第一,从管理的角度,应当完善乡村治理,我国有地区已经将“清单制”引入了乡村治理,将管理事务精细化分,形成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等,进而优化管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方式,减少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程度,进而使得先进的经验、人才、技术与资金能够更有效地在需要的地区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
第二,从人口的角度,应当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一方面提高老年人口的身体素质,同时加强农村的教育资源、公共设施的建设,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优化人口结构。
第三,从寻找劳动力缺口的替代措施角度,需要积极引入适度规模经济的理念,借助现代化的机械手段,同时加强科技的宣教和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农业生态水平的提高,使先进的理念和科技的优势能够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发挥优势。
4
近年来,我国对于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的政策、资源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喜人的结果,但在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扩大乡村振兴的成就的同时,相关工作者需要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流失的现实背景下进行政策的制定与规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等理念,其实质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而农村人口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优化农村人口结构,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期望。
[1]谷玉良.农村人口外流与农村养老困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114-122.
[2]李晓荣.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综述[J].求实,2016(3):51-59.
[3]王文彬.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社会风险治理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
[4]穆光宗,茆長宝.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关系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6):1-6.
[5]茆长宝.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再认识及其优化[J].西北人口,2021,42(1):97-106.
[6]杜海峰,顾东东.中国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现状——以河南省Y县为例[J].行政论坛,2017,24(6):71-80.
[7]赵建凤.山东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1.
[8]李露,徐维祥.农村人口老龄化效应下农业生态效率的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2):14-29.
[9]任利红.浙江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9.
[10]陈雪.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7.
作者简介:包学会(1973—),男,汉族,吉林镇赉人,大专,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