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 确定方向,笃行创新,稳中求进

2022-03-25

纺织服装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发展

3月4日,在2022年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作题为

《确定方向  笃行创新  稳中求进》的讲话。《纺织服装周刊》特将讲话(部分)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过去的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总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2022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崭新起点,我们即将迎来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个关键时间点,行业如何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彰显历史担当与时代价值,需要我们从现实与趋势出发,寻找未来方向。

一、立足发展现状,问题导向,找到现实瓶颈

2021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纺织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新成效,做出了新贡献。

稳定经济大盘,行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2021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较2020年回升7个百分点。纺织业和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5%和84.5%,高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产业链超六成环节生产实现平稳增长。

推进共同富裕,行业是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根据最新国民经济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社会口径化纤产量同比增长9.5%,纱增长9.8%,布增长9.3%。纺织产品为拉动内需增长、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做出积极贡献。

服务新发展格局,行业是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2021年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为13842亿元,同比增长12.7%;从出口市场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总额达3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8.3%。行业的平稳运行为外贸稳定和出口创汇做出重要贡献。

态势可喜,但未来仍有压力。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产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产业生态稳定的问题。产业发展呈现明显分化态势。一方面,大中小企业分化加剧,中小微企业发展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化情况也愈加明显。行业需要着力平衡好产业链间、大中小企业间的关系,保障产业生态稳定。

市场需求不振的问题。从国内看,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2021年我国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5.9%,较2019年下降0.3个百分点。从国外看,受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发达经济体纺织品服装出口存在不确定。如何激发市场活力、稳定产业外贸是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产业要素供给的问题。纤维原料的供给安全面临压力。在棉花、羊毛、亚麻等一些天然纤维领域,我国严重依赖进口。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突破要素供给的堵点。

数字化转型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不同企业间数字化呈现发展不平衡态势,甚至存在数字鸿沟逐渐扩大的情况。另一方面,资源建设存在不充分的问题。虽然大量行业数据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但对生产效率提升作用显现不足。

二、理清内外形势,顺应潮流,找到工作方向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相互叠加,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混沌不明。

疫情仍是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变量,不同国家在防控政策上的分歧与差距,也在形成新的不确定。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全球已有近一半低收入国家陷入债务困境或面临高风险。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风险不断加大。

地缘政治对产业的影响更加深刻。大国博弈正成为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源。

全球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整个外部环境空前复杂。产业只有增强风险意识,把握好发展的窗口期、战略机遇期,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1.要把握文化自信树立的窗口期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尺。一方面表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历史地看,每一次国家实力的调整都会带来文化中心、时尚中心的变迁。当前文化自信正在加速转变为产品自信、品牌自信,构筑着中国时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文化赋能产品的价值空间正在打开,行业要把握文化自信确立的历史机遇,适应消费市场新的变化,做好对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要把握共同富裕成为核心逻辑的窗口期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差异等原因,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发展和收入差距仍然明显。

要缩小城乡差距,捅破城乡经济的“窗户纸”,实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根本途径就是要推动城乡的产业衔接与转换。县域和乡镇是纺织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将产业融入以县域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进乡村市场的要素流通和产业结构完善作用显著。

从区域发展看,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都在发展纺织行业。纺织行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关联,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效应和产业延展性,行业的发展对于弥合区域差距意义重大。非遗产业对于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具有广阔空间、特殊价值。以民生产业服务民生改善,以产业特色带动特色区域,行业要融入共同富裕的历史大势,服务共同富裕的共同愿景。

3.要把握全球产业格局重新调整的窗口期

尽管疫情下面临复苏压力与发展波折,但整体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产业发展的空间所在、潜力所在。这将为行业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需求。近年来,区域、双边贸易协定的签订在进一步激活新兴国家的市场空间。作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调整的历史机遇,高质量建设更加紧密、高效、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体系,加快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同时,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跨境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刻调整,我们需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以更加多元化的思路,开拓新市场、拓展新渠道。

4.要把握数字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窗口期

数字经济是畅通经济循环、激活发展动能、增强经济韧性的强劲引擎。将集群发展融入区域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化解转型动力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具有更高效率。

要关注东数西算的政策机遇。集群发展、产业转移在与传统要素和市场需求变化相匹配的同时,也在与数据要素的汇聚、数据集群的发展相耦合。这赋予了西部更好承接中小企业转移的能力和更高起点建设产业集群的可能。

要关注互联互通的价值潜力。数字经济具有网络效应。参与主体越多,产生价值越大。推进数据的标准化与集约化,发展中立可信的平台经济,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海量数据与丰富场景的优势,实现更安全的发展。

要关注前瞻应用的发展趋势。从基础设施到产业规则,从商业模式到价值形态,数字创新呈现高速迭代的态势。适度前瞻性布局将有助于行业捕获未来空间。

5.要把握绿色发展模式快速形成的窗口期

绿色发展作为全球共识,开始深刻影响产业的成本结构、竞争优势与价值逻辑。2月23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企业可持续尽责指令》,纺织品、服装产品的制造与批发贸易是重要领域。

作为与消费者紧密联系的产业,纺织服装行业直接向社会传递着价值理念,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产业。整体看,行业企业在绿色转型上依然面临挑战。特别是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普遍不强,在政策解读和金融工具使用上存在短板。

创新要素与市场资源正向绿色经济加速集聚,但绿色技术架构与消费市场仍不成熟。要实现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需要帮助企业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和市场培养。击穿阈值需要持续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6.要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窗口期

R&D经费超过GDP比重1%的30多个国家,以全球40%的人口创造了80%的GDP总量。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价值源泉。

价值源自跨界融合。产业创新不再是一座孤岛。科技与设计创新集成,工具与平台升级迭代,多元化、异质性的创新要素融合重构,成为产业实现指数型增长的驱动力。

价值源自市场需求。重大创新往往源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认知与解决。消费需求的发掘正成为产业发现创新信号、凝练创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价值源自基础能力。“从0到1”的突破可以牵动全产业链的创新。目前,行业在基础材料、基础理论、基础软件、基础装备上依然存在短板。国内企业在追赶阶段单纯靠市场拉动很难形成有效循环,基础创新需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

7.要把握人口结构性变化的窗口期

人口的变化决定着劳动供给和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行业需加强技术改造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就业、消费、利润的良性循环。

适应人口流动状态的变化。一是产业间流动,行业吸引力不足、高端人才缺口加大将制约行业未来发展。二是区域间流动,我国人力资源持续向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聚集。我们要推动产业的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实现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的协同。

适应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力资本不断丰富。预计我国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首次突破千万。有调查显示,2021年只有29.8%的理学毕业生与39.5%的工学毕业生倾向技术岗位。这种趋势正在影响未来行业人才的接续,我们需要为此做出努力。

三、确定工作重点,面向未来,找到发展抓手

新形势下,保持行业平稳增长,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纺织行业将以此为指引,系统推进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1.找到立足点,完善生态与能力,保障产业穩健发展

要完善产业生态。形成“草灌乔”产业矩阵,营造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为稳定市场主体,保障民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要夯实制造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在宏观产业政策层面和地方经济发展层面,巩固制造环节的核心地位。

要注重风险防范。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锻长板。要把原料等初级产品保障作为行业战略性问题来对待,增强国内保障能力,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和布局。

2.找到平衡点,把握节奏与力度,实现产业创新引领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平衡好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在推动以应用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聚焦战略支撑、自主可控,探索形成以基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道路。

坚持“双碳”目标的战略导向,平衡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工程、复杂工程,不是齐步走,不能一刀切。

强化数字经济的系统支撑,平衡好区域布局与产业布局。强化顶层规划与全面统筹,以产业集群数字化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数字转型与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利用东数西算等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生产力布局。

3.找到结合点,衔接国际与国内,延展产业发展空间

进一步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优化产品供给体系,加强流行趋势研究、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从源头打造中国时尚的原创性优势,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进一步打造国际竞合新优势。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构。在深化传统市场开发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打造更加多元、更加高效的贸易市场格局和产能合作体系。

4.找到落脚点,统一人权与发展,服务共同富裕大局

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供给能力,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消费升级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层次多的特征,保障行业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将产业的生态多元性转化为对就业更大容纳力。

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保障劳动权益,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待遇。

要将产业发展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以现代化、数字化、低碳化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加快培育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

勤而不辍,进则有为。让我们在一起,向前进,以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发展
张丽敏:传承路上求新求变求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