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业融合背景下陕西高职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2022-03-25赵亮严长远

时代汽车 2022年6期
关键词: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赵亮 严长远

摘 要:本文以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为背景,首先研究了陕西省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未来两业融合对智慧物流人才的需求,得出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的相关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两业融合 智慧物流 人才培养

1 陕西省智慧物流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1.1 智慧物流所需人才特点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流行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传统物流、三方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通过以上各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智慧物流的发展阶段,智慧物流的发展也将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物流是指:在基础物流作业环境中,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依托,使得物流作业更加智能化、动态化、精细化、可视化,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分析决策和自动化操作执行能力,提高整个物流环节效率的先进物流模式。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制造领域的流程化、智能化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对于物流业人才的专业性、复合性要求不断加大,要求物流专业人才不但要学好、掌握好物流的本专业知识,还得学习、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制造领域知识。智慧物流人才相较于传统物流人才来说:原先的传统物流运营知识是智慧物流人才在行业立足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在此基础上要形成“X”的技能提升,包括:程序运维、机械设备维修、大数据分析等等。因此智慧物流人才的需求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先进制造的发展。所需人才具有复合型、综合型,并且不断进行学习的特点。

1.2 陕西省智慧物流人才现状分析

1.2.1 智慧物流人才需求量增加。2021年11月3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中强调到2025年,陕西省将建立起畅联国内、国际市场的高效干支配服务网络,全面提升社会物流效率和品质。同时,以物流标准化、数字化为根本,优化现代化国际陆港和航空港,基本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方便快捷、智能绿色、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将陕西建设成“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枢纽。

规划中提出要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省要以高端装备、先进制造、能源化工等主导行业为方向,推动生产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推动网络货运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全程的供应链计划、以及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集成物流服务。增强两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仓配衔接水平,提升两业之间的精细化、弹性化水平。以陕西物流、陕煤化工、延长石油、陕汽集团为依托,建立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培育形成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企业集群,打造陕西产业物流融合创新服务品牌,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1]。

相关重点工程如下: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以冷链物流为发展中心,将现代农业融入到冷链物流发展中,建立起生鲜农产品的组织化及规模化生产和上下行流通;建立起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以5G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构筑起生鲜冷链物流的全流程监控及安全运营的准绳,提升对全链条的监管能力。到2025年,全省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全域冷链物流网络,实现全省冷链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实现智慧化冷链物流做好准备。

商贸物流提档升级工程:对于全省商贸物流行业,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智能仓储设施,鼓励行业内龙头企业采用“无人化”、“自动化”设备进行物流作业,比如无人机、无人车等;京东在陕西批复的全国第一个低空领域飞行许可,圆通在陕西成立了航空、科技发展的子公司将会带领陕西商贸流通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专业物流高质量发展工程:规划指出到十四五末,要实现快递行业的“双进”工程——进村进厂,要将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典型项目落实10个以上,主要集中在本省的现代农业行业、新型材料行业、能源化工行业、先进装备制造行业、生物医药制造行业等,要探索出两业融合发展的先行试验区。要依托陕西能源金融区的优势,将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工业品物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保障供应链金融平台、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营,探索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及运营。

伴随着《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实施,陕西省形成了以军工、先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同时,国内商贸物流的龙头企业京东、圆通、菜鸟等也纷纷落地,为陕西省带来了很多的就业岗位,陕西省也通过合并多家国企物资部门成立了陕西省物流集团,立足于大宗物资、先进制造领域等,同样“一带一路”铁路集装箱新筑港,立足陕西,辐射中亚,需要大量的智慧陆港物流人员,初步预计对于智慧物流的人才需求量在1.5万人左右。

1.2.2 智慧物流的人才供给匮乏。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陕西所起的带头作用十分重大,同时陕西作为西北发展的排头兵,对于整个关天经济区以及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都有了显著的增长[2]。再加上陕西处于 “一带一路”的核心位置,中欧班列的开行对于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对于整个陕西的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明显。基于此陕西省确定了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区,把物流行业作为陕西追赶超越的行业之一。近些年来陆续有,京东、圆通、顺丰、菜鸟、传化、中铁等大型物流企业西北总部落地,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同时智能制造企业例如:陕汽、法士特、三星、吉利、隆基等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大。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物流人才的支持,企业一方面觉得卓越的物流类专业人才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关键的支持作用。但另一方面近年来物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才供需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通过对陕西本省内的相关制造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物料计划等原始的物流岗位,取而代之的是既具有物流管理业务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计算机、通信、机械设备、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一线岗位技术人才。通过对招聘网站的搜索发现智能制造企业对“机械设备维护”、“自动化设备运维”、“仿真技术应用”等岗位的人才有需求。陕西省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多,但契合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需求的智慧物流专业基本上凤毛麟角。综上,陕西对于智慧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非常大,目前行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行业人才供给不足。

2 陕西高职院校现阶段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2.1 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以陕西为例,目前陕西全省共有32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各个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均大同小异。80%的高校均以流通商贸物流为人才培养方向,目前的学科设置包括企业物流、国际物流、跨境物流、三方物流等,虽然涉及的方向较多,但仍旧是以仓储、运输、配送等20世纪初我国物流专业开设以来所设计的课程为主,与现实中制造企业所需的智慧物流人才需要方向不相适应。目前虽有众多院校有向智慧物流方向转向的想法,但目前还未有真正的实施方式。

2.2 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随着“智能制造2025”等有关制造行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促进,后期我国将会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所转变。物流业作为制造业的支撑性行业,也必然会随着产业升级所升级。这样对于行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必然会带来不小的变化。目前省内院校做的较好的院校,如“陕铁院”依托自身的行业背景能够将工程物流的特色融入到学生的培养体系当中,学生毕业后在工程物资领域都有较好的匹配度。但更多的省内院校对两业融合下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进行课程或专业的微调,例如:加减几门课程,将所设专业调整所属学院或所属系别,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没有对智慧物流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细分,没有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3]。

3 陕西省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3.1 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调整,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必然变化,国家经济开始倡导脱虚向实,全面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能够正确引导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的发展。智慧物流的发展方向必须根据行业现实需求来划分的更细,这样才能精准施教。比如,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从永久性的职业素养方面、思想道德提升方面、基本职业技能方面等进行设计。比如在智慧物流方向不但需要结合供应链思想,而且还必须包括机械基础、5G、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因素。同样物流作为服务业,其自身的服务属性,经管类属性需根据课程安排做到有的放矢,不得全部抹除。物流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行业,属于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势必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发展,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一定要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去思考,时刻与时代技术发展前沿相结合,不断更新设备技术,不断去培养人才接纳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綜合素质,才能培养出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3.2 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也有很多的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但更多的合作基本停留在表面,学生无法深入企业核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学习。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我校目前正在探索建设的方向。例如:在陕西目前有京东物流亚洲一号的一期、二期投入运营,中国邮政的西北转运中心落地,这些商贸物流企业的先进经验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学校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目前我校已经同京东物流开展课证融通、订单班等育人模式的创新,同时依据我校在军工行业的背景,落地的智能制造FANUC全国首个现代产业学院,搭建起了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全新的以企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持续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必须建立学校智慧物流发展的现实企业发展模式,引导学生在入学时就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使学生及早的进入行业,在学校就能完成企业的一些现实工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3 建立全新的师资结构

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融合发展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智慧物流的专业建设是否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对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进行吸纳,高职院校在进行招聘时要要着重考察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才能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其次:对于现有教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以此来反哺教学;与此同时,鼓励企业员工或高级管理者与学校进行合作,进行校外教师聘用,将企业的培训融入到学生的课堂当中,加深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改革,使得学生平时的课程就如在企业中工作一样,使得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握实操技能,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4]。最后,对于学校现有的学科体系进行重组,智慧物流与计算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学院存在很强的学科交叉属性,可结合专业特点,打破专业间壁垒,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师资,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复合型人才所具有的特质,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

3.4 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进行调整,但调整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上,必须要与行业企业相对接,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及所需技能,课程体系设置要与物流技术发展相匹配,同时要以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工学结合等手段向结合,使得学生的实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皮毛上,要切实深入到企业一线,将企业相关工作环节复制到教学当中[5]。最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首先,针对商贸智慧物流,要加大学生对于数据的使用能力,要加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数据运营与分析;其次,针对生产制造智慧物流,除了要融入工艺流程、生产制造等基本生产知识,还要加入物联网、运筹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学习,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物料保障、工艺流程再造、设备维修等岗位内容;最后,针对国际智慧物流、跨境智慧物流要充实港口自动化设施设备、港口运营大数据分析学习、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国际物流的现场实操与维护作业[6]。

4 相关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情况以及未来需求进行分析发现:陕西省制造企业较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但人才的供给主要以低端操作为主,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智慧物流的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培养方式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依据相关问题提出陕西省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法、建立全新的师资结构与课程体系。从商贸智慧物流、生产智慧物流、国际/跨境智慧物流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对策的提供。陕西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要突破现有壁垒,必须转换观念、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校企合作。

课题来源1:中国物流学会、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教改教研课题计划——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RZW2021043)

课题来源2: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课题——《招聘与录用》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SGKCSZ2020-891)。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Z].(2021-11).

[2]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Z].(2018-01).

[3]田宁宁.河南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3):120-121.

[4]钟燕红.智慧物流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实现路径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5):60-61.

[5]黄裕章.智慧物流背景下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J].科技风,2021(10):196-198.

[6]马永红.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13):38-39.

猜你喜欢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面向小城镇连锁零售业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面向小城镇连锁零售业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的发展前景